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拨鼠之日》: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看改变自我需要经历的三个阶段

《土拨鼠之日》是在1993年上映,由哈罗德·雷米思指导,比尔·默瑞、安迪·麦克道威尔等主演的喜剧片。电影被称为“时间循环”电影题材的开山鼻祖,获得了英国第47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原创剧本。


《土拨鼠之日》: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看改变自我需要经历的三个阶段

《土拨鼠之日》海报

这部电影的主角菲尔是一个气象播报员,每天他的工作就是要给观众做幽默风趣的天气预报。在每年的2月2日,他要前往一个名为普苏塔尼的小镇,报道当地的土拨鼠日庆典。

事实上,菲尔对这个节目相当不感兴趣,而且也对工作感到了厌烦。当他例行公事完成了报道以后,便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家,但是却被一场暴风雪阻挡,他只能留在普苏塔尼。

当菲尔在第二天早上6点醒来的时候,菲尔意外地发现自己依然停留在2月2日土拨鼠日。昨天的一切都在重新上演。


《土拨鼠之日》: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看改变自我需要经历的三个阶段

惊讶、烦闷、焦虑、不安、绝望、倦怠等各种情绪轮流侵占菲尔的感官领域,可无论他如何选择度过这一天,他都始终无法再前进一步,开始了他重复的人生。

在经历了无法逃脱的“永恒的今天”之后,他绝望,寻死,却依然走不出2月2日。

最后,他选择结束原来消极抵抗的生活方式,重新梳理自己的思想和生活,他不再自大自负,他开始关注身边的每一个人,为身边每一个人都带来爱和温暖,他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开始愉快地度过每一天。最后,菲尔终于走出了重复无趣的一天。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的道理其实很简单:我们大多数人都在重复过着同样的生活,不愿意改变自己,在日复一日相同的日子里,度过自己的一生。


《土拨鼠之日》: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看改变自我需要经历的三个阶段

今天我们就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我们应该如何改变自我,以及想要改变需要经历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

改变的态度:你一直都有选择

在电影中,菲尔发现自己一直都被困在了同一天的时候,他感到很惊讶、焦虑和不安,他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这个事情,不知道结束这一天的方法。

一天,他和2个朋友在保龄球馆喝酒的时候,菲尔和他们抱怨道:为什么自己不能被困在自己回忆中美好的一天中,而非要被困在这个自己讨厌的土拨鼠之日呢。

其中一个朋友指着半杯啤酒对菲尔说:有人看到这杯酒会说这杯子半满,有的人会说这杯子半空,我想你就是“半空”型的人。


《土拨鼠之日》: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看改变自我需要经历的三个阶段

这时候,菲尔恍然大悟,一天是美好还是糟糕其实都在于自己的态度。因此,菲尔调整了自己应对这件事的态度,结束了这种焦躁不安的生活。

其实,对于改变,你一直都是有选择的。

心理学博士陈海贤在《了不起的我,自我发展的心理学》一书中提到:

改变是一种选择,不改变也是一种选择。甚至连你告诉自己“我没有选择”,也是你的选择。

改变的第一步就是你要改变你的态度,你要意识到自己一直都是有选择的。当你说我没有选择的时候,往往意味着:这不是我想要的选择。

很多人在面对改变的时候,表面上是希望自己有更多的选择,实际上是在逃避选择,因为他们不想对自己不愉快的生活负责,他们想要强调我现在过得不好,只是客观原因:没有选择。因为当你有选择的时候,你还是过得不好,你就要为此负责,因此你将责任转嫁出去,你就可以安然地说:一切都不是我的错,因为我没有选择。

因此,你需要将选择的权利重新拿回到自己的手中,这是发展和改变自我的第一步。

但是仅仅只是改变你的态度还是不够的,你还需要通过改变你的行为,获得新的强化和经验来让改变成为你的一部分。


《土拨鼠之日》: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看改变自我需要经历的三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

改变的行为:获得新的正强化

菲尔虽然改变了他对于“永恒的今天”的态度,但是他又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之中。

菲尔选择用这样的方式去度过每一个重复的2月2日:菲尔利用他对重复的一天中了解到的信息去抢劫、泡妞、酗酒、消费......

他通过不断地满足自己的欲望来度过这一天。慢慢的,他又陷入了更深的迷茫中去,他觉得自己的生活毫无意义和价值感。最后,他选择了自杀来逃避这一天。结果,连自杀他都无法度过这一天,不管他用什么方式自杀,第二天早上6点他依然会从床上起来开始2月2日。

对于改变,我们需要用正强化来影响我们自己。

操作行为主义创始人伯勒斯·斯金纳曾经设计过一个斯金纳箱,他在箱子里面养了一群鸽子,当鸽子做某个特定动作时,比如:用嘴啄特定的圈子或者用脚踩杠杆,就会有食丸掉下来。经过几次以后,鸽子会不断重复做这类动作,鸽子的动作就被食丸强化了。

因此,一个人想要改变,需要获得强化。这个强化就是新的行为获得的好处,当这些好处积累到一定的时间,它就被保留在我们的经验里面。无意中,我们就会慢慢地改变。

心理学博士陈海选对于强化是这样解释的:

改变的本质,其实就是创造新经验,用新经验代替旧经验。创造新经验需要通过新的行为,获得新的反馈、新的强化,并切身体验到它。切身体验的经验,信息浓度是非常高的,这跟听来、看来的道理很不一样。如果只有想象中的期待,而没有新行为带来的新经验,改变就很难发生。

菲尔不再在烦闷、焦虑、不安中度过一天,他通过金钱、消费来满足自己的欲望来获得强化来改变自己度过2月2日这一天。但是为什么菲尔最后依然会迷茫,还是觉得毫无意义和价值感呢?

因为菲尔用这些行为获得的是负的强化,而不是正的强化,究其原因就是菲尔没有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


《土拨鼠之日》: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看改变自我需要经历的三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

改变的思维方式:走出心理舒适区

真正的心理舒适区不是熟悉的环境,而是我们熟悉的对应环境的固有方式。

在电影中,菲尔虽然获得了新的强化,但是他依然没有走出自己的心理舒适区,他依然用自己固有的思维方式来生活。他依然只以自己为中心、自私自利、不关心周围的任何人。因此,他始终逃脱不了2月2日,他的日子越来越没有意义。

在经历了连死都得不到的绝望以后,菲尔才明白:消极地抵抗是不会有任何改变的,用固有的思维模式来应对生活会让生活变得更加枯燥无味。

因此,当一个又一个新的2月2日到来时,他选择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走出自己的心理舒适区。他学着关心别人,为身边的每一个人都伸出援手,学习新的知识提升自己。

他不再狂妄自大,他开始学习新的知识、学习钢琴、冰雕等新的技能,开始拥抱之前被他瞧不起的保险销售员,挽救流浪老人的生命,拯救从树上掉下来的孩子,帮助路上车子抛锚的邻居......

菲尔开始了完全不一样的人生,他开始用真诚和善良来对待每一天。他不再为重复的2月2日烦恼,他真切地体验着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在电影的最后,他终于获得了女神丽塔的心。第二天一早起来,菲尔发现钟表的指针终于到了2月3日。看到外面的皑皑白雪,他平静但又抑制不住地说:只要有所改变,那就是好的。


《土拨鼠之日》: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看改变自我需要经历的三个阶段

美国心理学家保罗·瓦茨拉维克把内容的改变称为第一序列的改变,把应对方式的改变称为第二序列的改变。

菲尔一开始只是进行了第一序列的改变,那不是真正的改变,他没有改变自己,他还是那个骄傲自大、目中无人、不关心他人的菲尔。当他开始第二序列的改变时,他才是真正地发生了改变。

大部分的人都将改变停留在了第一序列的改变上面,并没有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改变,反而造成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

我的一个朋友毕业以后一直碌碌无为,他不停地换工作,每份工作他都只做了几个月而已。越是换工作,他就越是焦虑,因为他十分想要获得职业上的进步,实现自我的价值,但是每一份工作他都觉得这不是他喜欢的工作,他变得越来越焦虑、越来越绝望。

这个朋友实际上就将改变停留在第一序列上,他一直在改变的是工作和工作的内容,但是从来没有改变自己应对成长的方式。他从来没有静下心来、脚踏实地地、认真努力地对待任何一份工作。


《土拨鼠之日》: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看改变自我需要经历的三个阶段

大部分的人都是菲尔

在影片中,当菲尔在和2个朋友抱怨自己为什么被困在2月2日,过着重复又令人讨厌的日子的时候,他的朋友说:我的人生就是这样。


《土拨鼠之日》: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看改变自我需要经历的三个阶段

大部分的人虽然没有像菲尔一样被困在同一天,但是他们每天都在度过一样生活。

很多人每天都过着同样的生活,每天早上起床去上那自己不喜欢的班,下班以后就躺在沙发上没完没了地刷手机,就这样一天一天的重复下去。

之前有一个上热搜的新闻,是一个收费站的大姐因为收费站被撤掉就振振有词地对领导说:我今年36了,我的青春都交给了收费,我现在啥也不会,也没人喜欢我们,我也学不了什么东西了。

我有一个朋友在体制内工作多年了,按照外界的看法,属于端了“铁饭碗”的人,但仍然是每天焦虑到不行,因为她自己一直过着“温水煮青蛙”的生活,青春耗尽却身无长物,老早就过起了“一眼望到头”的日子。但是她也不愿意改变,她一直说我没有办法改变,我需要这样一份稳定的工作。

不管是收费站的大姐还是我的这位朋友,他们都是现实生活中的“菲尔”。他们都想要改变,但却缺乏改变的勇气,他们被自己思维的枷锁所禁锢,在生活无尽的循环往复中失去了自我。

关于改变,每个人都有选择,对于选择,每个人都需要勇气。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生活的主人翁,而不是困生活某一天中的“菲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