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浪》:一场空洞的说辞与虚伪的礼赞

《后浪》:一场空洞的说辞与虚伪的礼赞

B站的《后浪》从前天晚上开始热议,昨天一早起来不出所料朋友圈已经泛滥成灾。看到很多自媒体人写了文章,也大致知道讲了什么。今天闲下来,终于点开来看了一下,说实话,没啥感觉,甚至有点尬,尤其是在当下这个举报成风大环境下。这种宣传片被刷屏简直比片子本身还要惊悚。

《后浪》通篇下来,铆足了劲来夸年轻人,并且特意安排一个中年人说出来,讨好的意图太过强烈,近乎跪舔了。作为过气的年轻人,我劝各位年轻人最好不要太过当真,B站作为一个以年轻人为主要用户的商业网站,赞美自己的用户既是一种精明的商业策略,也是在鸡贼地表明一种态度——我们没有瞧不起年轻人,没有说“一代不如一代”。很多中年人转这个片子,也是在表明这个态度。至于善于韬光养晦的中年人心里真正的想法,又有什么重要呢,毕竟大家在乎的是年轻人身上的商业价值。

《后浪》:一场空洞的说辞与虚伪的礼赞

前段时间朋友圈很多中年人都在转一篇《体制内中年男人心态》的文章,文中说中年男人越来越佛系和淡定。他们哪有心思和多余的精力来赞美年轻人,参与年轻人的精神世界。《后浪》对年轻人的礼赞并不纯粹和真诚,其实归根到底就一句话——与B站的1.3亿年轻人站在一起。

其实细读这个片子,与其说是在赞美年轻人,不如说是在驯化年轻人。既得利益者不遗余力的向年轻人展示着一个美丽新世界,空洞的谈论着选择,却不曾关心谁真正享有选择的自由;泛泛谈论着繁荣,打造美好生活的幻象,让年轻人逐渐温驯。

《后浪》视频中那句“弱小的人才习惯嘲讽与否定,内心强大的人从不吝啬赞美与鼓励”漏了主创者们价值观的底裤。这简直是在与“五四”精神背道而驰——敢于质疑与否定,敢于号召与推翻才是“五四”精髓所在,才是年轻人该有的精神面貌。

这个演讲的意义在于收编,把一个时代的年轻人本应投身的公共参与转化为中年人(既得利益者)对自身生命感受的内在探索。正是大量这种收编性的宣传塑造了很多人感慨的“一代不如一代”。也正是这种宣传,使现在的大部分的青年一代放弃反思和质疑,不关系公共事务与价值,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后浪》:一场空洞的说辞与虚伪的礼赞

根本上《后浪》背后,是一群手握各种资源的中老年权威,他们既希望年轻人因为为获得了某种程度的理解而向他们表示感谢,同时又不愿意真正给与年轻人最需要的,比如叛逆的权力、追求多元价值的权力、自由表达的权力……他们需要年轻人听话、继续“小粉红”、继续“996”——虽然我们掌握了社会资源和话语权,但是我们羡慕你们年轻啊;虽然你们一无所有,但是我们欣赏你们大气不争啊。

想当年,80后横空出世那会儿,“前浪”们是怎么评价我们的?“垮掉的一代”“最没责任心的一代”“精致利己主义者”……说实话,我宁愿听到“前浪”们这样负面的评价,也不想听虚伪、空洞的赞美。

退一万步说,现在的年轻人也配不上《后浪》中的礼赞。看看微博上那些到处出击、指哪打哪的小战狼们吧,他们肆意的举报,谩骂成风,让你怀疑人生。他们在网络上到处撕,到处杠,网络舆论空间变成一个个垃圾场。他们通过“举报”随意干掉与其立场不一样的内容,让言论环境越来越逼仄。

人与人之间的壁垒并没有像《后浪》说的被打破,而是茧房效应越来越严重。一言不合就扒立场、扣帽子,“屁股歪了”“汉奸”“卖国贼”,根本无法形成理性讨论氛围。看看作家方方的遭遇吧。他们“只凭相同爱好,结交千万个值得干杯的朋友”“只凭一个相同的爱豆,就能召集起踏平异己的千军万马。”

而这些,极有可能是老奸巨猾的“前浪”们乐于看到的。

1919年冬天,《新青年杂志社宣言》发表,这份慷慨激昂的宣言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崇高的价值。在这里,选取其中两段:

我们相信世界各国政治上道德上经济上因袭的旧观念中,有许多阻碍进化而且不合情理的部分。我们想求社会进化,不得不打破“天经地义”“自古如斯”的成见。


我们因为要实验我们的主张,森严我们的壁垒,宁欢迎有意识有信仰的反对,不欢迎无意识无信仰的随声附和。但在反对的方面没有充分理由说服我们以前,我们理当大胆宣传我们的主张,出于决断的态度;不取乡愿的,紊乱是非的,助长惰性的,阻碍进化的,没有自己立脚地的调和论调;不取虚无的,不着边际的,没有信仰的,没有主张的,超实际的,无结果的绝对怀疑主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