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剩女”浦东的“白富美”和“老大难”!

明天,2020年4月18日,就是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的纪念日了。在这个重要日子到来之际,《米宅长三角》连续4期,推出《浦东30年系列报道》,回首浦东波澜壮阔的30年,展望未来15年浦东的发展前景,以及当下置业浦东,建议你关注的热点区域和楼盘。

昨天,第一集,我们谈到《浦东30年,中国向世界交出了一份诚意满满的“入世”答卷!》

今天,第二集,我们来细数《30岁“剩女”浦东的“白富美”和“老大难”》

30岁“剩女”浦东的“白富美”和“老大难”!


开发开放30年来,浦东确实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立足国家战略,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勇挑改革开放“排头兵”的责任担当;着眼上海整体发展,构建“东西联动”的城市新局;坚持国际化和市场化导向,对标全球最高标准推动改革创新;坚持以开放为引领,主动融入全球产业链推动产业升级发展;统筹协调重大关系,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回顾30年来时路,总体上说,浦东呈现给世界的“白、富、美”是有目共睹的!

1

“白”手起家,勇于创新

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真的很偏心,她在奔向大海的途中,弯了一下腰,把繁华送给浦西,把落后留给浦东。1990年,从外滩往对面看,只有低矮的厂房、农田、芦苇荡和密密麻麻的棚户。当时,浦东最高的建筑是1954年的防洪塔,高26米。

30岁“剩女”浦东的“白富美”和“老大难”!


↑左下26米高的东昌路消防瞭望塔与左上632米高的上海中心大厦,形成“最萌身高差”

——没有人可以清晰地想象出浦东未来的模样。

浦东,从她开发开放的第一天起,就“白”手起家,着眼于在“新”字上做文章。所谓“新区、新事、新章、新办”,就是要以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新体制机制、新政策,使浦东不断发挥改革开放的示范作用,不断为上海提供动力与活力之源,不断为全国贡献先行先试的样板。

说到浦东的创新基因,笔者非常愿意分享给大家一个故事:浦东开发开放之初,《华盛顿邮报》采访浦东开发办沙麟副主任。记者讲,有朋友对他说,上海是一个半老徐娘,想要恢复她的青春,就要对她涂脂抹粉,或者搞一些整容手术。沙麟主任马上对他说,你这个想法是彻头彻尾的不对。从上海来说,是有着她光荣的过去,但由于历史条件,这些年形成了一个非常大的工业基地和加工中心。而以开发开放浦东为契机,上海不是整容,而要以全新的方法来加速她的新陈代谢,使之越来越健康、越来越年轻。就像一句广告词所说的那样——

今年20,明年18!

这个故事非常鲜活地告诉我们,“其命惟新”始终是浦东的精神本质。创新的基因,一开始就注入了浦东开发的土壤。这对于浦东自身、对于上海整体发展都至关重要。

30岁“剩女”浦东的“白富美”和“老大难”!


↑对陆家嘴中心区1.7平方公里的小陆家嘴地区采用国际咨询的方式进行规划设计,开创了中国城市规划史的先例。此后,这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与国际合作的CBD规划模型正式入藏中国革命博物馆

正是在创新使命和精神的指引下,浦东创造了太多“中国第一”的记录:第一个金融贸易区、第一家证券交易所、第一家外资银行、第一家外资保险、第一家外资百货、第一个保税区、第一家外商独资贸易公司、新中国院系调整后的第一所全日制民办大学、第一个知识产权案件立体审判模式、第一家中外合资建造并运营的国际会展中心、第一家“一门式”行政审批服务大厅雏形、第一家超级计算中心(第一家对外开放的高性能计算公共服务平台)、以新思维新机制组建的上海东方电视台更是开创了很多全国第一、第一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近些年来,又在浦东成立了第一家自贸试验区、第一家跨境贸易电商平台、第一个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第一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第一家自贸试验区新片区……

30岁“剩女”浦东的“白富美”和“老大难”!


可以说,浦东今天的魅力、实力与影响力,都与这些数不胜数的“中国第一”创新有着重要关系,正如作为浦东最早开拓者之一的黄奇帆同志所总结的:

浦东开发开放过程中,真正牵动经济社会神经的,就是创新,就是随之而来的一系列新观念、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

浦东的地位,绝不是因为它经济比重是上海的三分之一而不可替代,浦东的吸引力核心是改革开放创新。上海能够发挥领头羊作用,也绝不仅仅因为上海财大气粗或者是全国最大的城市,而是这种深入骨髓的创新精神。

2

多元兼容,“富”有活力

30岁“剩女”浦东的“白富美”和“老大难”!


和个体的人一样,一个区域也是有自己的气质的。气质这种东西看似无形,实则影响巨大。坊间,对上海内部各区的气质有这样一种说法——上海的浦东有些像深圳,而浦西则有些像广州。这话虽不完全准确,但确实有几分“神似”。

与深圳类似,浦东是多元兼容,富有活力的。最直观的印象就是,与浦西相比(浦西也已发生很大变化),浦东讲普通话的人更为突出。虽然浦东也有不少方言,但是普通话却占据着主导地位。

的确,外来人口的快速导入,是浦东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从1990年到2010年的20年中,浦东新增人口360万,尤其是本世纪最初10年,平均每100个新上海人中就有38个选择扎根在浦东

,2010年,浦东504万常住人口中,外来人口占到了40%,超过200万。相较于浦西,外来人口更喜欢在浦东工作、生活、扎堆,浦东的人口结构更加多元、兼容,富有活力。来自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各色人才,都怀揣着梦想与希望,抱着闯一闯、换一种活法的心态,纷纷来到浦东这片热土上创业、就业和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讲,浦东的确不只属于上海,它是全中国的浦东,世界的浦东

当然,大量外来人口能够涌入到浦东,与浦东积极张开怀抱、提供平台舞台有着重要关系。比如,1993年浦东新区招考机关干部,实现了“打破地域界限、打破身份编制限制、打破学历限制”三个突破。只要有本事,不管是天南地北哪里人,不管是体制内外甚至私营业主,不管是研究生、海归还是农村出身,只要有真才实学,都可以公平竞争,浦东唯德才是举。现在想想这事,依然令人激动和感动。

在浦东开发开放进程中,不管是富商巨贾、金领白领、创新创业人员、个体从业者,还是科研人员、产业工人、服务人员,或者老外管理者、淘金者、回国人员等,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在浦东这个超级平台上都活出了属于自己的精彩。

上述所有这些都构成了浦东富有活力的“城市气质”,这种气质对于新来者不排外、不盛气凌人,这种气质尊重多样性与创新性、让人没有违和感,这种气质鼓励人充满激情、努力实现自我、最大限度释放潜能。这样的浦东怎能没有魅力、吸引力和创造力呢?

3

以梦为“美”,在地球仪旁思考浦东的“世界眼光”

和作为“试管”的深圳有着本质的不同,浦东从一开始,就是顶层设计的产物。但是,对于浦东的改革者而言,做规划是需要想象力的。他们甚至把“站在地球仪旁思考浦东”挂在机关食堂的墙上,每天吃饭的时候警醒自己。

30岁“剩女”浦东的“白富美”和“老大难”!


与国内其他城市新区相比,浦东“世界眼光”的特点是非常突出的。当前中国已进入改革开放深水区与攻坚期,上海正在加快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以及卓越的全球城市,浦东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和示范区,责无旁贷地要利用好自己的世界眼光与国际化能力,代表上海努力为全国趟出一条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路子。

30岁“剩女”浦东的“白富美”和“老大难”!


如果说上一轮我国与WTO规则接轨,浦东发挥了重要的先行先试作用,那么新一轮中国与最新国际投资贸易规则接轨,甚至在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重塑的过程中,浦东需要大胆试、大胆闯的内容还非常多。

在浦东这片土地上,国家意志与市场力量的相互交织与角力,从来没有停止过。尤其是在当前被这场疫情深刻改变后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与贸易战持续胶着之下,不论是自贸区扩容、长三角一体化还是频繁的政策加码,浦东似乎再一次被推到风口浪尖。

30岁“剩女”浦东的“白富美”和“老大难”!

如今的浦东,已满30而立之年,她已不再年轻,更像一位绝代风华的高冷“剩女”,面临着如何续写上海传奇的新考验!

开发开放30年过去了,浦东成功了吗?从造城的角度看,绝对是的!如果在夜色中,从外滩看浦东的话,这几乎无可非议但这并不意味着浦东就没有遗憾和问题。在总结浦东开发开放30年成功经验的同时,我们也不能不回避,当前浦东“改革再争先”,所遇到的一些“老大难”问题。

1

“老”:新的年轻人进不来,新的副中心玩不转?

2011年以后,上海在全国率先、从严实施房地产限购政策,2016年,更是升级到五年社保+禁止单身购房的地步。

从开发开放前,“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幢楼”,到如今,浦东的房价不仅反超浦西,浦东主城区的房价升值幅度也远要远高于浦西,如此高企的浦东房价,若非外企、国有大企业,一般中小企业的普通员工,尤其是外来人员家庭,想要在浦东主城区买房,真的是能难以承受之重。以笔者在浦东置业的张江汤臣豪园2期为例,2005年首次开盘均价7600元/㎡,2010年上涨到23000元/㎡,5年上涨了约3倍;目前均价85835元/㎡,15年上涨了11倍多

与国内其他更具活力,显人才落户政策友好的一线、新一线城市相比,浦东,已不再具有吸引大量年轻人才涌入的优势

2018年,上海更是用“两个严控”(到2035年,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万人左右,这就意味着全上海每年只有4万新增人口指标,新增建设用地未来17年只有50平方公里)来限制扩张!

2016-2017年,上海经历了连续2年的人口负增长,2017-2019年,上海楼市横盘长达3年之久!

浦东,作为上海的一份子,也未能独善其身。浦东开发开放第一个10年新增102万人口,第二个十年新增264万人口,第三个十年,前六年又新增了46万人口,到2016年末,浦东常住人口已达到550万,此后和全上海一样,也出现了负增长,2018年末官方统计常住人口数缩水到了545万,2018年12月颁布的《浦东新区2035年总体规划》到

2035年,浦东常住人口数不超过558万人,这真是让人惊掉下巴的数字!难道未来17年,浦东不需要人了么,每年不到1万的新增人口指标,够支撑浦东未来的发展么?

尽管2019年,临港新片区设立后,浦东定向宽松了在临港386平方公里特定区域的购房资格,从全市统一的社保5年+禁止单身购房,调整为临港工作1年+2年劳动合同+3年上海社保,允许单身购房。

30岁“剩女”浦东的“白富美”和“老大难”!

新片区管委会也表示,未来10年每年要新增10万人口落户临港,那么新片区到底归不归口浦东新区统计数字,如果是,那岂不是要不了一年半载,就破了浦东新区2035年规划的常住人口558万的上限了么?

这几年,不仅是新上海人来浦东的少了,浦东新规划的一些城市副中心,似乎也不成气候,玩不转了!

世博会结束已有10年,浦东世博园区,迄今还有一些场馆、地块荒在那里,没有开发;

前滩,2011年举办世界游泳锦标赛时,就造好了东方体育中心,如今9年时间过去了,这个被寄予“陆家嘴2.0版”厚望的前滩商务区,也就多了个惠灵顿公学,几栋写字楼和几个豪宅楼盘,造了好久的前滩太古里,迟迟未有开业。

根据浦东2035年规划,除了满负荷的陆家嘴,半成品的世博前滩这2个中央活动区,以及第一代的花木城市副中心外,又新增了1个新城中心(南汇新城中心,即临港新片区核心区滴水湖)和3个城市副中心(金桥、张江、川沙)。

30岁“剩女”浦东的“白富美”和“老大难”!


浦东第一代的花木城市副中心,除了上海科技馆、世纪公园和风头早已被(虹桥)国家会展中心盖过的新上海博览中心等文化、会展地标之外,也没有徐家汇、五角场等浦西传统的城市副中心,以及浦东最早的八佰伴商圈那么有人气。如今,又冒出来那么多新城中心、新副中心,在传统商业模式早就变了的今天,会不会是一种过剩呢?

2

“大”:过度依赖大战略、大项目、大企业,“大”也有“大”的难处!

最近这十年,

上海几乎完美地错过了中国互联网的黄金时代

30岁“剩女”浦东的“白富美”和“老大难”!


从开发开放伊始,就充满了“顶层设计”逻辑的

浦东,习惯性的与国家大战略,国家级、市级大项目,国字号大企业,捆绑在一起。从上世纪90年代的通用汽车、华虹微电子,到如今的C919国产大飞机、特斯拉,一个喜欢大资本的城市,和必须以破坏、创新为主的互联网公司,似乎有一种天然的冲突。上海和南方另一座外贸为主导的城市广州一样,失落非常。

也正因此,浦东既没有像苏锡常这样发达的县域经济,又没有像杭州、深圳这样的阿里、腾讯和华为,也没有像甬台温这样雄厚的民间资本。民营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并不发达的浦东,给人的感官,就是重点开发区与非重点发展区域落差很大看张江、看临港,真像硅谷、新加坡;看陆家嘴,真像纽约曼哈顿;但是要看看被浦东兼并掉的川沙、南汇2个老县城,真像四川和安徽!

这三十年,川沙、南汇2个老县城的城市建设远远落后于浦西的郊区新城

,尽管也有地铁通达,到市中心距离并不遥远,但普遍3字头的新房均价,遍地2字头的老破小、动迁房,相比浦西同条件的青浦、松江、嘉定,房价要低出10000元/㎡。而浦东的一些老镇区,如:高桥、周浦、新场等大镇,地铁建造时,清一色地都不进“城内”,而是专挑能卖出更多土地的“城外”走,不少老镇,还停留在未开发的历史风貌之中。

总面积1210平方公里的浦东,大饼摊得很大,但单位产值却没有深圳高。浦东2019年每平方公里的GDP产值是10.52亿元人民币,而深圳每平方公里的GDP产值是13.48亿元人民币,浦东全境100%是长江入海口的冲积平原,而深圳有68%是山地。

令人遗憾的是,开发开放30年,浦东全境到现在连1公里的客运铁路都没有!玩具一样的磁悬浮列车,8分钟只解决了打车30分钟也能开到的一小段距离,要进浦东和上海的内环城区,还要再换乘地铁。

30岁“剩女”浦东的“白富美”和“老大难”!


试想当年,建造磁悬浮的时候,步子再迈开得大一点,市内端延伸到陆家嘴、上海火车站,郊区端直接拉到临港新城滴水湖,

那么整个浦东快速通勤的大动脉就打开了而今,从临港新城滴水湖畔坐地铁到陆家嘴东方明珠,16号线转2号线,单程需要1小时42分钟。这个时间,从上海坐高铁都可以300多公里外的浙江金华了!

再看深圳,14分钟高铁可以到香港西九龙,即使从广州坐高铁50分钟也可以到香港了!

30岁“剩女”浦东的“白富美”和“老大难”!


2019年,上海在定位临港新片区的发展目标时,提出要“推进临港新片区金融先行先试,早出成果”。令笔者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香港的金融中心放在中环,没有放到大屿山;深圳的金融中心放在前海,没有放到大鹏新区;北京的金融中心在西城区金融街,也没有放到通州新市府去!为何上海偏偏要让临港勇挑金融改革的重任?但凡全球顶尖的金融中心,纽约、伦敦、东京、香港、新加坡,都没有离开过核心CBD金融业,可不是跨境电商,可以放在义乌,也不是阿里大数据,可以放在杭州市郊的云栖小镇,更不是携程客服,可以放到南通,它不像特斯拉超级工厂,你可以安排个几百辆班车,就可以接厂工厂妹去临港上班了。临港新片区

要发展金融业,又如何做到让习惯了在陆家嘴上班的金领们,愿意搬去70多公里(相当于从上海人民广场到苏州工业园区的距离)以远的临港呢?

3

“难”:改革再争先,需要大魄力、大智慧和大动作!

30岁“剩女”浦东的“白富美”和“老大难”!

1990年,总设计师邓小平在听取朱镕基关于浦东的规划构想之后,即兴说了一段话:“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也要这样搞。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这个要好多年以后,但是现在就要做起。”浦东被定位为国际金融中心,这一论调曾经让在一旁的时任上海市经委主任,后来的重庆网红市长黄奇帆震动不已。在遥远的90年代初,人民币是受到严格管控的,连贸易项下都没有自由兑换。浦东新区为了报销国际专家的机票,都必须“取道”香港。

但是,因为种种原因,直到今天,尽管大量国字头的要素市场搬到了浦东,但浦东离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金融中心依然很远

——它并不具备资产全球化配置的能力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浦东和上海的追求,转而成为了一个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并以此为傲!

30岁“剩女”浦东的“白富美”和“老大难”!


1994年2月19日,小平同志这一生,最后一次视察离开上海时,把上海市的主要领导叫到了车厢,嘱咐他们,要抓住20世纪的尾巴,这是上海最后的机遇了!邓小平未加掩饰的是时不我待的急迫。对于中国而言,大发展的机遇不多,上海抓不抓得住,就看造化了。

如今,我们已经迈进了21世纪的第三个10年大国博弈扑朔迷离,国内一线城市之间的竞争,甚至是新一线城市发起的对上海的赶超,也是愈演愈烈!疫情之后,国内和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剧,而我们的决策者也越来越意识到,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靠造城和房地产强国,因此也旗帜鲜明的提出了“房住不炒”,一个城市的发展,一定要摆脱对房地产和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

现在看来,不论是被动,还是主动,浦东乃至上海新一轮的改革,必须要拿出当年深圳、浦东初创时“敢为天下先”的大魄力,要有高瞻远瞩的大智慧,还要有突破固有条条框框的思维模式和“大动作”!

一个前所未有的,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不确定的时代,浦东的新故事又将如何续写?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米宅长三角,作者夏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