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書記——讀《中國人的精神》

我是偶然在舊書市場淘得這本書的,被他吸引,並非它的封面多麼精美,作者多有名氣(當然歷史上很有名,只是現在的人瞭解的不多),相反,他的封面比較一般,作者的名字,歷史書中有出現過,但很多人並不瞭解。我之所以挑起這本書,一開始純粹因為他是雙語版,準備用來學習英語的。

這本書就是辜鴻銘的《中國人的精神》,也叫《春秋大義》。

食書記——讀《中國人的精神》

此書有很多版本,有些是雙語,有些是中文

然而我不知道在那一刻,我撿起的是讀書生涯中的滄海遺珠。

拿到這本書,從最開始的泛泛而讀,到後面的一發不可收拾,廢寢忘食,猶如酒鬼見到佳釀,惡鬼見到美食。這本書,就像千層餅,每一層有每一層的醬料,每一層有每一層的滋味,你可以大快朵頤,快速滿足你飢餓的靈魂,也可以細嚼慢嚥,細品其中的味道。

我平時看的很多書大部分是對外部世界的描述,從物質製造到虛擬想象,從原子到星辰, 而這本書,是用來發現和認識我們中國人自己的。

但凡涉及到中華文明的東西,一般人是不敢輕易去討論的,因為中華文明、中國文化就像一條翻騰在歷史雲海裡的巨龍,雖然可以時不時看見她金鱗一閃,但若要見其全貌,體會其內涵是極其不易的,即使會意到了,要言傳又是不易。君不見,一部紅樓夢,考究到白頭。而《中國人的精神》這本書,就探討了關於中華文明的幾個大主題:中國人的精神特質、中國人的宗教信仰、中國的語言、中國的國學等。我所敬佩的,不僅僅是這幾個大主題在書中得以詳細地討論,更是因為它以一種普通大眾看得懂的方式在討論,這也是我向所有人推薦這本書的原因之一。

關於中國人的精神特質,作者表示:衡量一個文明的價值,不在於它創造了怎樣的城市,科技和藝術,而在於它創造了怎樣的人性類型,也即創造了什麼樣的男人和女人。而中國人的特質就在於"溫良"和"精妙"。溫良不是指天性的柔弱和軟弱的服從,溫良來自於同情心和智慧。對此我深以為然。有人說中國人是勤勞的、狡詐的、矛盾的、極端的、友善的,不一而是,而溫良是存在於中國人骨子裡的東西。"精妙"則是中國人的深刻、開闊和單純。

食書記——讀《中國人的精神》

在討論中國人的精神特質時,作者不忘批判一下當時幾大帝國主義國家人民的精神特質:英國人深刻、單純但不開闊;德國人深刻、開闊但不單純;美國人開闊、單純但不深刻。細品之,字字璣珠。

關於中文,作者覺得,之所以很多外國人覺得中文很難,不是因為中文真的很難,而是因為它太簡單了。這個觀點有點繞口,需要讀者細細理解。中文之所以簡單,是因為它是一種沒有條條框框束縛的,自然的語言,是孩童的語言,是讓未受教育的人也能完全理解的語言。一個證據就是,歐洲的很多孩子學漢語口語非常的容易,而受過教育的成人或者博學的漢學家卻一直在強調中文非常難,因為他們會用條條框框去分析中文。作者給外國人學習中文的第一個建議就是:忘記自己是一個成人,把自己當成孩童。

在討論中國人的宗教信仰時,作者駁斥了關於中國人沒有宗教信仰的觀點,並且認為中國人的信仰是真正的信仰。因為西方的宗教是教會宗教,而中國人的宗教是社會宗教,是良民宗教。教會宗教在儀式、詛咒和懲罰中讓人追隨,就像暴力機關的存在讓法律得以實行一樣。社會宗教或良民宗教,則是讓信眾從心底信服,在生活中體驗,是根植於內心的自發的信仰。

食書記——讀《中國人的精神》

關於人生的意義,西方宗教認為人的終極目標是讓上帝榮耀,而中國社會宗教的答案是:人的終極目的是作為一個孝子和良民而生活。人的責任感和榮譽感是讓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這種信仰的重要性,時至今日,在這次的抗擊疫情鬥爭中顯得尤為突出。

這本書章節不多,但是每一章分析的話題非常的多而詳細,也許很多讀者看到這裡會覺得這本書的話題太深奧了,遠不如那些雞湯文或者熱血小說來的痛快。但快餐要吃,媽媽熬的排骨湯也要喝呀。人的成長終究是來源於逐漸深厚的思想。

拋開這些讓我們更清楚地認識自己的,有點深邃的主題,書裡文章的寫作手法也是值得大加推薦的,雖然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好文章沒有固定的標準,但如果一通讀下來讓你欲罷不能,暢快淋漓,我想這一定不會是壞文章,所以這本書可以讓你提高語言組織能力和寫作水平。

你也可以淺嘗輒止,用它來了解中華文化。如果是外國人,則可以用它來更好地理解中國人和中國文化。

書中還給出了漢學研究的方案路線,所以說如果是漢學研究或者漢語研究的學者,也可以用來參考。

書的原版是用英文出版的,遣詞造句極其老辣,所以可以作為英語高級學習者的進修內容。

此書現在是作為我的床頭書,時不時的拿出來拜讀一番,自以為常有所獲。


後記:

《中國人的精神》英文版於出版於1915年,當時中國人在國際上的形象被嚴重扭曲,辜鴻銘用自己的博學維護了中國文化的尊嚴,改變了部分西方人對中國的偏見。

辜鴻銘先生出生於馬來半島,學貫中西,精通9種語言,獲得13個博士學位,曾倒讀英文報紙嘲笑英國人,用純正的德語在德國報紙上罵德國人,卻罵得他們心服口服;他是第一個用英語和德語把《論語》與《中庸》推介到西方的人;他曾為日本首相講儒學;與托爾斯泰書信討論世界文化和政局。二十世紀初,當中國精英們大力推崇西方文明時,他卻反覆強調中華文明的價值,以至於當時西方曾流傳一句話:到北京可以不看紫禁城,但不可不看辜鴻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