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孝敬父母更好?漢朝博士一句話說透,做錯會後悔

生為人子,盡孝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如何孝敬父母才是更好的做法?相信很多人也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在現實中能不能做到又是另外一回事。漢朝博士韓嬰曾對此問題說過一句話,既是對漢朝當時狀況的回應,同時也對今天的我們非常有指導意義,如果我們做錯了,會留下太多太多的遺憾,會後悔。

如何孝敬父母更好?漢朝博士一句話說透,做錯會後悔


我們先簡單瞭解這位漢朝博士韓嬰。漢朝的博士自然不是今天的博士,不是一種學位,而是一種官職,專掌經學傳授,是一種學術顧問性質的官。我們可以簡單粗暴地理解為,能做漢朝博士的人,都是非常有學問的人。這樣的人,其見解往往都是比較有價值的。在漢文帝時期,我們熟知的賈誼就是博士。今天說到的韓嬰也正是漢文帝時期的博士。韓嬰歷經漢文帝、漢景帝和漢武帝三個時期。在漢武帝時期,他還和董仲舒展開過辯論。

交待了韓嬰的情況,我們再來看看漢朝時期關於孝敬父母的社會背景情況。我們常說漢朝以孝治天下,一個很標誌性的現象就是漢朝皇帝的諡號裡面都包含了一個“孝”字。如漢文帝,諡孝文皇帝;漢武帝,諡孝武皇帝。多說一點,漢朝時的皇帝其諡號短,年號一般會有多個,所以我們常以諡號稱呼對應的皇帝。唐朝開始,皇帝的諡號變得很長,如唐太宗的諡號為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後期的皇帝諡號還有更長的,如清朝的努爾哈赤的諡號為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實在是太長了,想背下來都是很難的。所以從唐朝開始,人們習慣用廟號稱呼對應的皇帝,如唐太宗、宋仁宗。到了明清兩代,基本上一個皇帝在位期間只有一個年號,所以此時人們用年號代稱對應的皇帝,也就是我們熟知的康熙、乾隆等等。

諡號是對皇帝一生的總評價,漢朝皇帝的諡號均加一個孝,這是向天下告知皇帝都是很孝的,希望臣民們也孝字當先。當然為了稱呼的方便,習慣上會把每個皇帝都有的“孝”字隱去,簡稱漢武帝、漢景帝等等。

如何孝敬父母更好?漢朝博士一句話說透,做錯會後悔


漢朝宣傳應該孝敬父母,在實際中又有什麼樣的問題發生呢?我們可以從喪葬這個視角去洞察漢朝的孝。漢朝的喪葬顯然承襲了戰國以來的厚葬。漢朝的厚葬無論從資料還是後來的考古都可以證實,如海昏侯的墓中就有大量的陪葬品。海昏侯的墓並不是漢朝厚葬的孤例,漢朝的厚葬是大量的、大規模的。漢朝的上一個朝代秦朝也是這樣的,如秦始皇的陪葬陵就令今人歎為觀止,併為今天的人們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與收入。

如何孝敬父母更好?漢朝博士一句話說透,做錯會後悔


但是漢朝的經濟水平畢竟無法與今天相比,那是一種低水平的經濟。能夠解決溫飽便是當時的盛世水平了,整個社會風氣重視厚葬,那麼就會佔據一個人生前很多可用的資源。很可能生前活得平平淡淡,死後卻葬得風風光光。當時的人們會用厚葬父母、用豐厚物質祭祀父母的方式來展示自己的孝。

於是,博士韓嬰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提出了自己的見解,這個見解對今天的我們仍然非常有意義。韓嬰說“椎牛而祭墓,不如雞豚逮親存也”。直譯就是等父母死了殺牛去祭墓,不如趁他們活著時殺雞殺豬去供養他們。千萬不要生而不養、死而厚葬。父母生前不及時孝敬,等死了之後,買再貴的墓地,用再貴的祭品,辦再隆重的喪禮,又有多少意義呢?只不過為自己的不孝尋找一絲慰藉罷了,並不是真的孝敬。

如今的人們結婚普遍較晚,等孩子們大學畢業後,年紀往往五六十了。現在城市生活壓力大,剛工作前幾年可能沒多少積攢,人們和父母由於現實條件的限制,常常又是分住兩個城市,所以年輕人常常不能很早就去思考孝敬父母的事情,能夠不啃老已經是不錯的了。我們常常想,再工作幾年,等條件好了,接父母過來或給留在家鄉的父母更好的條件。然而,人過了60歲,說沒了就沒了。人均壽命是一回事,具體到某個個體又是另一回事。當父母不在了,我們通過大辦特辦父母的喪事,意義還有多大呢?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如何孝敬父母更好?漢朝博士一句話說透,做錯會後悔


孝敬父母從現在就應該開始,時間並不等人,椎牛而祭墓,不如雞豚逮親存也。在父母生前就好好孝敬,別做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