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道家思想的根本區別:儒家法家為何會成為中國文化兩千年的主

大家都知道歷史以來道家思想與儒家思想是有根本衝突的。可是這個根本衝突點幾乎沒有人能夠看透。在文始道文化看來,儒道兩家的根本衝突點在兩方面:一是政治體制方面,二是治國理念方面。

一,在政治體制方面,道家主張的是公天下,聖人為王。就是天下乃人人之天下、有德者居之無德者失之,“社稷無常奉、君臣無常位”。誰有本事誰坐,沒本事的就下來。而不是什麼君權神授,天下是靠自己本事、德行取得的,不是什麼天神賜給的。王,是民眾擁戴和推舉出來的。有點兒像現在的共和制。

而儒家的政治理論是:私天下,家天下,君權神授,天下是天命決定的。即便是君主再怎麼昏庸無能、白痴腦殘,臣下也不能反對。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叫你死,是對你的恩典,不要問對錯,磕頭謝恩就是了。哪怕是心裡產生些許疑問,都該誅滅九族。是絕對的服從,愚忠愚孝。

二,在治國理念方面,道家主張的是“道法自然”,而儒家主張的是“王道教化”的。

道家的治國理念是“道法自然”,這麼說大家可能覺得太玄虛,我們換一種說法那就是“從其俗”。這個“從其俗”用今天的話來說,那就是國家獨立、民族自治、區域自治等等這些個理念。充分尊重各個自然單位的個性特徵,不干涉其按照自有規律生活發展。

而儒家的治國理念是“王道教化”,就是把一套人為設定的禮樂教化制度推廣到全國、乃至全世界、全天下。按照他這套標準來生活發展的,那就是禮儀之邦,否則就是蠻夷戎狄。而這種看似高大上的禮樂教化制度直接導致的後果,就是詐偽風氣在社會上的形成。舉個例子來說,清朝時期英國公使覲見慈禧太后。如果按照人家英國的禮俗,覲見女王最高禮儀英國是單腿跪地行吻手禮,這是誠心誠意表達禮敬的行為。可是慈禧太后就覺得人家這是耍流氓,咱們講究男女授受不親嘛。這樣呢,外國人覲見就需要先學會演禮,就跟現在拍電影、拍戲差不多。這樣,他們雖然嘴裡說的,肢體動作,你看著是恭恭敬敬,而其實人家內心未必就是恭敬,可能反而是嘲笑和鄙視。本來是一場表達崇高敬意的覲見,最終演變成了一場做戲的鬧劇。外國公使們回去後,反而把這場覲見當笑話來講給周圍的人。請問,你想要達到的讓人禮敬的效果達到了嗎?沒有,反而是適得其反,是你強行化一的禮儀制度讓人家學會了詐偽。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他就允許那些個可汗們以他們自有的最最崇高禮儀來拜見自己,這樣他們的言行和心意就是合一的,他們的禮儀沒有詐偽,是誠心實意的。李世民由此反而贏得了所有不同民族的尊敬,被尊奉為天可汗。

禮俗,是一個人內心思想的外在表現形式,只有從其俗,才能讓民眾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否則就會形成詐偽。

在先秦諸子裡,反對儒家詐偽的代表人物是莊子。莊子認為,儒家的統一的王道教化就是把野鴨的腿拉長,把仙鶴的腿鋸短,這是違反自然的。

說到底,“道法自然”和“王道教化”的矛盾本質是在於公天下和私天下。而從國家制度層面來說,公天下是聯邦制或者是聯合國制,私天下就是家天下制或者是獨裁製。但凡政治獨裁的,首先必定是文化獨裁。《孟子·滕文公下》中有一句話:“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君無父是禽獸也。”那麼,這些“無君無父”的思想應該怎麼辦呢?當然應該清除。這些“無君無父”的人應該怎麼辦呢?除惡務盡!

私天下、家天下思想,必然會發作成獨裁思想,唯我獨尊,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不管其說得多麼“仁義道德”,其手段都是血腥和無下限的。少正卯與孔子同時辦學,因為少正卯與孔子思想不同,甚至說比孔子還受學生歡迎,搶了孔子不少生源。“少正卯在魯國與孔子並,孔子之門三盈三虛,唯顏淵不去,顏淵獨知孔子聖也”。孔子所有門生除顏淵外,幾乎都曾經拋棄過孔子就學少正卯。而當孔子一旦掌權,成為魯國大司寇,僅僅聽朝七天以後,就誅殺了少正卯(據說,還令曝屍三天)。當然,孔子給出的理由很多,不過總結起來無非一條“異端邪說改殺”。這與基督教燒死哥白尼這個“異端”是沒有什麼分別。

所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思想也是。由公而私、由私而公。孔孟儒家思想的出現和興起是歷史的必然,而公天下思想在近代又重新興起,也是歷史的必然。我們要客觀理性地來看待歷史和文化。

儒家道家思想的根本區別:儒家法家為何會成為中國文化兩千年的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