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丑角的藝術魅力

京劇丑角的藝術魅力

京劇丑角在戲劇中,可喻為餚饌中的“作料兒”。就京劇丑角的藝術特色而言,就是插科打諢,亦莊亦諧,幽默滑稽、自然成趣。丑角演員在舞臺上以唱、念、做、打等多種藝術手段,展示出與其他行當截然不同的神情、韻味、風格和風采。

首先,丑角有其獨特的唱腔。丑角唱法與老生唱法有著相同之處,又有著質的區別。兩者除了腔調及吐字、歸韻的“尺寸”、“力度”、“勁頭兒”有所不同外,風格、技巧等方面也不盡相同。老生的演唱講究韻味醇厚,蒼勁挺拔,高亢激昂、蕩氣迴腸。而丑角在演唱的技巧上,則著重於唱腔的起承轉合,勾、挑、滑、抹,諧趣花俏,聲情並茂。

京劇醜行有“丑角三大士”,即蕭長華、郭春山、慈瑞泉三位前賢。我是一名京劇丑角演員,說來還是郭春山的再傳弟子。我的恩師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張和元,雖師承郭春山先生,但他博採眾長,兼收幷蓄,同時追求並汲取蕭長華“蕭派”藝術的風格與特點。因此,我有幸得到恩師“蕭派”與“郭派”藝術的真傳,在唱腔的字、聲、韻、味等諸多方面也受益匪淺,並用於長期的舞臺實踐中。


演唱時,我力求做到嚴格按照字音韻律的起向,重字、重味、重韻、重情、毫不含糊。特別是在唱腔細微之處的處理上,注重唱腔的藝術風格與人物的心理特性相吻合,運用挑、滑、勾、抹、收、放等多種演唱技巧,使唱腔極富韻味且華彩非凡。如京劇《審頭刺湯》是湯勤的“金烏墜玉兔升滿天星斗”一段二黃原板,我做到認真把握吐字、行腔、行韻的每一個環節。其中的“墜”字、“升”字、“鬥”字等諸多字的演唱,我均著意地突出了軟硬“擻兒”結合,輕重音兒有致,挑、滑、勾、抹、收、放音並用的演唱技巧,使唱腔極富跳躍性與諧趣性。從而,恰到好處地勾勒出劇中人湯勤因陰謀得逞而引發的“不由得湯表備我喜在心頭”得意忘形之心境。

京劇丑角的藝術魅力

其次,說說丑角唸白的藝術特色。戲班兒有句話“千斤話四兩唱”,這對丑角來說恐怕最為合適。唸白是丑角最重要的基本功。丑角的唸白有京白、韻白、京韻白和方言白之分,與其他行當的唸白方式有著明顯的不同。丑角唸白的藝術特色,在於清新明快,爽脆響堂,“噴口兒”有力,“貫口兒”流暢。此外,“擻板兒”也是京劇丑角演員常用的一種獨特的唸白方式。京劇丑角的“擻板兒”,是由鼓板來伴奏,有著固定的韻律和鮮明的節奏。丑角的“擻板兒”能使觀眾直接、便捷、準確無誤地,從演員嘴裡獲得有關人物及劇情發展的相關信息,同時也使觀眾在聽覺上獲得一份韻律俏美的藝術享受。


再談丑角表演的藝術特色。丑角表演的特點,除了程式化的身段動作外,主要還感動巧妙地運用手、眼、身、步等藝術手段,準確地揭示人物內心世界的變化,以突現人物性格。丑角在舞臺上,以雙腿彎曲為站姿。文丑雙腿稍曲,根據所塑造的不同人物,來決定雙腿彎曲的程度;如《群英會》中的方巾醜蔣幹,在見周瑜一場時,雙腿彎曲的幅度就要大得多,以增添人物的形神氣韻與儒雅風度。武丑的站姿多為“子午式”,前腿稍曲即可。另有表現人物天生矮小則用蹲姿,也叫“矮子”,並以蹲式行走,又稱“走矮子”。如京劇中的武大郎、王英等角色。丑角的身段招式,如“山膀”、“雲手”、“亮相”等諸多程式化舞臺動作的幅度與樣式,均以小巧伶俐且精俏帥美而見長。丑角的面目表情,慣以眼、鼻、口、頰的有機配合,加之頭、頸、身、手、足的協調一致,藝術性地塑造出性格各異,栩栩如生的舞臺人物形象。

丑角的唱、念、做、打,手、眼、身、步、精、氣、神、韻,均為主要的表演技巧。所有技巧的合理運用,對準確揭示人物內心世界則至關重要。特別是在掌握前賢流派風格的前提下,結合人物的性格而活用技巧則是塑造人物的關鍵所在。這一點我深有感觸。在長期的舞臺生涯中,我成功地塑造《群英會》“蔣幹”、《法門寺》“賈桂”、《女起解》“崇公道”、《望江亭》“楊衙內”、《秋江》“艄翁”、《鐵弓緣》“陳母”等諸多的舞臺藝術形象。特別是1988年,錦州市京劇團晉京演出,我在《穆桂英大破天門陣》一劇中飾演“穆瓜”,受到了廣大觀眾乃至京城藝術專家的讚賞。首都戲劇界權威人士、著名戲劇評論家、全國戲劇梅花獎資深評委蘇明慈先生如是說:“我看了錦州京劇團演出的《穆桂英大破天門陣》,這個(飾演)穆瓜的演員,在北京這麼一個大地方,看了這麼多的醜兒,也包括咱們已經列入名醜之列的一些同志,我就覺得沒有他的那個氣度那麼大。他是一個‘大丑’,是一個很端莊的那麼一個醜,要說流派是‘蕭派’式的那種丑角,其實‘穆瓜’按說是可以演得比較油的那麼一個角色,但我覺得他莊諧之間掌握的分寸是比較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