《饮马长城窟行》是陈琳现存诗作中最好的一篇,诗歌风格苍健悲凉

饮马长城窟行——陈琳

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

“官作自有程,举筑谐汝声!”“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

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

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善事新姑嫜,时时念我故夫子,”

报书往边地:“君今出语一何鄙!”“身在祸难中,何为稽留他家子?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

“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关。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


《饮马长城窟行》是陈琳现存诗作中最好的一篇,诗歌风格苍健悲凉

陈琳(?一217),“建安七子”之一,字孔璋,广陵(今江苏省江都县东北)人。曾为袁绍掌书记;袁氏失败后,归附曹操。同阮璃一样,以善写公事文书闻名当时。曹操很赏识他,曾在“头风”症发病期读他的作品,竟至翕然而起日:“此愈我病!”曹丕在《典论●论文》中亦这样赞许他:“琳、璃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他的诗作现存四首,《饮马长城窟行》是其中写得最好的一篇。《饮马长城窟行》在《乐府诗集》中属《相和歌辞●瑟调曲》,陈琳这首诗是按乐府旧题写的一篇新辞。诗中最精采的部分是写筑城民夫与妻子的书信对话,中间略加点染,形式生动活泼,是文人学习乐府民歌而创作的一篇成功之作,风格朴厚真率,苍健悲凉。诗的内容取材于秦朝旧事,但反映的问题则与东汉末年的社会现实有关。


《饮马长城窟行》是陈琳现存诗作中最好的一篇,诗歌风格苍健悲凉

陈琳

“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长城窟”,指长城附近的泉眼,可供行役者饮马之用。郦道元《水经注》卷三《河水注》云:“芒干水又西南迳白道南谷口,有城在右,萦带长城,背山面泽,谓之白道城。自城北出,有高阪,谓之白道岭。沿路惟土穴出泉,挹之不穷。余每读《琴操》,见《琴慎相和雅歌录》云‘饮马长城窟’,及其跋陟斯途,远怀古事,始知信矣,非虚言也。”本诗一开始就点出悲剧发生的地点一长城。一提起长城,人们自然会想到秦汉以来筑长城、戍长城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尤其“水寒伤马骨”一句,更是点染之笔,读来自有一种苦寒难耐的边地风情。在那里,马犹且伤骨,何况于人乎?所以这开头两句,既是对全诗气氛和情调的渲染,也是激发筑城民夫思归的引子。


《饮马长城窟行》是陈琳现存诗作中最好的一篇,诗歌风格苍健悲凉

郦道元《水经注》

“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 太原卒!”后一句是筑城民夫见到监修长城的官吏时说的话,意思是提醒他注意,不要任意拖延从太原征调来的民夫的服役期限。“稽留”就是滞留,指无限延长服役时间而言,“慎莫”一语写出了民夫对服役期限的关注。“太原卒”之所以要在“长城吏”面前郑重地提醒他“慎莫”,实因为“长城吏”可以随便延长民夫的服役时间,使民夫无限期地“稽留”在这苦寒之地受罪。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在“长城吏”身上着墨,但从“太原卒”的“往谓”中,我们已经隐约地看到了“长城吏”的横暴面孔。实际上,千千万万筑城民夫的命运就具体掌握在这些封建王朝的爪牙手上,而“太原卒”

提醒他们“慎莫”,自然也是一种正义的抗争。“官作自有程,举筑谐汝声!”这是长城吏回答太原卒的话。


《饮马长城窟行》是陈琳现存诗作中最好的一篇,诗歌风格苍健悲凉

“官作”,官府的工程,此指修筑长城这件事,“自有程”

,自有规定的期限。“筑”是打夯的工具,“举筑”就是打夯;“谐汝声”,责令民夫齐声唱着夯歌打夯,不要心怀思归的念头。这两句话,前一句是不着边际的空泛安慰,后一句才是摆在民夫们眼前的现实。从长城吏这一虚一实的回话中,民夫们完全懂得“有程”是假,“举筑”是真,他们此时的内心如何失望和愤恨,那是可想而知的;而长城吏的横暴面孔也就更鲜明地显现出来了。“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这是写民夫们听了长城吏的回话后的强烈反应一一一种怒不可遏的呼声。“格斗死”,在战场.上与敌人搏斗而死。“怫郁”,忧偾郁闷。这二句是气愤之言,反映了筑城民夫那种郁积巳久的怨忿之情,他们觉得,与其在此默默地被折磨而死,还不如战死沙场来得痛快、壮烈;因为筑城劳役永无休止,肉体上的痛苦固不待言,精神上的折磨更不堪忍受。


《饮马长城窟行》是陈琳现存诗作中最好的一篇,诗歌风格苍健悲凉

下面接着具体揭示他们的内心痛楚。“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这两句不仅是写眼前景物,实际上通过长城延绵三千里的既“实”亦“虚”的描写和想象,进一步展示他们的内心活动。在他们的心目中,这连连三千里的长城,乃是压在他们身上的永无休止的苦役的形象化身。看到那修不完的长城,自然生起一种“何时了”的绝望情绪。

“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则是由此及彼,从长城脚下无数服役的青壮年民工,联想到他们千里之外的孤栖寡居的妻子,于是离别的酸痛又伴随绝望的心绪一齐涌上心.头。这样,很自然地过渡到筑城民夫与妻子书信往来的陈述上。“便嫁莫留住。善侍新姑嫜,时时念我故夫子。”这是筑城民夫给妻子信中的话,大意是劝妻子改嫁,好自为之。“姑嫜”,当时妇人对丈夫父母的称谓,犹今言“公婆”。“故夫子”,原来的丈夫,实际就是作书民夫的自称。


《饮马长城窟行》是陈琳现存诗作中最好的一篇,诗歌风格苍健悲凉

筑城民夫在极度绝望中劝妻子改嫁,重新好好过日子,说明他不愿因自己落难而影响妻子的前途和幸福,反映了劳动人民心地的善良;“时时念我故夫子”则说明筑城民夫对妻子的感情十分深厚,虽说劝她改嫁,但内心深处的情思,丝丝缕缕,难以绝断。本来,主动劝妻子改嫁是一种违反正常情理的现象,这种情形,不是筑城民夫无情,而是当时统治阶级强加给人民的永无休止的劳役所造成的悲剧。因此,这种反常现象倒是反映了筑城民夫对妻子的无私而真诚的爱。话虽说得简单而平常,但话中流露出来的深情却是闪闪发光的。“君今出语一何鄙!”这是民夫妻子得知丈夫劝她改嫁后的回答。“鄙”,此指见识浅陋。大意是说:你劝我改嫁的想法是多么浅陋啊!本来,从丈夫的角度说,既然自己没有生还的希望,何必叫妻子陪着自己虚度终身呢?


《饮马长城窟行》是陈琳现存诗作中最好的一篇,诗歌风格苍健悲凉

这种考虑纯然出于善意;可是,从妻子的立场着想,她又怎能在丈夫:落难时改嫁呢?这样做,别人会怎么议论?自己也实在不忍心啊!“一何鄙”云云,虽是怨语,但这寥寥一句,语短情长,它写出了妻子对爱情的忠贞,是决心与落难丈夫同生死、共患难的誓言。“身在祸难中”“死人骸骨相撑拄?”这几句是民夫:再次劝妻子改嫁的话。话的重心在郑重地摆出严酷的现实:自已决无生还的希望,其中化用秦时民谣为证:“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拄?”在以男子传宗接代为中心的封建宗法社会中,重男轻女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意识,可是现实中居然出现了相反的情形:“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人们之所以要“反常”,实因为下层人民中的男子往往不可避免地要成为统治阶级强加给人民的繁重徭役的牺牲品。


《饮马长城窟行》是陈琳现存诗作中最好的一篇,诗歌风格苍健悲凉

“边城多健少”,青壮年男丁被征调到长城服役,九死一生,而女子则可幸免,正如杜甫在《兵车行》中说的:“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其怨痛可以想见。正是长城脚下的累累骸骨告诉人们:被征调到长城服役,那是少有生还之望的。民夫引证秦时民谣,一是反映了他对前途的悲观,二也说明他劝妻子改嫁的用心是善意而现实的。他劝妻子在严酷的现实面前要以理智战胜感情,要尽可能生活下去,并希望她生活得美满幸福。这些话语,既清醒又真挚,读来凄恻感人。

“结发行事君”“贱妾何能久自全”,是妻子的最后誓言。“结发”,古时女子十五岁开始用笄结发。“慊懒”,形容痛苦失意的情状。四句大意是说:自从和你结婚以来,我总是痛苦地牵挂着你。我也清醒地懂得边地是如何苦寒,你可能不再有生还的希望,然而,我怎能忍心独自去追求个人的长久幸福呢?


《饮马长城窟行》是陈琳现存诗作中最好的一篇,诗歌风格苍健悲凉

这里,似乎话中有话:你若死了,我也无心活在世上了。那种坚贞不渝之情,溢于言表,动人心魄,反映了劳动人民高尚的情操和真挚的感情。这种情操和感情的光彩正是通过生死的严峻考验而迸发出来的。这首诗写得很动人,尤其夫妻的对话,看来十分平淡,但含义却丰富深微,或藏或露,似怨实爱,大有低回婉转、曲尽神理之妙。沈德潜说:“无问答之痕,而神理井然,可与汉乐府竞爽矣。”(《古诗源》卷六)叙事性强是汉乐府民歌的一个普遍现象,一首不长的诗常常夹进人物对话,就是叙事性强的具体表现之一。其中,对话一般显得自然和谐,富有个性,因而不致影响诗意的畅通,读者也易于分辨。这就是沈德潜所谓的“无问答之痕,而神理井然”。这一点,确是陈琳这首诗的明显特色,人们说它极富乐府民歌风味,原因主要就在这里。

我是“美丽健康人人有责”,执笔走天涯,与大家一起分享、了解中国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