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濱遜漂流記:少年遊,少年愁

丹尼爾笛福不愧是現實主義小說的奠基人。

魯濱遜漂流記:少年遊,少年愁

魯賓遜漂流記的文字雖很簡單(也許是翻譯的原因),但故事的代入感強烈,引人入勝,令人不自覺的想要設身處地。

魯濱遜這一場少年遊應會激盪得無數少年熱血沸騰,畢竟書單推薦時註明了最適宜青少年閱讀,而這些青少年大多走著無法反抗的求學之路。

魯濱遜出走時是十九歲的少年,經三十五年的歷練,歸來已過不惑,收穫頗豐不得不嘆,老外自是想不到這傷春悲秋的感嘆,但他的確被純粹的中國文字昇華了許多打動人心的內容。

哪個少年不做夢,哪個少年沒有夢呢?年幼時的我喜歡辛棄疾的少年愁,時至而立之年依舊常想起,似乎會跟定我一輩子,彷彿心裡始終住著少年時的自己:

少年不知愁滋味,愛上層樓。

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魯濱遜漂流記:少年遊,少年愁

少年遊自然是離不開少年愁,無愁便無遊。這夢就像一場愁,大多數人憂心憂慮的想要實現和證明,滿懷希望的奮鬥和努力,而很多時候一場為了夢想拋開所有安逸的少年遊卻僅僅停留在“為賦新詞強說愁”上。

離經叛道的少年多半不被社會所容,除非他真的能換來一個魯濱遜似的結局,又能擺脫掉中國五千年來積累下的道德綁架。所以中國少年的夢多半循規蹈矩,書寫於筆墨之間,那些真正為夢狂奔的人總被視為另類,然在最後被視為偶像,令一眾不再少年的人暗自懊惱地在心裡嘆一句悔不當初:

悔不當初枉少年,猶記兒郎夢道牽。

誰人不嘆少年時,寸寸光陰多負春。

多少人的少年愁變成了中年憂慮和晚年遺恨呢?


魯濱遜漂流記:少年遊,少年愁

有時候我總夢見學堂時的自己,總是執著於一念,也會忘了為何執著,成家立業不曾丟了這夢境,甚至有了孩子後依然會更深刻的夢著,彷彿年幼時的不甘心將自己的靈魂剖離了出來留在原地等我,然後等得不再耐煩,開始追逐我,無奈時光不待,她追得緊卻也只是追得近罷了,我很想停下來等等,再看看少年時的自己,這時候夢外不是被一隻小腳踢醒就是被一隻小手橫掃,然後夢醒,很清醒又多半也夾雜些未完待續的念頭,看看時間,可能是凌晨或是清早,無論如何都希望自己還能入夢。

有那麼一段時間,我真的很喜歡做夢,清楚地夢到小學放學路上遇到的一位學長,他還是青澀稚嫩的年紀,說不出“恨生在農民家庭”的苦,夢到中學課堂上的語文老師說“你的字還要多練習”,夢到高中暗戀過的那個男生對我說“喜歡你”,夢到大學時宿舍裡的歡聲笑語,每每夢到舍友們團聚的情景後,醒來總會不自禁地數一數多少個年頭......雖說夢裡也有過不快,哭泣和吶喊,但能做夢總好過無夢可做,有故事總好過空白一頁,在夢裡可以肆無忌憚地離經叛道,也不枉曾少年一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