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生在凤阳,为何凤阳花鼓对他的评价不好

凤阳花鼓中有“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可以想见,凤阳花鼓对朱元璋当皇帝并没有什么自豪。其实这句词古已有之,词、调会有变化而已。具体出现在何时已经没有办法考证了。但可以确定的是:“凤阳花鼓“的大胆”从私下到公开是明末清初时期。一方面是清军有意为之,作为清军攻占南明地方的一种“武器”。随着,遍布全国的乞讨者,这种传唱一直延续到三四十年前。一方面,就要探寻为什么会有这种思想。

朱元璋生在凤阳,为何凤阳花鼓对他的评价不好

(1)对朱元璋评价不好首先缘于:强制迁徙

面对民生凋敝、农业荒芜、流民遍地的危险情况。朱元璋深知:你搞不好肚子问题,就会不断地出现“朱元璋”。因此,必须要尽快有吃的。最快的方式就是迁徙有钱人,把土地留给无钱耕种的人。因此,某种程度上是对“有钱人”的一种掠夺。

朱元璋下令:江南五地迁徙到凤阳,再加上各种在反元、灭其他农民起义过程中的战俘或因犯法而被降落为贱民的人也被部分迁徙到凤阳做苦力,在这些人之间就逐渐形成凤阳花鼓。它就变成江南巨富们反对朱元璋统治的一种隐形方式。

但问题是,他们毕竟是少数人。你以凤阳花鼓作为强调朱元璋对农民们不好,很显然无法得出正确的观点。当然,少数人其人数也不少,作为后人我们应该给与一定同情。

朱元璋生在凤阳,为何凤阳花鼓对他的评价不好

(2)全国性农业耕种大布局,大迁徙必然导致背井离乡的思乡苦,甚至巨大利益损害。但是,这却让整个农民阶层有了耕种,保住了生存问题。

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朱元璋要求荒芜的土地不管是谁家的都可以尽快耕种,免徭役三年。如果田主回来了么政府就在以前的田地附近再分配给原田地数量的荒田让其重新耕种。

洪武三年(1370年),又命令天下不适于耕种且人口众多的地区,将该地区的有钱人迁往适于耕种的地方。苏州、松江(上海)、杭州、嘉兴、湖州等人14万迁到了凤阳,到那里开荒、种地。离开五地后,他们的土地再分配给其他需要的人。

总之,明初有一个全国范围内的民众迁徙,北方最著名的就是山西大槐树。南方就是江南。同时,在这一背景下,不适于耕种的沿海地区则是对另外一种生活方式(海上生活)的“消灭”。

朱元璋生在凤阳,为何凤阳花鼓对他的评价不好

(3)朱元璋好心办坏事儿,将“海上生活”变为“农业生活”

朱元璋确实对“多样化生活方式”带去了伤害,例如迁徙沿海居民内迁。这也是“农业大布局”的原因。还有诸如限制农民的移动,这是为了抑制流民、适于管理;民户、灶户、军户等区分,也是根据历史延续特别是元朝统治的继承。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论者需要考虑当时的时代,你总不能让朱元璋用互联网管理老百姓吧。

建议各位看看他的话,从中我们可以有一定的原谅他。

明太祖实录·卷145:粮饷岁输海上,每闻一夫有航海之行,家人怀诀别之意,然事非获已,忧在朕心……近闻有溺死者,朕终夕不寐,尔等其议屯田之法,以图长久之利。

朱元璋出身于农民,他以他的经验认为:农民虽然辛苦但是比较安全。面对茫茫大海,对于长期生长在土地上的人说则是极大地不确定性。因此,朱元璋认为:老百姓就该好好地活着、生活。但是他忘记了,你长期在土地上生活习惯了,但在海边上的人长期在海边儿,与你是不同地域的人。

但不论怎么说,朱元璋做得确实绝对化了,但这点情有可原。

朱元璋对贪官那么狠,为何没有解决腐败问题

晚明发展不出资本主义,为何?三大因素先天不足

明崇祯内外皆战则明亡,宋真宗澶渊之盟换三百年江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