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大姐“菇”事

【沿著總書記的足跡看河北②】微視頻|馬大姐“菇”事

長城新媒體記者 馮碩 許豔豔 報道

“現在該扎眼兒啦,(香菇)長出來還得等個20來天。”4月24日,保定阜平縣龍泉關鎮顧家臺村香菇種植戶馬秀英正在自家大棚裡忙活。密密麻麻的菌棒整整齊齊擺放在大棚內的鐵架子上,據說有15700多個!馬秀英逐一抽出,轉圈細看菌棒是否存在腐爛,處理完又迅速推進架子裡。

马大姐“菇”事

馬秀英給菌棒扎眼。長城新媒體記者 馮碩 攝

“幹了5年啦,這些流程都比較熟悉了。”回憶起最初選擇種植香菇的決定時,53歲的馬秀英仍印象深刻,“2016年,大棚建好了,讓村民包,沒人敢,原來大家都種玉米,誰懂這?”

馬秀英所在的顧家臺村,地處太行山西部深山區,2012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980元,是名副其實的貧困村。

“以前家裡窮,全家都靠著老頭外出務工的一份收入,2015年,咱們村開始響應全縣統一種植香菇的路子,建了50個棚。菇農與公司合作,公司提供菌棒和技術指導,長出來的菇他們收,不用我們考慮銷路。我覺得可行,就去找支部,先包一個棚試試。”

马大姐“菇”事

紮好眼的菌棒整齊地放置在架子上。長城新媒體記者 馮碩 攝

這一“包”,馬秀英第一年就盈利2萬元,這讓她信心倍增。第二年,她增加到2個棚,一直延續至今。

“第一年那真是啥也不會,好在經常有技術員過來手把手指導,一邊學一邊幹。中間咱遇到啥問題,也能隨時打電話問,慢慢地就熟悉了。關鍵人得勤快,到了出蘑菇的時候,基本上天天不離這兒,早上6點多就得過來,晚上幹到12點、1點也正常。這是個麻煩活,有一點照顧不到,就出不來好菇。”

說起這幾年的變化,馬秀英喜笑顏開,“家裡的地都流轉出去了,一年有個6000塊,去年咱包這2個棚一共掙了6萬塊。加上老頭、兒子外出務工的收入,咱家年人均收入也上萬啦!現在兒子從外地回來了,跟我在這棚裡一塊兒幹,老頭不忙的時候也過來幫忙。”

马大姐“菇”事

說起家裡的變化,馬秀英喜笑顏開。長城新媒體記者 許豔豔 攝

2019年,顧家臺村人均年收入實現16109元,較2012年翻了15倍。全村已於2017年提前實現整體脫貧。

“如今咱也有了一份固定收入,日子越過越好啦!要在以前,連買菜都不捨得。現在吃穿不愁,房子也建成了新民居。女兒今年上高二,正在家裡上網課呢!”

說完,馬秀英把扎眼機器架好,從架子上取出一個菌棒,放到扎眼器裡,呲溜——菌棒從機器裡滑下,完成扎眼,掉在地上,馬秀英撿起菌棒,重又放回架子上。

马大姐“菇”事

顧家臺村菌菇大棚航拍圖,勤勞致富的故事還在這片土地上繼續著。

接近中午時分,大棚外的日頭正盛,黑白交錯的大棚旁,群山巍峨雄偉。正是春日最美時節,山上的植被翠綠可人,山腳下的小溪流水潺潺。

故事還在繼續,好日子才剛剛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