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歲智障少女兩度遭性侵併懷孕:孩子,我該如何保護你?

12歲智障少女兩度遭性侵併懷孕:孩子,我該如何保護你?

有一類新聞,是我們有時會想點開看,卻又不忍點開看的。

比如最近發生的“12歲少女遭性侵兩度懷孕:一家四口智力殘障,嫌犯未定”。

小文出生在廣東茂名信宜市區北郊一個特殊家庭。

爸爸、媽媽、哥哥一家四口均為殘障弱勢群體,全家都靠低保為生。


今年三月中旬,還在讀6年級的小文被查出懷孕9周,小姨陪她做了流產手術,可在7個月之後,小文又被發現懷孕了。

如果說,第一次是“偶然”或者“個案”,那第二次呢?

人工流產在6年級孩子的眼中還沒有形成具體的認知,第一次只對家人說:有點痛,想喝哇哈哈,想吃水果。

第二次她只說:痛,親她一下,抱抱她。


在親人、警察詢問時,她只能勉強說出:第一次,有幾個人碰過她的下體,其中一個是老人,另一個人手斷了;第二次,是一個瘦瘦高高、留長劉海的男子,把她帶進了離家約1公里的草叢裡。

沒有人清楚小文都經歷了怎樣至暗的時刻,我們要拿什麼解釋“兩度懷孕”。


如此惡行,突破了人倫底線,天理難容!

如果我們深入調查,會發現其實智力殘障人士遭遇性侵的案子並不罕見。

今年夏天,河南溫縣子夏公園附近,43歲男子性侵17歲智力殘障女孩,未果。

2015年,8月,安徽毫州市一位六旬老人性侵智力殘障女孩,被判有期徒刑6年。

其實,不僅是未成年的殘障人士,偏遠地區的留守兒童、孤兒等弱勢群體都存在此類問題。

我們今天討論的未成年殘障人士遭遇性侵,更應該轉換成一個更貼近我們日常生活的話題:拿什麼保護你,我的孩子?

重視性侵的社會人士有多少?

兒童性侵害到底有多嚴重?

研究兒童性侵犯的社會學家大衛·芬克爾霍早在1994年發佈的研究顯示,兒童期受到性侵犯的平均發生率女性為20%(每5個女性中有1個),男性是5%~10%(每10~20個男性中有1個)。


受到性侵犯的女孩是男孩的1.5~3倍。


根據媒體梳理公益組織“女童保護”的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性侵兒童案件屢見不鮮,且多為熟人作案。

根據女童保護基金的統計,全年光是網上曝光的性侵兒童案例從2013年的125起已經上升到2018年317起。

其中,2018年受害的孩子已經超過了750人。

相當於每天我們都能在新聞上看到一起性侵新聞,有2名兒童受侵害。

12歲智障少女兩度遭性侵併懷孕:孩子,我該如何保護你?

還有那些沒有被爆出的案子呢?現實生活中的案件數量肯定高於我們在媒體上所見的數量。

很難想象這些事情發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作為父母肯定會崩潰的!

可有多少人真的系統的給孩子普及過性教育知識?


多少父母有著僥倖心理,相信孩子不會出事羞於開口提性?

可兒童遭受性侵的幾率並不比交通事故低啊!

防性侵教育和交通安全教育一樣重要!

有效的防性侵教育應該怎麼做?

根據公共衛生預防模式中提出的三級預防概念,預防措施同時包括預防(一、二級預防)和事後預防(三級預防)。

具體做法可參見兒童性侵犯的公共衛生模式表格:

12歲智障少女兩度遭性侵併懷孕:孩子,我該如何保護你?

兒童性教育專家宮學萍認為,家長在對孩子進行性教育時,務必要記住3個單詞:NO、GO、TELL。

預防性侵犯,可以用三句話概括,讓孩子遠離性侵害。

1、NO——勇敢說不

兒童性教育專家宮學萍認為,家長在對孩子進行性教育時,務必要記住3個單詞:NO、GO、TELL。

如果我們在家對孩子的性教育做得很好,提高孩子對這方面的警惕性,明白什麼是不適當的身體接觸。

他們就能及時對犯罪行為說“不”、“你別動!”,那麼性侵就很難進行下去。

可能有人會覺得有這麼簡單嗎?

的確,性侵者一般在作案時都很心虛,孩子的一句“別動”就能很大程度上削弱他們的膽量和慾望。

但說“不”對孩子的要求還是很高的,因為一般孩子都不懂得拒絕。

首先,我們要讓孩子明白什麼可以什麼不可以,其次,必須要懂得在關鍵時刻大聲並堅定地大聲喊出來。

但很多時候孩子都是轉身就忘,即使記住了,也不能及時做出反抗,必須要進行反覆刻意的練習。

比如讓親朋好友模仿罪犯,捏孩子的臉,或者用鬍子蹭孩子,擁抱孩子、親她等等。

如果孩子能夠堅決說不,我們要學會鼓勵她;如果孩子仍然不能及時反應過來,需要當場及時提醒。

有防範意識的家長,都應該記住這一點。


2、GO——及時離開

除了大聲拒絕,及時迴避也是孩子學會自我保護的關鍵。

遇到以下情況,請一定告訴孩子馬上離開:

  • 單獨和陌生大人呆在封閉的環境裡;
  • 有人和你說隱私部位;
  • 有人給你看暴露的圖片、視頻,甚至脫下衣服給你看下身;
  • 大人擁抱你、親你;
  • 大人觸摸你隱私部位。

與此同時,我們要告訴孩子,安全最重要!

如果無法離開,可以大叫、可以砸東西,不管是手機、電腦還是其他,只要可以引起別人注意能夠幫助你離開的,都可以。

打個比方說,在學校小賣部,有人對你意圖不軌,你必須馬上跑到敞亮的地方,到人多的公眾場所。

但是這些應急的反應不是說與生俱來的,而是需要後臺培養的。

比如,當我們日常與孩子互動的時候,孩子遇到不開心的事,說出討厭某樣東西,我們要允許孩子情感的產生,他可以討厭可以丟掉可以遠離。

只有這樣孩子才會在和大人意見不同的時候,堅持做自己。

這個方法除了用在防性侵上,對孩子的成長也同樣有幫助。

3、TELL——學會傾訴

性侵不是一蹴而就的犯罪,而是一個逐步試探、層層升級的過程。

可以是今天玩玩孩子的小辮子,明天捏捏她的小臉蛋,孩子沒有反抗覺得沒問題,於是演變成最後的性侵。

我們要讓孩子相信我們,孩子才會願意把自己遭遇的問題和侵犯及時告訴我們,這樣我們才能及時保護好他們。

記得鄰居家孩子給找了個家教,老師會在他們聊得很開心的時候摟孩子的肩膀。

女孩會緊張可不知道怎麼辦,最後告訴了媽媽。


後來媽媽和老師溝通的方式我覺得值得家長們借鑑:

雖然您沒有惡意,但我們孩子也大了,她會覺得彆扭,希望您能理解,我們家人對身體接觸還是比較在意的。

當大人用一種平和、清晰的方式和對方溝通,都會將罪犯的犯罪慾望澆滅在搖籃中。

如果對方的確是個好人,大家也能彼此澄清誤會,避免了不必要的尷尬。

只是很遺憾的是,很多很多家長都還沒有重視起來。


談性色變是絕大多數家長的現狀,可是,只有坦然地和孩子談性是幫助孩子遠離性侵的第一步啊。

希望我們都能讓孩子免於觸碰到性侵的邊界,除了祈禱世界上性侵的禽獸能再少一點,我們能做的也只有讓孩子在面對邪惡時,不再戰戰兢兢,而是勇敢地與之正面交鋒,讓陰暗曝光在大眾面前。

願我們的孩子眼中的世界能少一點陰霾,多一點點童真的色彩。

本文作者:咪西媽媽:專欄作者,公眾號:咪西媽媽(ID:miximamam),關注親子教育,分享育兒、婚姻生活感悟,願經歷化作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