惨遭宫刑,他忍辱负重,终作《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上至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年的中国历史,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涉及人物广泛,上及王侯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更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军事、法律等更方面的社会状况,鲁迅先生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要想写出这样一部巨著,作者本人付出的心血不能说不多,今天,就让我们探讨一下司马迁到底是凭借着什么写完它的。

惨遭宫刑,他忍辱负重,终作《史记》

关于司马迁的家世,只能《太史公自序》中探讨一二,他家世代为史官,对他的史学意识的培养可谓是很有帮助,另外,祖先中还从军和从商的人才,使他能够抛开时代重农抑商的思想,能够更全面的认识和评价人物。

另外一点是受父亲的影响。他出生在龙门,父亲在京中做太史令,自小就非常重视司马迁,曾请来儒学大家董仲舒为其传授知识,接受儒家思想和古籍知识的司马迁,有了深厚的知识积累。

如果说少年时代是他接触书本的时代,那么20岁以后,就是他的实践时代,他在父亲的资助下游历各地,在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还了解了很多历史传说和故事,亲身体验了各地风俗,也为后来他创作《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惨遭宫刑,他忍辱负重,终作《史记》

更为直接的推动是父亲的临时嘱托。他父亲一直感叹《春秋》之后再无系统的历史著作出现,一直心心念念将战国到秦汉的事件和英雄人物记载下来,把修史当做自己的使命,岂料自己壮志未酬却因病离世,于是将这重担托付给了自己的儿子。

司马迁在守孝期间开始研读父亲留下的资料,又阅读了大量史书,开始着手准备父亲的嘱托,而他本人也子承父业,做了太史令,有了更加丰厚的历史著作当资料,他可以将自己的史书写的更为全面,本以为日子就这样过去,他也可以好好写自己的书。

惨遭宫刑,他忍辱负重,终作《史记》

岂料人祸忽至,李陵在与匈奴打仗时被俘虏,有传言说他已投降,而朝中与之交好之人都纷纷落井下石,司马迁看不过,就为其辩护,这让武帝很不满,于是也将司马迁打入了监狱判了死刑,当时可以拿钱买命,家里人受尽冷眼,终于为他保住了性命,但死罪可免,活罪难逃,他惨遭宫刑,受尽奇耻大辱,他死后亦不能入祖坟。在孙德谦的《太史公义法·行权》中认为,李陵之事可能只是一个借口,更多的是武帝看到司马迁在本纪中描写了自己的不是,于是便趁机报复,可不论如何,宫刑之辱,是司马迁一生的痛处。

有人在困难中自暴自弃,极致卑微,有人在困难中逆风而上,开出了花。司马迁属于后者,一时的忍辱负重不算什么,他还背负着父亲和自己的梦想,旁人的冷眼,家人的不理解,他都熟视无睹,仍然继续着自己的漫漫修史之路。

惨遭宫刑,他忍辱负重,终作《史记》

写历史并非是一件易事,既要客观真实无隐瞒,又要生动有质量,这样才能不被历史的水花淹没,才能对得起自己活在人世是所受的耻辱,司马迁明确的知道自己要什么,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目标,写下了《史记》,并且通过”互现法“,巧妙的避开了当权者的眼睛,比如在《高祖本纪》中主要写刘邦统一天下的功绩,而在与他同时代的人物传记中表现出刘邦的自私狡诈,使人物形象丰满生动。另外,凭借自身深厚的文学底蕴和文采,将《史记》写的非常精彩,同时又极其客观的记叙史实,“不虚美,不隐恶”,即便是评价人物,也客观公道,符合历代中国人的精神审美。

道不完的《史记》,是司马迁穷极一生的心血和追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