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大學生的反思:大學對人生的意義

大一入學典禮,校長引用過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名句來勉勵過我們這些新生:“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當一個人回首往事的時候,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這樣,在他臨永遠記著年過花甲的他說這番話時的堅毅眼神,那是一種半生走來,依然明亮的目光。人死的時候,能夠說,我把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人生中最寶貴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事業而奮鬥。”


我們的一生會是怎樣的歷程,沒有人能知道,也從來沒有標準答案,這一切都源於我們內心的聲音。


高中畢業進入大學,我們進入一個人生的分水嶺,曾經熟悉的人越走越遠,而心境也有著大不同,我們開始考慮自己的未來、職業,開始重新認識自己,關注學業之外的東西。


大學生都有一種普遍的焦慮和不安,這與所處大學的水平無關。


象牙塔內的青年人認知依然有限,難以從更大的角度去認識自我,很難選擇一個堅定的方向不懈努力。他們常常站在理想與現實的十字路口,左右張望,內心的焦慮感油然而生。


一名大學生的反思:大學對人生的意義

我們面臨的本質問題是能力與野心的鴻溝,野心與理想的矛盾。就好比你跌跌撞撞好不容易走到河邊,卻看不到河對岸在哪,野心告訴你要渡河,但是你卻看不清河對岸。


這就很可怕了,很容易河道翻船啊。


不是所有人一開始都能找到河對岸的。成績不錯的人很多,但是敢於探索的人卻很少。


普通人和探索者的區別在於,前者坐在河邊抱著游泳圈泡腳,等著霧氣散去,天空晴朗時在出發,後者卻已經尋找各種方式嘗試下河了。


可是,沒有什麼是不用行動就能等來的啊。水上的霧氣也許會散去,但是遮蓋在心上的“霧氣”卻很難消除。


信息化時代,一動手指就能找到上千萬條資訊。互聯網可以提供信息,提供知識,但卻提供不了屬於你自己的人生答案。所有非定理性的東西,都是眾說紛紜,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思考與行動,才是這個時代最缺的東西。前者需要閱讀,後者需要勇氣。


這讓本就缺乏決斷力的大學生,產生了不知作何抉擇的困惑。他們拿著各種小紙條,希望在各類講座現場,得到名師隻言片語的指點;他們寫下充滿焦慮的文字,忐忑地按下發送鍵,希望網絡上的大V能直接給他們一個人生的答案。

可惜的是,考試有標準答案,但人生沒有。


一名大學生的反思:大學對人生的意義

大學其實是一個很好的平臺,它可以滿足大學生的多元化發展和需求,是學習與成長的淨土,但關鍵還是靠個人對這些資源的利用程度。


縱然學校錄用眾多學子,但你不去交流,也是枉然;

縱然學校可以藏書萬冊,但你不去品讀,也是枉然;

縱然學校請到名師大咖,但你不去聽課,也是枉然;

縱然學校舉辦無數活動,但你不去體驗,也是枉然;

縱然學校提供諸多實習,但你不去實踐,也是枉然。

大學給了我們一個不斷嘗試的機會,意氣風發,橫衝直撞,試錯成本低,時間很充裕。我們需要在大學裡找到自己的人生答案,才能更好地在畢業後前行。


人生好像一場冒險,我們對未來永遠是未知的,當下能做的就是認識自己,思考自己想要什麼,準備付出什麼。這是生活必經之苦,也是生活獨有的魅力與色彩,正是這未知的探索過程,能讓人保持一份好奇,鍛鍊人的意志,讓人快速成長,在不斷探索中發現自己的價值,得以不負此生。


很多時候,不是我們身邊的資源不夠,也不是我們擁有的時間不足,而是我們忘記了來到這裡的目的。


行動,只有行動,才可能不斷嘗試,遇到困惑,經歷失敗,都不算什麼事兒。認真反思,重新探索,慢慢地,我們的人生彼岸才會漸漸清晰。


也許這就是我們來到大學的意義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