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的前世今生之絲路篇

本文上篇造像中講述了河西走廊在南北朝時期成為了東西文明交匯之所,歷史的車輪來到了隋朝時期,在歐洲進入黑暗的中世紀的同期,楊堅再一次統一了中華的版圖,他所確立的科舉制三省六部制等一直沿繼到封建王朝的最末期,據說西方學者認為他才是對中國古代歷史真正影響力最大的奠基人。公元604年,他35歲的二兒子楊廣繼位了,這是個雄心勃勃的理想主義者,後世有言道:“盡道隋亡為此河, 至今千里賴通波。 若無水殿龍舟事, 共禹給功不較多。”皮日休用客觀美妙的詩句評價了他的功績和過錯。 初唐的恢復經濟和後來755年的安史之亂中,運河發揮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雄才大略的隋煬帝當然也不會忽視河西走廊在振興帝國繁榮中的戰略價值。公元605年,大業元年,急切的煬帝想恢復河西走廊昔日的絲路功能打造向西延伸的經濟動脈。這時候,他想到了裴矩,一個和他還是世子身份的時候一起去江南平陳戰役的大臣。 這位出生于山西、由於在平陳戰役中和分化北方突厥的事情上優異的表現成為他治下才能卓著的名臣,被皇帝寄予了重振國家經濟的期望和責任而派往河西。 剛到遙遠而陌生的西北之地,儘管裴矩有著智慧的頭腦,面對廢舊的驛站和年久失修的古道還是顯得一籌莫展。

怎麼才能尋找到解決的方案呢?他想到借鑑三國時期的河西太守,於是他慢慢理出了頭緒。首先他廣泛的接待了當地民眾和地方官員還有各路商隊,很快時間親切的他被本地的人們所信任和愛戴,當他深入瞭解了絲路的堵塞和廢弛是因為當地的豪強和吐谷渾的少數民族的敲詐盤剝,並且政府缺少一種有效管理和保護商道的機制後,及時採取了有力的措施即:成立吏民保衛商道,在當地設立集市,並公告大眾,鼓勵商人前去中原洛陽等地開展貿易。同時給這些經商的團隊一定的扶助和補貼,這些政策極大的刺激了民眾和商隊的重新活躍。 回到帝都後,煬帝非常滿意他的工作,並決定親自到河西宴請各路人馬,以彰顯皇帝的權威鞏固自己的統治。雖然有很多大臣反對,理由是距離太遠花費巨大同時也冒了兵戈之險,但他獨斷朝綱、力排眾議,成為歷史上第一個來到此地巡遊的皇帝。他的努力對於絲綢之路的河西走廊無疑是打入了一劑強心針。 所以雖然隋朝在他手上滅亡,但後人的評價他仍不失為一代有為之君。可是過於急躁、不恤民力消耗了國力給他自己帶來了滅頂之災。公元618年,隋朝政權終結了。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京杭大運河和河西的絲綢之路的存在,這是後來的唐王朝的經濟富強有了堅實的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