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建明教授:惟有愛的倾注,方获真情回报

邓建明教授:惟有愛的倾注,方获真情回报 | 治学大家谈

邓建明教授:惟有愛的倾注,方获真情回报 | 治学大家谈

惟有愛的倾注,方获真情回报

在《说文解字》中繁体的“愛”是由“爪”“秃宝盖”“心”和“友”四部分组成,其整合之意就是抓住心。可见,爱是源自对内心的触动及其体现,是人类乃至所有生命体(如亲缘选择)的自然属性。对于具有社会属性的人类来说,爱的形式与内涵是极其复杂而丰富的。从爱的对象划分,总体上可归纳为对自身的爱,即自爱,以及对他人或事物的爱,即仁爱。如果把自爱理解为:为了让其他人或事对我尊重、赏识并体现自我价值而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那么仁爱则是指其他人或事物对自我内心深处的触动或感化,并为之不懈努力地去感化她、俘获她的过程。而基于爱的层次又可分为个人之爱、家庭之爱、家乡之爱、团队之爱、单位之爱、民族之爱、祖国之爱和人类之爱……然而,不论基于不同对象的爱还是基于不同层次的爱,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是相互作用与反馈影响的有机统一体。在现实中,不同形式以及不同层次的爱,均具有时代、对象和地域的特异性和时空转变的动态性。

在人类社会文明高度发达的当代,如果说具备更为丰富的“大爱”是时代和社会特殊要求的使然,那么铸就自身健康的“自爱”则是最基本要求。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铸就健康的自爱呢?自爱的内涵包括自尊、自重、自省和自信。要做到这些则须有健康的身体、正确的三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勇于奋斗的精神,实际上这也是自我修身养性的一个过程。虽然常人难以达到如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和诸葛亮“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至高境界,但是在日常学习、工作过程中,是否好好珍爱自己的身体、时间、选择、判断、人生……却是我们每个人绕不开的基本问题。把这些基本问题以正确的态度和恰当的方式处理好了,则可为追寻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反之,则可能一事无成,悔之莫及。然而,在现实中,很多问题的正确答案是与生俱来的,没有任何其他备选项,也没有选择的余地,除非你是人类的“另类”。比如,我们的父母、家庭、家乡等等都是与生俱来的,且不因个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难道你会因某些原因而不爱自己父母,不爱自己家乡和祖国吗?显然,这对一般正常人来说,答案都是否定的。俗话说“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穷”,因此,孝道、敬重自己的父母,热爱自己的家乡和祖国已为中华儿女代代相传,并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同样,在我们人生旅途之中,我们还会遇到很多不尽人意的选择或处境。但人生就是时间的单向延续,不可能重复再来。譬如,或许你对自己高考时所选择的大学或专业不甚满意,甚至会很失望、懊悔和责怪。这无疑会严重影响我们学习的情绪和效率,甚至可能因此而毁掉自己的美好前程。正如严校长所说:“世上大学千万所,能接纳你的那一所才是最好的大学。”因为,最终接纳你的大学,就是你人生的母校!因此,在面对心里落差时,与其独自不断的懊悔、责怪甚至荒度时光,还不如把自己所选择或被录取的大学或专业像对待自己的母亲和家乡一样对待,加倍倾爱珍惜之,专注学习,以此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和本领。这正是自爱的体现,即对自己选择和判断之爱。

或许有人说,兴趣和爱好才是最大的学习动力,才是真正的自爱。我想说的是,首先,须认识到兴趣和爱好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反而往往是通过后天培养出来的。真正的兴趣爱好是建立在对学科方向或具体事物全面了解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的。事实上,很多人对所选择的学科方向,称之为所谓的“兴趣”方向,其实扪心自问,更多的选择却是建立在薪酬待遇、工作性质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基础上的,有的甚至是随波逐流式的盲目跟从,最终可能导致自己一事无成,最终淹没于波涛汹涌的激流或江海之中。因此,抉择和定性自己的事业或人生方向本是一个严肃、谨慎和漫长的过程。其次,兴趣和爱好并不等同于成功,它只是成功的催发剂,而非必要条件。纵观古今中外的名人志士,他们成功的最大秘诀和共性便是“笃志”“勤学”和“厚德”。实际上,人生最成功的一面,往往便是你最擅长的一面,也是对自爱内涵的最好诠释。另外,在一定时空背景下,你在很多方面是没有所谓喜好选择余地的,正如前面所说的你的亲人、家乡、祖国,你的母校或所在院系以及你的人生价值取向等等。这些要么是与生俱来的基本属性,要么是国家或社会约定成俗的基本规范或要求。在这些方面,惟有倾注你的真爱,才是你人生轨迹的唯一正确方向,也是我们每个人最基本的义务、责任、使命和担当之爱。只有做好这些方面的自爱,方能助你在更高层次拥有倾注爱的机会,进而获取更多更长久爱的回报,甚至是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因此,对自己选择、判断以及处境等方面倾注责任和担当之爱便是助推你实现单位、集体、民族、祖国甚至人类大爱之基石。

反之,倘若心存远大理想与志向之大爱,便是实现我们自尊、自爱的最大内生动力。而且为此所倾注爱的多少,将决定你收获多少爱的回报及其所成就事业的大小。这便是“舍”与“得”的铁的定律。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有无数英雄豪杰以彻底舍我“自爱”的方式,来获得民族和国家兴旺之“大爱”。比如,毛泽东主席在他年仅17岁离开家乡韶山之时,给他父亲留下一首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豪言壮志的诗句正是他青少年时期便立志为中华民族解放和复兴而奋斗的真实写照。又如,周恩来总理在少年时代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等等。这些伟大领袖自小便在内心深处存有民族之大爱,并坚持不懈地为此奔波、奋斗和奉献一生;不仅以民族之大爱带领全国人民求得解放,同时,也是实现个人自爱最高价值的最好体现。当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仅正带领全国人民全面奔向小康、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还正在深化和推动实施各国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和理念。这既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复兴进行爱的倾注,也是对全球人类命运前途给予爱的浇灌。

在我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且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今天,作为中华民族儿女的一员是无比幸运的,也是无比幸福和自豪的!但是,这也意味着作为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我们,尤其是青年学子,不仅肩负着中华民族复兴的光荣使命,还必将日益担负起为推动整个人类进步事业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重任。这便是我们当代有志青年理应具备的“大爱”,也是时代和社会必然要求的使然。我们坚信,作为我国“胡焕庸线”以西唯一一所“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的兰大学子,必能顺应时代潮流,不辱历史使命,不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社会进步做出不朽的历史贡献。

邓建明,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副院长,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邓建明教授:惟有愛的倾注,方获真情回报 | 治学大家谈

内容来源 |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教务处

主编 | 肖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