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一首諷刺徐志摩的名詩,卻有人琢磨不清,當成玩笑詩來讀


魯迅一首諷刺徐志摩的名詩,卻有人琢磨不清,當成玩笑詩來讀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

徐志摩的詩總是給人一種美妙的意境,他細緻入微的將對康橋的愛與離別的不捨通過這首詩表達了出來,淡淡的離愁纏繞心間。他算是近現代成功的作家,創作了很多詩歌,徐志摩的想象力豐富,詩歌語言華麗優美,很有藝術風格,為文學世界做出了巨大貢獻。

但是徐志摩是典型的浪漫主義詩人,一生都在追求個性的解放,在當時的社會他所表達的思想並不被其他文人欣賞,特別是現實主義的魯迅,還特意做了首詩諷刺他。

徐志摩浪漫主義思想的形成

徐志摩出生在清朝光緒年間,徐申如是他的父親,一名清末民初的實業家,因為家族世代經商,多年累積家產豐厚。徐志摩是家中長孫獨子,從小就是被捧在手心中長大的,養尊處優。從小就在自家書塾讀書,後從師張樹森,打下了深厚的古文根底。

魯迅一首諷刺徐志摩的名詩,卻有人琢磨不清,當成玩笑詩來讀

徐志摩滿十四歲後就進入杭州府中學堂讀書,隨著學習文化的日漸深入,他對近代文學、西方的科學技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還時常在報紙上發表文章。1915年,徐志摩從浙江一中畢業後,就接受了包辦婚姻,與當時上海鉅富張潤之的女兒張幼儀結婚。

後來徐志摩又到天津的北洋大學繼續讀書,沒曾想第二年北洋大學就被納入北京大學,徐志摩也就來到北大讀書。在北大學習期間,他結識了各界名流,還拜了梁啟超為老師。

梁啟超的新思想對他影響很大,隨著新思想的傳播,他的思想發生了轉變。在校期間,他的學習範圍擴展,不僅研讀法學,還學習日文、法文、政治學還有中外文學。

魯迅一首諷刺徐志摩的名詩,卻有人琢磨不清,當成玩笑詩來讀

隨著西方文化的入侵,新興的資產階級民主自由思想深深地植入徐志摩的內心,他追求自由平等的生活,更要追求自由的婚姻生活。看著北洋軍閥的殺戮無閥,徐志摩深深厭惡國家的混亂統治,最終決定出國留學,希望在國外能夠找到改變國家現狀的良策。

徐志摩首先在在美國學習,但是他看不慣資本主義社會表現出的社會怪象,他轉去了英國劍橋。在劍橋時期,他深受西方教育的薰陶和歐美浪漫主義、唯美派詩人的影響,思想文化上受到了極大的轉變。

接收到先進的資本主義思想,在康橋的學習經歷形成了他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追求理性主義。回國後他在各類報刊上發表詩詞,創辦新月社,從事文學活動。

魯迅的現代批判精神

魯迅是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更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著名的文學《狂人日記》、《吶喊、《彷徨》......

魯迅創作的作品反映出的社會面貌都和他的個人經歷有關,都對當時的文化產生了巨大 的影響。就連主席都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一首諷刺徐志摩的名詩,卻有人琢磨不清,當成玩笑詩來讀

魯迅從小就開始接受教育,課餘時間還會學習畫畫其他的課程,在他十幾歲時,家道中落,祖父下獄,父親重病,舉家遷回鄉下避難。為了給父親治病,魯迅典當了家中所有值錢的物品去藥房抓藥,時常受人冷眼,

十幾歲的少年早早體驗到了世態炎涼。

父親去世後,魯迅這一房沒有了依靠,家族開會提出分房要求。叔輩們給魯迅分的房子又小又差,魯迅極力拒絕這一決定,但是長輩對他嚴厲苛責,讓魯迅別無選擇,更加無奈,感嘆親情的醜惡嘴臉。

隨後魯迅開始奮力讀書,爭取出人頭地的那一天。在南京、江南陸師學堂、日本...... 等多地求學,求學期間學習各國先進思想和文化知識。1981年以發表的白話短篇小說《狂人日記》而出名。他以“吃人”的封建禮教表達對封疆社會的不滿,表達出要反抗封建主義的決心。

魯迅一首諷刺徐志摩的名詩,卻有人琢磨不清,當成玩笑詩來讀

沉默是最高的輕蔑,也許是少年經受的磨難過多,看淡了人情冷暖,迅哥兒更為傲嬌,不屑於一般人為伍,沉默與孤獨成為魯迅的同行者。魯迅的文章直接反映社會現實,語言犀利,無情的抨擊黑暗的社會禮教,勇於發出心中的吶喊,是中國的脊樑!

不同思想的碰撞

單獨說起魯迅和徐志摩,都是文學史上的大家,但是誰能想到,兩個人之間還會產生思想碰撞呢!魯迅的早年人生比較坎坷,看淡了人間冷暖,體驗了人間百態,對待人和事都更加直觀的表達出來。他長期洞察、批判社會,他的文章就像是一杆槍,深深地刺痛國民們麻木的神經,是現代文學史上的標杆。

徐志摩和魯迅的風格完全相反。從小殷實的家境使少年的徐志摩並經受封建禮教的苦難,專心於學習,接受先進的思想文化。以自我為中心,追求自由理性的生活。

徐志摩學成回國後在各類報刊上發表自己的詩歌文章,言辭不著實際,和當時的社會現實不符,經常受到其他文學家的嘲諷。魯迅的性格更是直接,

矛盾起初是因為徐志摩在《語絲》雜誌上發表的一首譯詩。

魯迅一首諷刺徐志摩的名詩,卻有人琢磨不清,當成玩笑詩來讀

徐志摩發表了譯詩,並在後附上了自己的見解,“一切有形的事物與無形的思想的底質——只是音樂,絕妙的音樂……無一不是音樂做成的,無一不是音樂。”抒發了他個人對音樂的見解,他誇大的語言方式讓當時很多人讀了後都很反感。

而魯迅更為直接的在《語絲》上發表了一篇文章《“音樂”?》,說“能在生活中到處聽到絕妙的音樂的人,應該是神經出了問題”公開的回懟徐志摩。其實魯迅並不是因為他的見解有錯,而是看不慣徐志摩的行事作風。從小就養尊處優的公子哥,又去國外學習了多年,在思想作風上難免有點輕浮不著調,兩人在思想上有分歧也很正常。

後來在還是在報刊上,兩人時常你來我往的進行嘲諷。當時“啊呀阿呦,我要死了”之類的失戀詩十分盛行,而這類詩歌盛行的源頭就是徐志摩的婚姻,他的四段婚姻都無疾而終,錯綜複雜的愛情糾葛讓魯迅心生厭惡。

魯迅一首諷刺徐志摩的名詩,卻有人琢磨不清,當成玩笑詩來讀

因此魯迅專門做了一首《我的失戀》打油詩嘲諷徐志摩,魯迅是這樣寫道“我的所愛在山腰;想去尋她山太高,低頭無法淚沾袍。愛人贈我百蝶巾。回她什麼:貓頭鷹。從此翻臉不理我,不知何故兮使我心驚。”

有不少人讀到這首詩的時候,都會把它當成搞笑詩來讀,甚至得知它出自魯迅都難以置信。其實啊,魯迅當時寫這首詩並不是為了反對所有歌頌、傳達愛意的詩歌,只是不想那些無病呻吟思想消極的作品流於世間。

魯迅和徐志摩都是文化大家,但是魯迅在世人中的的口碑卻是極好的,不僅僅是因為其大量批判社會的作品,更是他的為人品格和做事方式受人尊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