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特的馬來亞記錄

直到今天,直到許多年後的今天,我仍然記得2006年11月在馬來西亞雪邦機場轉機的時候,看到窗外綠意盎然的草木的場景。

2006年到2008年之間,年輕的我在馬來西亞新山工作生活。十多年過去了,用筆記錄,做次時光的回憶和過往的記錄。

馬來六記/獨特的馬來亞記錄

美人魚島沙灘

南洋食記

JB全名柔佛新山Johor Bahru,是亞洲大陸最南端的城市,與新加坡隔柔佛河相望。是馬來西亞第二大城市,是亞洲大陸最南端的城市。

因為沒有聯繫到接待的溫先生,我們只能隨便找個酒店,出租車把我們送到的時候,已經華燈初放。一幢頗為古老的歐式建築,前臺是個印度小姑娘,約莫高中畢業的樣子,操著簡單的英語讓我們入住。

一天的飛行已經很疲勞了,進到房間倒頭就想睡覺。房間卻是簡陋到就跟國內小招待所一樣,兩張馬來床,兩雙小拖鞋,沒有任何洗漱用具。150馬幣一間的房子,摺合人民幣300元,很是失望,讓我們絲毫沒有睡意。

大概這在她們國家算是招待所吧。這個價格實在不划算,只能將就著吧。安頓下,已經是晚飯時間,這個酒店倒是有個餐廳,裝修的很印度風格。但是卻不供應晚餐,只是說只有早餐。。大家也沒有辦法,便趁著夜色未央出門。

沿著酒店門口的道路朝前走,好不容易攔到一輛出租車。

“center city .go.”三人中就我會用英語交流,坐在副駕駛座上對司機說。

司機是個馬來人,登著個泛黃的眼珠看了下我們,也沒答話,一腳油門就開上路了。

路上盡是鬱鬱蔥蔥的棕櫚樹,鮮見行人車輛。心裡也有點毛毛的。看著計價器從5塊開始不斷往上跳,既擔心司機宰客,又害怕人生地不熟,被賣了也沒地方求救。

終於,路邊房子也多起來,燈光也亮的很多。司機在一個熱鬧的十字路口停車,把我們放下。

我們到了JB的市中心。

一條大馬路車流不息,路的東面是一座火車站,右邊是一片商業區。有高樓有矮屋,星羅棋佈。路邊的店鋪門口貼著英文馬來文中文。一幢六層大樓的門口掛著霓虹燈上寫著“新加坡旅店”,邊上一間三層樓的店面上寫著XXX戲院”。街邊巷子裡,擺放著各種食攤,黑的印度人、棕黑的馬來人、黃色的華人雜處其中,小販叫賣聲、汽車轟鳴聲此起彼伏。就像浙東某個鄉鎮集市的感覺。大家不敢在街邊小攤貿然吃飯,選了家看上去還可以的餐廳晚餐。

這是一家兩層樓的潮州菜館,服務員拿上菜單,我們按照著菜單裡中文的名字,搜索了半天,點了一個潮州蒸石斑魚,再加幾樣菜,正準備再點,“罷了,罷了。應該很夠了。”服務員拖著濃厚腔調的普通話阻止我點菜。那個“了”字,唸的是瞭解的了音。第一次聽到這麼奇怪的發音。

“你們三個人了,菜已經夠了。不要浪費。”說著,他收走了菜單,轉身走了。

聊天的功夫,菜上來了。類似我們烤魚一樣的盤子,裡面盛了條噘著嘴的魚。服務員拿了幾個青檸檬,對著魚身擠,檸檬汁就落到魚肉上。我才知道,他們吃酸不用醋,就直接上檸檬。一個和自己此前的生活截然不同的生活體驗。

這道潮州清蒸石斑魚,是我吃到的第一個馬來菜,十多年後回憶起來仍然口味生津。

馬來地處東西交匯處,菜系包含中國菜、馬來本地菜、印度菜、西餐等。而中餐中又有閩粵潮汕海南菜系。如馬六甲海南雞飯、肉骨茶、客家擂茶飯、潮州菜,大多經過本土化的改良和創新。柔佛河邊有幾家海鮮餐廳,燒的椒鹽螃蟹和奶油大蝦,味道之好,回味無窮。

匯豐行記

公司的賬戶要自己去銀行開戶,因為工作簽證還沒有發下,無法開戶,最後經過介紹,到波底(PODI)的一家匯豐允許開辦。

馬來六記/獨特的馬來亞記錄

匯豐銀行

匯豐是中文的叫法,他們稱之為HSBC。一幢三層紅白色別墅式樣的小樓,建在山坡上,面對著柔佛海峽,窗外就是沿岸公路和對面的新加坡島。真的是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業務大廳不是國內那種櫃檯玻璃窗的形式,而是一對一卡座一樣的,讓人感覺很高級又尊貴。

接待我們的是一個華人,自報名字說姓曾,瘦小白皙,大眼睛長頭髮,笑起來讓人覺得回到高中時光。

因為我們的英文能力到銀行這關的時候已經不夠用了。她便用中文跟我們交流,她的中文竟然沒有任何南洋腔。後來我才知道,這是她第一天來HSBC上班,我們是她接待的第一個客戶。

第二次來的時候,接待的還是她,還有一位MISS TAN也一起幫我們處理開戶的資料。MISS TAN很漂亮,齊耳的短髮,羞澀的表情,貼身的工裝,身材襯托的美輪美奐,不善言語,微笑的時候微微露出兩顆門牙,更添嫵媚。

等她們幫我們處理完,已經到午餐時間。我們邀請她們午餐。兩個人爽快的答應了。

就在銀行小樓山坡下的老街,隨便吃了一頓飯。吃飯中閒聊到,才知道曾小姐是寬柔中學畢業,大學在新西蘭讀書。MISS TAN 姓陳,高中才畢業,今天也是第一天上班。因為讀的是國中,所以華文不怎麼流利,跟我們交流時候聽的多,說的少。

等開戶資料處理完畢,交到她們的上司處,銀行方約我們當地的股東溫先生見面,並簽署文件確認筆記。這個上司是個華人婦女,約莫三四十歲,我們以為也會講中文,便以中文交流。

“我會華文SO We talk with in English.”她直接了當冷落冰霜的說。

溫生用流利的英語與之交談,那女的露出正常的神色。

那時候,我們的國力沒有想象中那麼強大,南洋的許多華人以講英文為榮,講中文為鄙。覺得你不會英文,就低人一等,你會英文,就高人一等。

5年後的2012年,我故地重遊,再去波底這間HSBC處理銀行賬戶銷戶的時候,接待我的竟然是TAN,這時候她已經成熟老練。漂亮依舊,絲毫沒有初次見面時候的羞澀。也已經不記得我。

只是哦了一聲,那兩個中國人。

當我向她打聽曾小姐和那個女主管時候。

她淡淡的說:chow(曾小姐)做了兩年就離開了。那個主管現在已經是HSBC另一處分行的負責人。

我哦了一聲,恍如隔世。

華人略記

自鄭和下西洋,華人以在馬來半島定居生活。自清末下南洋開始,則是大規模的閩粵桂瓊等省移民前往東南亞。馬來半島以潮州、客家、閩南、海南、廣西人為主,而馬來西亞則以廣東人為主,新加坡以福建人為主。

在此,也認識了一些不錯的華人。其中一個老者,經營海運清關業務,他來到我們辦公室,用流利的中文和我們交流。他出生在中國,小時候隨父母下南洋,在馬來西亞麻坡中華中學受的教育,骨子裡就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只是拿著馬來西亞的國籍。他對周總理非常敬佩,他說1955年萬隆會議的時候,他和同學們到會場為中國代表團服務,人挽人的為周總理圍豎起人牆保衛。

他對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十分擔憂,幾次說道:“要是沒有人了,誰來保家衛國。”現在回想起來,他可以算是一個真正的智者。

我們的朋友溫生,他是受英校教育,18歲之前不會中文。大學去加拿大讀書,發現那邊總把他認為是中國人,所以索性就學了中文。他的中文沒有南洋口音。

後來,認識一個從事棕油貿易的童生,年紀約莫50歲不到,瘦小黝黑,一口臺灣腔的華語。他說他在臺灣讀的大學。他年輕的時候,臺灣提供很多名額給新馬的僑生,他也藉此政策到臺灣留學。他對人態度誠懇溫和,風格與溫生截然不同。他從不談政治,把中國稱呼為國內或者大陸,頗有正統國民黨三觀之感。

馬來西亞有系統的中文教育,從幼兒園到大學,層次完備。很多有名的華校,比這個國家的歷史還早。也有很多有名的學校,比如中化中學、寬柔中學。尤其是寬柔中學,就在新山柔佛河口,面朝新加坡,風景尤美。此校名語出《中庸》“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這所學校畢業的學生,優秀的都出國留學,或者被新加坡政府收走。

馬來六記/獨特的馬來亞記錄

寬柔中學

馬來華人佔該國人口約莫20%多,老輩的人,在中國出生由父母帶到馬來西亞的,對中國認同很強。當地出生而受完全中文教育的,對中國認同也大。現在80、90後的,對中國的認同,僅僅只是祖先之國,日久他鄉成故鄉。

他們的精神家園,應該是他出生、成長、生活的此地了,他們的認同,也是馬來西亞人。

柔佛遊記

馬來六記/獨特的馬來亞記錄

馬六甲教堂遺址窗戶

馬來西亞可玩地方很多,如北馬浮羅交怡(國內稱為蘭卡威)、檳城、馬六甲、刁曼島、東馬的沙巴亞庇、山打根等。

馬來六記/獨特的馬來亞記錄

馬六甲殖民遺址

而柔佛可值得去的,就是亞洲大陸最南端紅樹林、龜閣海港、王宮、還有柔佛河口的巴西古當、南海的賭船。

馬來六記/獨特的馬來亞記錄

南海的夜色

亞洲大陸最南端,是個地理標識。而沿岸鬱鬱蔥蔥的紅樹林,則是熱帶自然環境的造化。童生帶我們去紅樹林遊玩,童生帶著我們進去,被工作人員攔下,才知道售票規則:本州(柔佛州)人免費,本國人10元,外國人20元。我們第一次享受了外國人的待遇。

馬來六記/獨特的馬來亞記錄

紅樹林連廊

紅樹林對區域自然環境舉足輕重,這片紅樹林是世界僅存的幾片遺存之一。大馬人建造棧橋,讓人可以進入到樹林深處,聽海聲澎湃,看海上綠意無窮。據說此前航海時代,殖民者經過此地,便砍伐樹木以供應燃料,紅樹林遭受巨大破壞。

馬來六記/獨特的馬來亞記錄

龜咯港在亞洲大陸最南端西向,養殖著大量熱帶魚,成排連片,就像福建霞浦養海帶一樣的壯觀。我們坐小艇劈浪到養殖排上,看著水裡巨大的魚群。當時正好有隊美國旅行團也在,老闆請我們吃了一頓豐盛的魚宴。海港出口就是馬六甲海峽,夕陽落下,水面波光粼粼,坐在碼頭吹著晚風,喝著1元一杯的咖啡,無限愜意。這片海面,在人類歷史發展中上演了幾多滄桑,幾多風雲詭譎,而今只剩下夕陽一襟晚照。

柔佛史記

柔佛古廟在新山市區,歷史悠久,每年農曆的遊佛聲勢非常浩大。每個社團的華人都會被動員起來,參加晚上的遊街,年輕人舉著旗幟,穿著各自社團的標緻衣服,組成一隊一隊的隊伍,這是華人最大的節日活動,一脈相承於中國古代社火。中國人信仰很務實,需要時候,就會湧出神仙來保佑活人。那些初到南洋的勞苦大眾,在無比惡劣的條件下,塑造神仙來進行信仰,給予了大家無限的活下去的勇氣和精神的慰藉。

柔佛州為該國一古國,往來於歷史的波濤裡。汪大淵《順風相送》應該記錄過這裡,周達觀《出使真臘記》寫到過這。鄭和的船隊曾在此泊船,馬歡《搓涯攬勝》有記錄這裡。

當中國人離去,英國人來到的時候,柔佛對面的新加坡和他背面的馬六甲已經成為英國的海峽殖民地。1920年代,柔佛河上造了一條長堤,連接了新加坡和馬來亞。長堤北邊的山頂上有一座古堡。這是柔佛蘇丹的行宮,有炮臺可以鳥瞰整個新山。當年日軍在山下奉文率領下,直插馬來半島,一舉擊潰英軍,佔領整個東南亞。山下就是從新柔長堤步行而來,步入這座城堡,接受英軍和當地蘇丹王公的投降。

馬來六記/獨特的馬來亞記錄

這塊土地有土著、有馬來人、有華人、有娘惹、有殖民者、有混血兒,都在這裡留下各自的足跡,塑造出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

生活趣記

熱帶南洋,每天都有一場大雨,或早或晚,前一分晴空萬里,瞬間便暴雨傾盆。把路上刷洗的乾乾淨淨,因為在赤道邊,植物眾多,所以空氣特別新鮮乾淨。

剛來的時候,生活極度不適,此地地廣人稀,面積是三個浙江省大小,而人口卻只有浙江一半。出門都要開車,沒有車的話極度不方便。

公司當地僱員對我們的空調能吹出暖氣,表示出非常的驚訝,真有夏蟲不可語於冰的感受。

有次問一個女孩子,你們下班之後都怎麼過的呢?

回答說,看戲。

讓我大吃一驚。什麼?下班後要去看戲?看戲這種娛樂,在中國基本上只有相間的老人才會有的活動,想不到這裡20出頭的女職員竟然也看。

我更加好奇,問道:戲院難道每天都演不一樣的節目嗎?

對方回答:在家裡看。

讓我更驚到下巴落地。啥?家裡也能看戲?我竟然想著難道請戲班到家裡演出?

我吃驚,驚訝的表情把她弄迷糊了。她說,買的香港的TVB的碟片,每天都看的。

哦哦哦,後來才知道,他們所謂看戲,其實就是看VCD,看電影而已。

尾記

熱帶地區是慵懶的,適合休閒生活。十多年過去了,如果讓我選擇一個地方作為第二家園,我想,熱帶的馬來西亞是個不錯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