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端出來的這碗湯,到底有毒沒毒?

1


我還是一個“幼浪”的時候,是那種學習成績特別不給力的“幼浪”。我爺爺總跟我說,你現在的生活多幸福,能吃飽飯,還能去上學。


我很認真地告訴爺爺,他的生活才是我向往的,不用上學,天天在家看電視。


按照今天列位批評小破站,用“後浪”捧殺年輕人的角度觀察,爺爺跟我講這些話,真是居心叵測。


吃飽飯就滿足了麼?這不是在麻痺我這個幼浪嘛?


上學有什麼要高興的?上學就能過好這一生嗎?


把吃飽飯、能上學定義為幸福,這是在我還沒有看清這個世界、看清自己之前,對我進行這樣情緒化的洗腦。


我爺爺對我說的話,真的是句句“反智”。


如果不是看在血脈親情的份兒上,真的要懷疑他是不是懷揣陰謀,來謀害我這個“幼浪”的。


B站端出來的這碗湯,到底有毒沒毒?

2


小破站經此一役,再也不用回答破沒破圈的問題了。


我爸,一個在昨天的黃昏,還完全不知B站是哪一位的老人家,到今天早上,已經可以準確地讀出“bilibili”。


吃早飯的時候他跟我說,“我覺得bilibili那個視頻拍的很好,年輕人擁有了選擇的權利那一段,打動我了”。


我爸,當他還是一個幼浪時,被號召上山下鄉 ;當他成為一個後浪時,隨著奔湧的人流回城讀書、工作;在東北大國企幾十年的工作裡,他從一個後浪熬成了前浪。


在他的時代裡,多樣化的選擇並不可貴,跟不上大多數人的選擇卻十分可怕。


我說,“爸,您放心,年輕人一定不會因為他們擁有什麼選擇權,而被打動的,說不定他們還羨慕你,所有的選擇都由時代替你選擇了,平平順順,有車有房”。


在他們的世界裡,選擇的權利並不珍貴,多樣化的迷亂卻讓人困擾。


B站端出來的這碗湯,到底有毒沒毒?


去年,有一個大三的實習生跟我說,“林老師,我真羨慕你”。


我瞬間懵逼,羨慕我啥?一個三十多歲中年發福的人,有什麼值得二十歲的人羨慕?


她說,我未知的一切、需要選擇的問題,你都做過選擇了,且有了答案。我想直接跳到你的位置,拿到所有的答案。


那一刻我多想跟她說,春風打在臉上,覺得自己跟春風好搭的年華,才是最珍貴的啊。

3幸虧我沒說這句啊,不然放在今天批判小破站的話語環境下,這就是片面地歌頌青春。一位知名的出版人發了很長的朋友圈,批評B站的狹隘,特意點出“人從生到死,每一個時間都是美麗的”。

話說小破站發這段視頻發佈的時間背景,不是五四青年節嘛?

誰過節,就說幾句聚焦鼓勵的話,這件事真的很有問題嗎?

重陽節的時候,咱們沒有一起歌頌過老人的善良、智慧嘛?那時候也沒見誰站出來討論,“不是老人變壞了,而是壞人變老了”。

我們要狹隘到什麼程度,才會在某個人群迎來節日時,有人對他們說幾句讚美的話,我們都要將之定義為“狹隘”?

抗拒讚美青春的,也許是真的覺得生命的每一個時間都美好的,也許是不敢正視已經永遠失去了青春的。

B站端出來的這碗湯,到底有毒沒毒?

4


一箇中年人過個節有多難?


在青年節,這種什麼都不需要吃的節日,朋友圈裡的前浪們都能撕裂成兩派,一派很感動,一派很憤慨。一派描摹美好,一派刻畫險惡。


他們真的有那麼關心青年嗎?也許他們更在意的,是織補自己在那段年華中留下的遺憾。


我的朋友春爺說,大家總是花太少的精力去了解,然後花太多的精力組織自己的語言。


昨天看到一個後浪這樣點評《後浪》,“《後浪》中說,‘現代文明的成果被層層打開,可以盡情享用’,但如果青年只是擁有可以選擇的權利,即使選項再多,那真的是值得推崇和驕傲的事嗎?”


這真是對今天吵架的中年人莫大的諷刺,吵翻了天關心青年人該擁有怎樣的大局,人家卻更在意定義了怎樣的自我。


比那個視頻更有意義的,其實是圍繞著後浪的diss與點贊。


這場討論的意義,不僅是未來的某一天,當後浪終於成為前浪時,終會體會到那些不解風情的前浪寄語時,希望你握好那段年華的心情。


B站端出來的這碗湯,到底有毒沒毒?


更是告訴那些愛為後浪操心的前浪,無論我們的感概多麼發自內心,我們也總是會遺失掉一些,曾經身為後浪的心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