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藝筆存真


劉丹:藝筆存真

劉丹 觀音 香港蘇富比2017春拍 成交價175萬港元

劉丹:藝筆存真

《觀音》原為敦煌莫高窟(第320窟)壁畫,乃迄今為止於拍場所見劉丹最早期的作品。劉丹1970年代末移居美國夏威夷之前曾遊歷敦煌,並作一系列以敦煌壁畫為題的作品。此係列早期作品以流暢的工筆線條及水墨暈染詮釋佛一材,表達藝術家對中國輝煌的宗一史遺蹟的崇敬之感。此作後為孫中山先生孫女孫穗芳女士新婚之禮,並藏於其禮佛居所。

在劉丹的藝術世界裡,無論是文人賞石,細膩花卉,還是恢弘山水,歸根結底都是他對現象背後真理的探索與追求。解讀劉丹作品深度及廣度的關鍵就在於一他與水墨媒介的深入互動以及對西方古典大師繪畫和素描的喜愛與詮釋。是次當代水墨拍責將呈現劉丹不同時期經典風格及題材的代表性作品,讓觀者得以一窺藝術家筆下存真之妙。


劉丹:藝筆存真

本次嚢括的最早一幅作品乃劉丹於1978至1981年在江蘇省國畫院學習期間所作,其時研習國童的劉丹曾前往敦煌莫高窟探尋早期佛教藝術經典如壁畫、雕塑及典籍。《觀音》(拍品編號556)即為敦煌之行時所作,於數幅同類佛教人物題材作品中屬尺幅最大之作,線條優雅流暢,7X墨最染細膩;

足見藝術家精湛的水墨功底及其跨越時空與古對話的虔誠,更見其筆下文化與歷史的深厚底蘊。

1981年遠赴美國之後的二十餘年中,劉丹展開對不同題材的探索,從人物到山水靜物,以微觀視角觀察探究,嘗試運用水墨、7K彩及素描等不同媒介。1991年開始的書籍題材作品即可視為劉丹初試水彩的轉淚點。1一系列中國字典作品(見22頁圖1)尺幅巨大,描繪細繳入微,引人入勝。《祈禱書》(拍品編號510)是同一題材的一幅彩色作品之素描原稿,是為對中國字典之外其他書籍題材的新嘗試,並選擇了對人類思想同樣具有重大影響的祈禱書進行詮釋(見22頁圔2)〇


劉丹:藝筆存真

自1990至2000年代初,劉丹陸續創作了一系列以罌粟花為主題的作品。中國文化賦予罌粟花特殊的歷史含義,其鮮豔奪目的美感不僅成為劉丹藝術創作的靈感源泉,更讓他借這些以罌粟花為題的作品表達對那些犧牲將士們的崇敬與紀念。2本次拍賣中的兩件罌粟花設色作品(拍品編號524及553),與同系列其他作品一同展現了劉丹筆下罌粟花的鮮活生命力,通過不同構圖及視角,描繪花姿百態——由含苞待放到幾近凋零,好似對其背後蘊含的無限深雜行層層解讀。

賞石自唐代起就甚為宮廷及文人藏家所好,亦是劉丹最鍾愛且刻畫最多的題材之一。3怪石肌理複雜交錯,幻化無窮自然形態,如浩瀚宇宙之微觀縮影,


劉丹:藝筆存真

渾然天成。有感於變化莫測的奇石騰含的道教哲學,劉丹自上世紀8◦年代起開始甶石頭的題材入手,探索山水畫的結構問題。4雖然劉丹傳統中國畫技法卓絕,入畫題材看似具象,然對其畫作的解讀卻不僅僅在於視覺層面的理解,而是基於觀者對於畫家所傳達的資訊的判斷與解讀。明尼阿波利斯博物館策展人柳揚曾言,「劉丹對大師作品帶有創造性的臨蓽往往是其隨性寫意的診釋,將瞟藏在作品之中未經發掘的構圖結構為己所用。」5正如其《煙山萬壑擬李唐筆意》(拍品編號530),整幅山水以氣韻相和,以石為「幹」,得李唐構圖之精髓,卻自成一格^6而將石頭由其山水情境中抽離,劉丹又以賞石為獨立的刻畫對象,觀察入微,以幹筆皴法細膩展現石之肌理,猶如在宣紙平面層層堆璺,塑起一塊立體頑石。如《玲瓏石》(拍品編號511)中所見,石之內在結構變幻無窮,動態萬千,左側所書小楷則字宇雋永,非II、平氣靜不能得,亦動亦靜,意趣無窮。2013年所作《剪淞閣藏太湖石》(拍品編號531)則以其尺幅之大及細節表達之精細更添視覺衝擊。此作亦表達藝術家與藏家對文人寅石共同的愛好與深厚情誼。剪淞閣藏賞石精品亦曾於2008年於香港蘇富比「道法自然:剪淞閣重要賞石收藏」專場拍賣。


劉丹:藝筆存真

劉丹的藝術生涯始終未曾停止在其精神世界中對真理的探求。無論以何題材入畫,劉丹筆下所展現的都遠不止其肉眼所見,而是現象背後所蘊含的深意與哲理。這樣的作品往往邀觀者與畫交流,與古對話,收穫開放的視角與閱讀方式,這也是劉丹藝術創作的目的所在。

作品資料

作者 劉丹

尺寸 195.6×61cm

創作年代 1979年作

鈐印:「劉丹之印」。

來源:於1980年代自藝術家。檀香山,孫穗芳博士收藏(感謝陰山工作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