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陵神道,巨石大象立两旁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与马皇后的陵墓,坐落在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珠峰下,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明孝陵是南京地区建筑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寝,陵垣周长达22.5公里。其总体布局分为两部分:一是导引建筑的神道;二是陵寝主体建筑。

明孝陵神道,巨石大象立两旁

明孝陵


  明孝陵地面木结构建筑大多毁于1853年清军与太平军之战,现仅存下马坊、碑亭、石兽、望柱、翁仲石人、“治隆唐宋”碑殿、四方城和宝城等古迹,纵深2.62公里,当年围绕的红墙22.5公里现存遗迹,尚可窥见皇家陵园的气势规模和我国古代建筑雕刻艺术的高度成就。明孝陵神道从下马坊起,包括神烈山碑、大金门、红门和西红门(此两门已毁)、四方城(即“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亭)到石刻止。

明孝陵神道,巨石大象立两旁

明孝陵石刻·石像路


  800米长的神道石刻,颇为壮观。前半段两侧立石兽6种12对,依次是:狮、獬、骆驼、象、麒麟、马,每种4只,两立两卧。石兽尽端立石望柱(又称华表)一对,过此折向北,列石翁仲8躯,文臣武将各四,分立道旁。武将文臣皆有须与无须相间,高约3.18-3.26米。武将穿介胄,执金吾,腰佩宝剑;文臣头戴朝冠,秉朝笏。造型写实而简朴,局部的雕琢细致,整体宏大。

  孝陵石人、石兽均为整块石料雕凿而成,体量高大,生动粗犷,其不同于历代帝陵神道成直线形,而是完全依地形山势建造为蜿蜒曲折的布局。而且在每一段落的节点处安放石像生来控制空间,形成一派肃穆气氛。石像生下铺垫有完整的六朝砖,使其六百年来没有下沉。是明代皇陵石刻中的经典之作。

明孝陵神道,巨石大象立两旁

明孝陵石刻·大象


  明孝陵神道的6种石兽中,以象为最大,重达80吨,当时为了将这些石兽运抵明孝陵,冬季时,在路面上洒水结成冰,再用粗大的竹、木作滚轴,一路上用人力推滚的办法来完成运输任务。这段神道现俗称为石像路,全长615米。

  石兽的尽头,神道折向正北,至棂星门,长250米。这段神道置石望柱和石人,2根望柱呈六棱柱形,高6.6米,其上雕刻云龙纹。通常望柱均置于神道的最前面,而明孝陵的望柱则置于神道中间,这也是朱元璋的独特之处。石望柱之后是东西相对而立的翁仲,有武将、文臣各2对,共8尊,高各为3.18米。

明孝陵神道,巨石大象立两旁

石刻雕塑


  这些石人为何统称“翁仲”。相传秦代有位大将,名叫阮翁仲,此人身高体壮,力大无比,曾驻守临洮,因防范匈奴有功,死后,秦始皇为他在咸阳宫的司马门外铸了铜像。后来,人们便将铜像、石像之人统称为“翁仲”。孝陵神道上的翁仲,是明朝帝王驾前文武百官的象征。

明孝陵神道,巨石大象立两旁

明孝陵神道


  神道石刻造型厚重简朴,以形体高大取胜,雕刻技法上注重写实,寓巧于拙,线条圆润流畅,细微处精雕细琢,融整体宏大与局部精细为一体,代表了明初石雕艺术的最高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