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科普:梅雨

气象科普:梅雨

气象科普:梅雨

居住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们,几乎每年6~7月间都会遇到一段较长时间的连续阴雨天气,恰巧此时又是江南梅子成熟期,所以人们把这段连续的阴雨天气称为梅雨。正常梅雨期长约20-30天,雨量在200-400毫米之间。

气象科普:梅雨

长江中下游地区处在欧亚大陆东部的中纬度,一方面受到从寒带南下的冷空气影响,另一方面又受到从热带海洋北上的暖湿空气影响。每年从春季开始,暖湿空气势力逐渐加强,从海上进入大陆,先至华南地区,嗣后进一步增强北移,到了初夏常常伸展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有时还可到达淮河及其以北地区。特别是在二、三千米的低空,常有一支来自海洋的非常潮湿的强偏南气流,风速达到每秒十几米到二十米左右。

当它进入我国大陆以后,就与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冷暖空气相遇,交界处形成锋面,锋面附近产生降水,梅雨就属于锋面降水的性质。

气象科普:梅雨

扒开《大气科学辞典》,一段广播腔梅雨扑面而来——从我国江淮流域一直到日本南部,每年初夏常常出现的一段降水量较大、降水次数较频繁的连阴雨天气,因为正值梅子黄熟,故名梅雨。而且由于作案期间气温高湿度大,东西容易发霉,所以又被叫“霉雨”。

气象科普:梅雨

名字听起来很文艺,它实际却个“暴力分子”,甚至还曾惊动过国务院!

在我国,梅雨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年当中降雨最集中的时期。如1998年的夏天,江南和长江沿线梅雨40天,那洪水,那架势,是相当厉害,当时的国家领导人都亲临长江大堤指挥抗洪。还有1954年6-7月,长江全流域大水,京广铁路不能正常通车达100天,是建国以来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教科书上高大上的说法是——东亚地区大气环流季节性调整的产物。但本质上,它可以说是一场夏季风(暖湿空气)北伐战争的产物。

气象科普:梅雨

夏天,冷暖空气交锋的战线从珠江流域北抬到了长江流域,随着西南季风的爆发,大量暖湿空气向北推进,而冷空气并没有彻底放弃战斗,于是冷暖空气两大阵营,就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展开了大会战——既是阵地战,也是拉锯战。

由于双方实力相当,因此雨带也就相对稳定少动,结果就是到处水流成河。

梅雨还不仅是我们国家一家独有。

它可以从我国长江流域的湖北湖南,向东延伸到包邮地区(江浙沪),然后继续向东伸展到韩国南部和日本!

所以,无论是辣妹子,还是苏杭美女,或是韩国欧巴,在他们的生命中都会留有梅雨的记忆。在日本气象厅的网站上,可以直接输入汉字“梅雨”,查看当地梅雨的最新动态。

从卫星云图上看,这一条国际范儿的雨带,绵延上千公里,就像是一条长长的围巾。

这条“围巾”其实就是一个孕育阴雨天气的温床。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如果坐飞机从云上经过,可以看到像大棉被一样比较平整的云,这样的就是层云,它们产生的降雨相对温和持久。但是,有些云会异军突起,疙疙瘩瘩,那是积云,它的下面往往是短时强降雨。

气象科普:梅雨

而在梅雨带上,往往是“层云+积云”的混合套餐。

这样的组合既有耐力,又有爆发力,堪称无敌混合体,于是梅雨那么“暴力”就理所当然了。

梅雨是南方的“特产”,但总有几个地儿,会特别“霉”。

像武汉、南昌、上海、杭州、南京5大城市都是梅雨的典型城市,6月下旬的降雨量是一年中其他时段无法匹敌的。

气象科普:梅雨

其中上海、南京偏东的区域,6月下旬降水日数也是全年最多的一旬。

6月下旬降水量为全年最多一旬的城市还有:江苏苏州、常州,安徽芜湖、安庆、黄山,江西景德镇、庐山,湖北黄石,湖南常德、桑植等。

以上被点名的城市,堪称中国最爱发霉的地方。

现在江南已经入梅,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江淮地区的梅雨想必也不会太远了。

气象科普:梅雨

梅雨锋暴雨是不同尺度环流系统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特定地区的特殊天气,大气环流的变异性,导致各年梅雨期开始有迟有早,梅雨持续时间有长有短,有的年份,梅雨锋特别活跃,暴雨频繁,造成洪涝灾害。有的年份,梅雨锋不明显,出现“空梅”,形成干旱天气。有的年份,会出现梅雨带北移后又返回江淮流域再度维持相对稳定的现象,习惯上称“倒黄梅”。江淮流域梅雨结束后,雨带移至华北地区,江淮流域进入高温少雨天气。在气象上,把梅雨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分别称为"入梅"(或"立梅")和"出梅"(或"断梅")。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平均每年6月中旬入梅,7月上旬出梅,历时20多天。但是,对各具体年份来说,梅雨开始和结束的早晚、梅雨的强弱等,存在着很大差异。

正常梅雨

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常的梅雨约在6月中旬开始,7月中旬结束,也就是出现在"芒种"和"夏至"两个节气内。梅雨期长约20-30天,雨量在200-400毫米之间。"小暑"前后起,主要降雨带就北移到黄(河)、淮(河)流域,进而移到山东和华北一带。长江流域由阴雨绵绵、高温高湿的天气开始转为晴朗炎热的盛夏。据统计,这种正常梅雨,大约占总数的一半左右。

早梅雨

有的年份,梅雨开始的很早,在5月底6月初就会突然到来。在气象上,通常把"芒种"以前开始的梅雨,统称为"早梅雨"。早梅雨会带来一些反常的现象。例如,由于在梅雨刚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内,靠近地面的大气层里,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还是很频繁的,因此,阴雨开始之后,气温还比较低,甚至有冷飕飕的感觉,农谚说:"吃了端午棕,还要冻三冻"就是这个意思;同时也没有明显的潮湿现象。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的农民,把这一段温度比较低的黄梅雨称为"冷水黄梅"。以后,随着阴雨维持时间的延长、暖湿空气加强,温度会逐渐上升,湿度不断增大,梅雨固有的特征也就越来越明显了。早梅雨的出现机会,大致上是十年一遇。这种早梅雨往往呈现两种情形。一种是开始早,结束迟,甚至拖到7月下旬才结束,雨期长达四、五十天,个别年份长达二个月。另一种是开始早,结束也早,到6月下旬,长江中下游地区就进入了盛夏,由于盛夏提前到来,常常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程度的伏旱。

迟梅雨

同早梅雨相反的是姗姗来迟的梅雨,在气象上通常把6月下旬以后开始的梅雨称为迟梅雨。迟梅雨的出现机会比早梅雨多。由于迟梅雨开始时节气已经比较晚,暖湿空气一旦北上,其势力很强,同时,太阳辐射也比较强,空气受热后,容易出现激烈的对流,因而迟梅雨常常多雷雨阵雨天气。人们也把这种黄梅雨称为"阵头黄梅"。迟梅雨的持续时间一般不长,平均只有半个月左右。不过,这种梅雨的降雨量有时却相当集中。

特长梅雨

1954年中国江淮流域出现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这次大水,就是由持续时间特别长的梅雨造成的。这一年,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开始之前的5月下半月春雨已经很多,梅雨又来得很早,6月初就开始了。天气一直阴雨连绵,并且不时有大雨、暴雨出现,维持的时间特别长,直到八月初才"出梅"。当阴雨结束转入盛夏天气时、已经临近"立秋"了。这一年整个梅雨期长达两个月,连同五月份的春雨,则达到两个半月以上。进入"小暑"、"大暑"以后,长江中下游本来应该是晴朗炎热的"伏天"了,却一直是阴云密布难见太阳,瓢泼的大雨不时倾泄到地面上来,不少地区洪水滚滚、"寒气"袭人。这一年长江中下游地区5月-7月三个月的雨量,一般都达到800-1000毫米,接近该地区正常年份全年的雨量;部分地区,雨量多达1500-2000毫米,相当于同一地区一年半的雨量,导致洪水泛滥成灾。象1954年这样,阴雨时间达到二个多月之久,造成长江流域全流域性洪水的现象,是极为罕见的。这种罕见的大水、常常是与异常梅雨联系在一起的。像1998年的大水,也是特别长的梅雨所造成的。

"短梅"和"空梅"

同特别长的梅雨完全相反的是,有些年份梅雨非常不明显,它象来去匆匆的过客,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停留十来天以后,就急急忙忙地向北去了。而且这段时间里雨量也不大,难得有一、二次大雨。这种情况称为"短梅"。更有甚者,有些年份从初夏开始,长江流域一直没有出现连续的阴雨天气。多数日子是白天晴朗暖和,早晚非常凉爽,出现了"黄梅时节燥松松"的天气。本来在梅雨时节经常要出现的衣服发霉现象,也几乎没有发生。这段凉爽的天气一过。接着就转入了盛夏。这样的年份称为"空梅"。"短梅"和"空梅"的出现机会,平均为十年中l-2次。"短梅"和"空梅"的年份,常常有伏旱发生,有些年份还可以造成大旱。

倒黄梅

有些年份,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梅天似乎已经过去,天气转晴,温度升高,出现盛夏的特征。可是,几天以后,又重新出现闷热潮湿的雷雨、阵雨天气,并且维持相当一段时期。这种情况就好像黄梅天在走回头路,重返长江中下游,所以称为"倒黄梅"。"小暑一声雷,黄梅倒转来",这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广为流传的一句天气谚语。它的意思是说,在梅雨过去以后,如果"小暑"出现打雷,则梅雨又会倒转过来。一般说来,"倒黄梅"维持的时间不长,短则一周左右,长则十天半月。但是在"倒黄梅"期间,由于多雷雨阵雨,雨量往往相当集中,这是需要注意的。由于"倒黄梅"属于梅雨的一种,它在结束之后,通常都转为晴热的天气。

从上面所介绍的各种梅雨中,可以看到,通常被人们视为大同小异的黄梅雨,实际上是多种多样的,它们之间的差别,有时还是相当悬殊的。相对正常梅雨而言,"早梅"、"迟梅"、"特别长的梅雨"、"空梅"以及严重的"倒黄梅",都属于异常梅雨

有关梅雨的谚语

用冬季天气特点来预报梅雨的谚语有许多,例如"腊月里多雪,水黄梅",就是指腊月雪和梅雨存在着正相关。

"寒水枯,夏水枯","枯"指雨水偏少,如果冬季雨水偏少,则梅雨也偏少。这是因为天气往往有阶段性。天气持续干旱,常常是某一种有利于干旱的天气形势相对稳定所造成的。但由于大气处于不断的运动中,上述相对稳定状态总是要被破坏的,并在一定条件下向着反面转化。

"春水铺,夏水枯","铺"是指雨水较常年偏多。谚语说明,如果春季雨水偏多,到了夏季、梅雨量少了,易出现干旱。它和"发尽桃花水,必是旱黄梅"一样,都是用春季的雨水来预测梅雨的。

"行得春风,必有夏雨",春风,是指偏东方向的风(东南风居多),夏雨是指梅雨。谚语意思是说,春季偏东风较多的年份,则夏季梅雨一般也较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