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震後十年《大河報》與《鳳凰衛視》合作拍攝五集紀錄片

競聘

2018年春節前夕,正是我“陪民工回家過年”項目第17年的衝刺階段,有幾家企業及報社領導都在催我啟動這個項目,但鳳凰衛視的一封“採訪函”讓我改變了主意。

恰逢報社組織競聘,為了刷一刷存在感,早就退出競聘舞臺的我重又寫了篇演講稿,趁機把我要與鳳凰衛視合作拍紀錄片的事公之於眾:

大家好,我叫朱長振!

是縣區新聞部的記者,今天競聘的崗位是“產品創意部主任”。有年輕同事可能對我不太瞭解。在做記者之前,我是平頂山夜市街頭烤羊肉串的小販,我在2014年出過一本書,名叫《無冕之羊》,為了給這本書做宣傳,我在東區開了一家羊肉串店,名字也叫“無冕之羊”。開業之前,我在自己的新浪微博上發了一條消息,從全國各地趕來的記者同行及朋友有1000多人,當天的營業額達一萬多元,有很長一段時間,羊肉串店每天的純利潤都應該是我在報社一個月靠寫稿所獲工資的數倍。

因為有羊肉串店的良好互動,我的這本定價98元的《無冕之羊》很快銷售一空,而電子版也成功地把獨家連載權賣給了網易,具體賣了多少錢,因與網易法務部簽有協議,原諒我無法透露,總之通過賣羊肉串、賣書及其電子版,讓我在當年春節前還完了以前購房時欠下的所有房貸。

前幾天,鳳凰衛視《鳳凰大視野》欄目組的編導藍凱老師專程趕到報社,送來一份蓋著公章的採訪拍攝函,上面寫道:《鳳凰大視野》是鳳凰衛視極具影響力的歷史文化類紀錄片品牌欄目,是目前國內唯一在黃金時段播出的紀錄片欄目,在中國及世界各地都有很大的影響力。2018年是汶川地震十週年,《鳳凰大視野》欄目正在籌拍五集紀錄片《汶川十年》,每集30分鐘,五集共150分鐘。河南《大河報》曾選擇受災地區的10戶家庭,持續九年採訪他們不斷變遷的生活,今年是第十年,大河報記者朱長振先生連續九年每年深入10戶震後家庭採訪,我們覺得這件事情很有意義。第十個年頭,我們想和朱先生聯手,全程記錄朱先生對這10戶地震災民的採訪和拍攝,以這一紀實故事為切入口,並對這10戶家庭和朱先生本人進行詳細採訪,綜合紀實、口述等多種手段,既具體而微,又以小見大;既回溯過去的細節,又記錄當下的真切。以一種立體、多維的方式,回憶、記錄汶川的這十年。

汶川震後十年《大河報》與《鳳凰衛視》合作拍攝五集紀錄片

其實,除了鳳凰衛視之外,還有不少知名媒體及機構都和我取得過聯繫,想共同參與這一事件。汶川地震那年,我在震中映秀鎮找到10戶失去孩子的家庭,讓夫妻兩人站在自己家房屋廢墟前照張合影,此後每年地震紀念日,我都重回災區,給他們送去前一年的合影,再重拍一張合影,我想為他們拍夠十年。我的設想是,在今年“5·12”期間,不僅要出書,還要直播,辦影展。

說這麼多,並不是為了炫富,而是想為我競聘的崗位做個鋪墊,我所理解的“產品創意部”應該就是把記者的作品精心包裝變現的部門,大河報不缺乏優秀的記者,更不缺乏能“紀錄歷史”的新聞作品,我們缺乏的,恰恰是把這些優秀記者及他們的作品精心包裝變現的部門,該出書的出書,該拍紀錄片的拍紀錄片,該辦影展的辦影展。

記得我在2013年記者節應《中國記者》雜誌之約寫的一篇稿子中曾說過這樣的話:“如何善待調查記者,培養更多有新聞理想的新人加入調查記者行列,這是個大問題。而如何讓調查記者不靠拉關係,不靠‘收紅包’依然能體面且有尊嚴地在報社生存,這需要一種靈活且全新的機制。”

今天立春,也正好是我們報社改革正式開始的日子,我們寫稿記者的春天也來了,這是報社給自己及在座各位有新聞理想的同事的一個機會,如果我競聘成功了,你只管四處採訪寫稿,只要有好的作品,出書、拍紀錄片、辦影展,包括奧迪A6,這都是“產品創意部”的事兒。

謝謝大家!

2018年2月4日

汶川震後十年《大河報》與《鳳凰衛視》合作拍攝五集紀錄片

不出所料,我的競聘再次以失敗告終,這也與我“屢敗屢戰”的性格相吻合。其實我也並不傷心,因為我的心思本來就不在這上面,我的心思還是在採訪一線。地震十週年回訪,才是我心目中的大事兒。

整個春節,我都是在整理地震九年來的圖片中度過的,因為每一張圖片拍攝的主題不同、相機不同,有些甚至還是用手機所拍,所以查找照片的任務量十分巨大。

春節過後,我開始為這10戶家庭中如今仍能持續回訪的七戶家庭製作相冊,這是九年來照片最為齊全也最為珍貴的一次,當然也花費了我數千元巨資。

過完正月初五,攝製組開始啟動,第一站是溫州,吳永剛打工的地方,而我在家也分別給每戶家庭都發去了同意拍攝函,並一一電話溝通。

走之前,我同樣給報社領導留下一份採訪提綱,相較前幾年的提綱,今年由於鳳凰衛視的加入成為最為豐滿也最為厚重的一次。

汶川震後十年《大河報》與《鳳凰衛視》合作拍攝五集紀錄片

“5·12”地震十週年選題申報

1.背景

今年的5月12日,是汶川大地震十週年,也是整個社會緬懷逝者、關注災區現狀的情緒爆發點,必然是今年重頭的新聞大戲。

按照我前期的設想,整個地震十週年報道以我自己在地震當年篩選並持續關注的10個家庭為主,用對話體實錄這10個家庭中仍能回訪到的7個家庭中的數十人。

2.家庭

鮮活而有張力;既可具體而微至個體,又可以小見大至社會與國家;既親切,又有震撼。

本系列,我在汶川選擇了10個受災家庭的樣本,詳細記錄他們各自經歷的10年。這10年,有物質的、情感的、心理的變遷,也有遺忘與記憶、痛苦與欣慰的並置交錯。但由於種種原因,我現今只能聯繫到7個家庭,所以今年我只能通過7個家庭各自不同細節故事的描述,從多個角度、多個層次呈現和思考:巨大的災難過後,個體、社會和國家,如何應對和適應,如何堅強地、樂觀地、智慧地往前走。

汶川震後十年《大河報》與《鳳凰衛視》合作拍攝五集紀錄片

(1)吳富貴、姚若群家庭

汶川震後十年《大河報》與《鳳凰衛視》合作拍攝五集紀錄片

故事梗概:十年前,吳永剛在汶川大地震中倖存了下來,而他弟弟的生命卻永遠地消失在那場大地震中。在家中,弟弟吳敏敏是一個學習好、懂事的好孩子,而吳永剛則是那個不聽話,不受父母待見的孩子。這麼多年,父母對於弟弟吳敏敏的死依然不能釋懷,母親甚至當面說出過“該死的沒有死,不該死的卻死了”這樣的話,吳永剛與父母的關係始終無法和解。大地震後,吳永剛當過網管,學過修車,正是在映秀學習修車時結識了現在的女朋友,後來兩人一同遠去溫州打工。這些年,吳永剛逃離家鄉,與父母也很少聯絡。漸漸,吳永剛和女朋友厭倦了這種在外漂泊的日子,為了結婚成家,吳永剛和女朋友決定離開溫州,回到家鄉,開一家小超市以此維持生計。再一次踏上家鄉的土地,吳永剛能否順利地開起超市,又能否與父母和解?

(2)丁本利、唐小紅家庭

汶川震後十年《大河報》與《鳳凰衛視》合作拍攝五集紀錄片

故事梗概: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有太多像唐小紅一樣的人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在喪子的痛苦面前,唐小紅堅強地生活著。在政府補助和扶持下,幾經挫折,堅持不懈的唐小紅所創辦的養豬場終於步入正軌。後來,唐小紅當選四川省人大代表,如今,在眾人眼裡,唐小紅無疑是成功的典範。然而,取得諸多成就的唐小紅並未就此停下腳步,十年前地震的情形仍然歷歷在目,身邊還有許多因地震徘徊在貧困邊緣的人,增加就業,幫助更多的人過上好日子,成為唐小紅現在的奮鬥目標。

(3)唐術林、李群香家庭

汶川震後十年《大河報》與《鳳凰衛視》合作拍攝五集紀錄片

故事梗概:唐術林與李群香,一對在汶川大地震失去孩子的夫婦,幾經努力,未能再生育的現實讓他們的生活陷入了無盡的痛苦。但生活總要繼續,面對無休止的思念和痛楚,他們依舊堅強地活著,唐術林成了映秀鎮榿木林組的組長,帶領大家開辦旅遊項目,努力讓大家的生活變得更好。

(4)李學、賈益勤家庭

汶川震後十年《大河報》與《鳳凰衛視》合作拍攝五集紀錄片

故事梗概:在汶川大地震中,李學和賈益勤夫婦失去了自己的女兒,無邊的痛苦讓他們,尤其是賈益勤久久不能恢復。賈益勤幾次懷孕流產,試管嬰兒的嘗試也失敗,整個家庭逐漸喪失了生活的方向。北大心理學副教授徐凱文通過記者結識了這個家庭,地震後徐教授一直關心災民的心理康復,他認為賈益勤在震後的心理創傷是相當嚴重的,於是重點對賈益勤進行了專業的心理救助。多年以後,經過專業的救助和自己的努力,賈益勤的心理創傷得到很大程度的緩解,性格一天天開朗起來。如今,她和丈夫經常一起外出旅遊,關係很好。

(5)李富友、王桂英家庭

汶川震後十年《大河報》與《鳳凰衛視》合作拍攝五集紀錄片

故事梗概:汶川大地震遇難時,王桂英的小兒子李志只有14歲,王桂英將兒子生前唯一一張照片放在自己床頭櫃裡,對於兒子的死,王桂英久久不能釋懷。2013年,大女兒李婷結婚生子,小外孫女的降臨,成為王桂英的寄託,幾年來一直是王桂英在主動熱心地照顧小外孫女。然而,隨著外孫女年齡的增長,李婷和丈夫希望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打算將孩子帶去成都崇州爺爺奶奶家,王桂英不得不面臨外孫女即將離開她的現實。

汶川震後十年《大河報》與《鳳凰衛視》合作拍攝五集紀錄片

(6)李富鴿、陳玉梅家庭

故事梗概:李勇、李志、李培,三個孩子的墳並排埋在一起,就在都江堰向峨鄉他們平日裡上學的必經之路上。李勇是最後一個進入這個墳地的,因為他在廢墟中埋得久,被扒出來得晚。

當時,他的父母李富鴿和陳玉梅都木了,地震當年在他們家房屋的廢墟前拍照時,記者讓他們站哪兒他們就站哪兒,拍完照,記者不吭聲,他們就站那兒一直不動,誰也不理誰。

第二年,記者去回訪時,他們家仍沒什麼變化,對誰都愛理不理的。

地震三週年時記者再去,他們的女兒李貴妍出生了,讓這個家庭猛一下有了生機。李富鴿開始到鄰近鎮上一家汽車修理廠打工掙錢,每天早出晚歸,回家就忙個不停,對小女兒更是百依百順。

現在,他們夫妻倆經常會做些好飯菜請另外幾個失子家庭中成員到家中小聚。

去年記者回訪時,李富鴿在縣城打工。一家人為了能拍一張全家福,特意開車幾十公里趕到他打工的地點。他們現在把團聚看得比什麼都重要。“掙錢沒個多少,親情才是最重要的”他說。陳玉梅在小區打掃衛生,李富鴿要去蒲陽一家工廠上班,而小女兒則和小區內的其他小朋友一起玩,這是石花小區的一戶普通人家,看不出當年地震的任何影子,但從記者與他們的對話中,照樣能讀出當年地震的慘烈,以及他們走出陰影之後的艱難。

(7)王貴學、鄧清秀家庭

汶川震後十年《大河報》與《鳳凰衛視》合作拍攝五集紀錄片

故事梗概:兩個女兒逝去,添的女兒成了全家的希望。“2013年5月20日是我們欣然的4歲生日,我準備給她買個大蛋糕,讓她帶到幼兒園裡,好好樂一樂。”當年40歲的鄧清秀說。

王欣然是鄧清秀的第三個女兒,生於2009年5月20日,是映秀鎮榿木林組震後出生的第一個孩子。地震時,鄧清秀的兩個女兒在映秀小學遇難,生命定格在10歲和6歲。曾經幸福的一家四口“支離破碎”,這讓鄧清秀頓時失去活著的勇氣,曾經一度想要自殺。

2008年5月19日,記者第一次在映秀鎮見到鄧清秀時,厚厚的眼鏡片無法阻擋她目光的呆滯。彷彿一夜之間,頭髮從中間白了一大片。10年過去,她頭頂的白髮無法復黑。

地震後,鄧清秀鼓足勇氣重新孕育生命。2009年5月,當記者重回榿木林,送給她當年的照片,並重為挺著大肚子的她拍照時,她的婆婆一再請求記者幫即將出生的孩子起個名字,她始終放不下已經走遠的兩個孫女:你只管照女娃的名字起,即使媳婦生的是個男娃,也還當他是以前的孫女。

天遂人願,小女兒在2009年5月20日呱呱墜地,成為震後映秀鎮榿木林組第一個新生兒。小女兒取名“欣然”,用了兩個姐姐名字中的“欣”,“希望她不要忘記還有兩個姐姐,也希望她能夠順其自然地長大”。

震後,榿木林組的很多高齡產婦由於情緒等心理因素紛紛流產。因此,鄧清秀對於這個來之不易的孩子特別珍惜,視為寶貝,走到哪裡都不肯鬆手。

記者在鄧清秀家裡看到一本本厚厚的相冊,裡面是欣然從出生到現在的模樣,每一個點滴的變化都被“高齡”的父母認真記錄下來。

“這在以往是沒意識到的,我之前兩個女兒都沒有這麼仔細過。”鄧清秀回憶起遇難的兩個女兒,仍心有愧疚,“我經常會在睡夢中夢到她們,但她們總是遠遠地看著我,不說一句話,然後扭頭就跑,我一急,就哭喊著醒了。”

汶川震後十年《大河報》與《鳳凰衛視》合作拍攝五集紀錄片

汶川震後十年《大河報》與《鳳凰衛視》合作拍攝五集紀錄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