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現形記其七:互聯網公司還有信任可說嗎?

“在網上,你永遠不知道另一端坐著的是人還是狗”,這句話在互聯網剛剛興起的那幾年火了一陣。


直到現在,這句話仍然適用。或者說,這句話又有了更多的延伸,比如:造假。


近的來看,瑞幸、好未來接連自爆造假;回憶往昔,e租寶虛構借款自融、樂視PPT畫餅融資。站在吃瓜的角度上,把互聯網公司造過的假和吹過的牛都變成香瓜,至少可以從地球鋪到太陽。


有趣的是,截止目前為止,除了互聯網金融公司之外,大部分互聯網公司造假多是在用戶數、瀏覽量這些數據上,像樂視這種PPT造車畫大餅的反而是一股清流。


好玩的事情來了,瑞幸們為什麼需要造假?造假之後對普通用戶影響有多大?互聯網公司們還值得被信任嗎?


瑞幸、好未來們造假有什麼好處?

先來看瑞幸和好未來是怎樣造假的:


瑞幸經董事會委任的特別委員會調查顯示,公司首席運營官劉劍及其部分下屬從2019財年度第二季度起從事某些不當行為,公司2019財年第二季度到第四季度與偽造交易相關的銷售額約為22億元人民幣。


好未來公司在例行內部審計中發現,下屬新業務線好未來輕課To B業務的某位員工存在違反公司行為準則的不法行為,其涉嫌與外部供應商合謀,通過偽造合同及其他文件的方式虛增輕課To B業務的銷售收入。


一個是COO,一個是某位員工,兩個看起來職級完全不同的人在相同的問題上造假,他們都在關心公司的銷售業績。


這是什麼精神?這是國際主義精神,這是以公司為家的精神,這是每一位員工都需要學習的精神!


前者作為COO去做了CFO更加關心的財務工作,後者更是作為員工虛增收入到能影響公司公告的程度。是的,這些都是個人行為!


更不可思議的是,由於這些都是虛增或偽造數據,公司實際上是沒有相關營收的,所以,除了數好看,別的沒啥好看的。但對於公司來說,數據好看就足夠了。


為什麼說數據好看就夠了?


原因在於,互聯網公司不同於飯店、工廠,在初期發展階段,盈利能力幾乎為零,只有在做出一定規模後,才會得到資本青睞,從而進一步發展成BAT、TMD一類的巨頭公司。


但是,難點也在於此,在巨頭遍地的情況下,初創互聯網公司想要迅速成長獲得足夠多的用戶成本極高。通過造假、買熱搜、買百度搜索等方式不僅可以吸引眼球,還可以讓新用戶產生誤解,偽裝成大公司。


在擁有了造假產生的數據和後續跟進的新用戶數據之後,互聯網公司才有機會、有能力在資本面前宣稱“我們是一家服務於***市場,擁有上億活躍用戶的潛力股”。即便,自己除了數據一無所有。


以瑞幸咖啡為例,號稱“”的瑞幸在上市前曾4次融資,從天使輪到B+輪融資金額分別為:1.899億美元、2億美元、2億美元、1.5億美元。


可彼時的瑞幸有什麼?以萬為單位的門店、租賃的咖啡機、燒錢換的用戶、買一杯虧兩杯的咖啡。


是的,只要數據上去了,哪怕不賺錢,瑞幸也搞定了超過7億美元的融資。


同樣的情況換到飯店來看,如果一家餐廳每天食客絡繹不絕,但是賣一桌虧兩桌,天天特價促銷。賭5毛錢的,這家飯店活不過倆月,靠借錢都不一定能等到天使投資。


互聯網公司造假對用戶影響大嗎?


從金錢的角度來說,互聯網公司造假對於普通用戶基本不會有太大影響,除非用戶購買了這家公司的股票。或者,這是一家互聯網金融公司……後面的故事看e租寶就知道了。


從日常的角度呢,互聯網公司造假會對普通用戶有什麼影響?


可能大部分用戶會認為,互聯網公司數據造假是公司行為,普通用戶不會損失什麼,可事實上並非如此。


“中國的人民,是常用自己的血,去洗權力者的手,使他又變成潔淨的人物的,現在單是這模樣就完事,總算好得很。”魯迅先生在雜文《我要騙人》裡這樣寫。


互聯網公司造假亦是如此,借用謊言堆積起用戶對它的信任,再逐漸由信任將自身包裝成權威,而大部分用戶對於權威的信任可以說是盲目。


簡單三步,騙子就可以變成權威。權威能做什麼?廣告、站臺、虛假宣傳、意見領袖,權威能做什麼?打開電視看看老中醫,能幹的太多了。


還有一個更大的影響則是信息洩露。可能會有人困惑,為什麼公司造假會讓用戶數據洩露?


原因在於,互聯網公司造假主要是在財務數據及用戶數據兩方面造假。財務數據可能改下賬目就搞定了,可是用戶數據造假需要有一定的真實用戶為基礎。


真實用戶哪裡來?一部分靠買,一部分靠忽悠。買是從其他公司買,忽悠是靠廣告搜索忽悠。這裡的其他公司就包括了互聯網巨頭、短信運營商、電信運營商乃至於其他的初創互聯網公司。


以手機APP為例,大部分手機APP在安裝完成後都會向用戶索取一定手機權限,包括但不限於:GPS定位、手機文件讀取、讀取聯繫人、攝像頭權限、話筒權限等一系列權限。


從這些權限裡,互聯網公司可以輕鬆獲知用戶的常用住址、個人偏好、親友數量、長相、常用詞等一系列數據從而進行用戶畫像,進一步則可以對用戶細分歸類,針對性的推送廣告、通知。


所以,從事情本身來說,互聯網公司造假不會對普通用戶造成太大影響;從延伸效果來看,互聯網公司造假則可能產生連鎖反應,讓用戶信息洩露變得更加“普遍”。


互聯網公司們還值得被信任嗎?


這個問題可能需要分開論述,一種是互聯網新聞媒體,一種是其他互聯網公司。有關新聞媒體的信任問題,在本月底詳細討論。本篇主要討論除新聞媒體外其他互聯網公司信任問題。


瑞幸咖啡曾經打出這樣的廣告語:中國咖啡和美國咖啡比差距在哪?差在自信。


反觀中國互聯網公司,很多公司強在哪裡?的確是強在自信。至於業務能力、誠信、道德乃至於盈利,都沒有自信重要。


畢竟,對於這些公司來說,剩下的可能只有自信了。


想當年,鬥魚直播間一度出現過13億人一起看遊戲直播的場景;趣店CEO羅敏自行發文表示“逾期的不催”;今日頭條法庭辯解“通訊錄不屬於個人信息”,用戶們選擇相信互聯網公司,然後呢?回饋是什麼?


騰訊視頻會員15元一個月,買了,追的劇到結局,人家搞出個會員VIP,再掏50元可以多看6集;別的視頻網站會員買了,跳開廣告後,人家給你個會員專屬廣告;電商雙十一打折,信了,200的東西雙十一6折拿下,但雙十一之前這貨才買120;瓜子、優信們裁員,員工走了,但這不叫裁員,這是結構優化。


互聯網公司們還可以被信任嗎?互聯網公司就一無是處了?


也不全是,起碼在技術上互聯網公司還是可以信任的。


說人工智能就馬上智能,人工客服直接減員80%;說智能風控就智能風控,貸100回200高利潤壓倒風險;說智能推薦就智能推薦,無論文字還是視頻,都選擇你最喜歡的。


新東方俞敏洪曾經表示,中國需要渾水這樣的公司,對在A股上市的企業起到一定的監督的作用。


並不想一棍子打死所有互聯網公司,只是感覺奇幻。


什麼時候信任變成了奢侈品?小時候被家長騙,長大了就都好了;上學時被老師騙,畢業了就都好了;工作時被公司騙,做好了就都有了;下班後被其他公司騙,充錢了就變強了。


到最後,也只能相信自己,錢包裡確實啥都沒了。這大抵就是自信的源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