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但令人驚豔的佛塔和600年的古銀杏樹,今年最後觀賞期

立冬了,朋友圈為期一個多月的“曬楓葉、曬銀杏大賽”落下帷幕。

老舍先生說:秋天一定要住北平,天堂是什麼樣子,我不曉得。但是從我的生活經驗去判斷,北平之秋便是天堂。

北京的秋天,真是最治癒的季節。

暖氣來了,舒舒服服地攤在沙發裡,細數下朋友圈裡,今年出鏡率最高的賞秋打卡地:

①香山

②三里屯

③奧森公園

④釣魚臺

⑤地壇公園

⑥喇叭溝森林公園

……

被遺忘,但令人驚豔的佛塔和600年的古銀杏樹,今年最後觀賞期

被遺忘,但令人驚豔的佛塔和600年的古銀杏樹,今年最後觀賞期

被遺忘,但令人驚豔的佛塔和600年的古銀杏樹,今年最後觀賞期

被遺忘,但令人驚豔的佛塔和600年的古銀杏樹,今年最後觀賞期

被遺忘,但令人驚豔的佛塔和600年的古銀杏樹,今年最後觀賞期

被遺忘,但令人驚豔的佛塔和600年的古銀杏樹,今年最後觀賞期

隨著北京市政綠化面積越來越大、景觀設計越來越科學,一到秋天,明豔如炬的植被隨處可見。

要說哪裡是最吸引我,最有味道的賞秋之地,可能還要屬北京的古剎

寺廟觀堂,都有悠久的歷史,加以宗教帶來的莊嚴神秘,讓秋冬之交,變得寧謐脫俗。

在幾株參天古樹的映襯下,讓遊人大飽眼福,眼睛與心靈同時受到震撼和洗禮。

被遺忘,但令人驚豔的佛塔和600年的古銀杏樹,今年最後觀賞期

北京潭柘寺

大家有沒有注意過,寺廟裡喜歡種什麼樹?這可是大有學問的!

賣個關子,答案稍後揭曉!

被遺忘,但令人驚豔的佛塔和600年的古銀杏樹,今年最後觀賞期

為了觀賞“古寺+古樹”的美景,在秋天的尾巴上,我們“旅行箱”一家三口來到了——五塔寺。

五塔寺沒有潭柘寺、碧雲寺那樣大的名氣,甚至很多新北京人都沒聽說過。但只要來過一次,就會愛上它!

被遺忘,但令人驚豔的佛塔和600年的古銀杏樹,今年最後觀賞期

金秋五塔寺:銀杏樹披“黃金甲”

五塔寺,正名是真覺寺,現在也是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所在地。

金秋時節,銀杏樹葉金燦燦的,碩果累累綴滿枝頭,與古樸的金剛寶座交相輝映。來這裡觀塔、賞銀杏、看石刻石雕,真是一次美妙的文化之旅。

(官方建議本年度最佳觀賞期:10月30日——11月15日)

被遺忘,但令人驚豔的佛塔和600年的古銀杏樹,今年最後觀賞期

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

被遺忘,但令人驚豔的佛塔和600年的古銀杏樹,今年最後觀賞期

遠遠望見五塔寺,心情就激動起來了!

被遺忘,但令人驚豔的佛塔和600年的古銀杏樹,今年最後觀賞期

太美了,手機隨便拍拍都是大片。

被遺忘,但令人驚豔的佛塔和600年的古銀杏樹,今年最後觀賞期

匯聚歷代珍貴石碑、石刻、石雕,美不勝收。

被遺忘,但令人驚豔的佛塔和600年的古銀杏樹,今年最後觀賞期

醜萌醜萌的石雕,閃爍著中國式幽默!

貼一個《購票須知》,門票20元,各種名目的“免票”,請朋友們對號入座。

被遺忘,但令人驚豔的佛塔和600年的古銀杏樹,今年最後觀賞期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裡每天有2場免費講解,2個小時,絕對值回票價!

免費講解安排:10:00、14:00,檢票口集合。

被遺忘,但令人驚豔的佛塔和600年的古銀杏樹,今年最後觀賞期

義務講解員不是“導遊”,講得很細,不趕時間:)

被遺忘,但令人驚豔的佛塔和600年的古銀杏樹,今年最後觀賞期

“五塔寺”,因金剛寶座上的五個小塔而得名,這是它的俗名。

正名為——真覺寺。

明成祖永樂皇帝敕建的真覺寺;清代改稱正覺寺,乾隆皇帝曾兩次把這裡選做為其母祝壽的場所之一。

金剛寶座是真覺寺內核心建築,1473年(成化九年)建成,距今546年曆史。它是明代磚石結構、無樑殿的典範之作。

可以分為下層寶座和上層五塔兩個部分。

被遺忘,但令人驚豔的佛塔和600年的古銀杏樹,今年最後觀賞期

金剛寶座幾大重要看點

它的造型仿照古印度佛陀迦耶大菩提大塔式,四方臺型,南北長18.6米,東西寬15.7米,通高約15.7米,穩固又端莊。

南北立面各有一個券門。 遊人可以從南門進入參觀。

被遺忘,但令人驚豔的佛塔和600年的古銀杏樹,今年最後觀賞期

券門雕刻有“六挐具”:大鵬金翅鳥、龍女、神鯨、瑞獸、獅子、大象。

下層底座內部有一個方形過室,頂部有蟠龍藻井。

塔室中央豎立著方形塔柱,塔柱四方各設佛龕,塔室高穹頂,過室兩側各有44級石階,渦旋而上,可以到達寶座頂的琉璃罩亭。

因為石階藏在牆體裡,而且遊人止步,我們沒有看到它的真面目,更無緣上塔一覽。

被遺忘,但令人驚豔的佛塔和600年的古銀杏樹,今年最後觀賞期

這張剖面圖很有意思,便於大家想象金剛寶座的內部結構。

金剛寶座之上,是五座密簷小塔,外加一個琉璃罩亭。

五小塔以中、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五個方位佈局。中間那個最高,有13層。四角的小塔各11層。

五座小塔的塔座、塔身、塔剎佈滿了雕刻,塔剎由仰蓮、相輪、華蓋、寶珠構成。塔身每層都有佛像,龕龕相連。

塔座每面開龕雕刻一尊佛像,傍邊還裝飾刻有菩薩、菩提樹。

被遺忘,但令人驚豔的佛塔和600年的古銀杏樹,今年最後觀賞期

離得這麼遠,佛龕、菩薩、菩提樹依然清晰可見。

據說,最精美的,當屬中塔須彌座南面,它的正中位置刻著佛足和佛八寶。塔內中心木上,以硃砂書寫梵文經咒,並裝藏相應的舍利等寶物。這些都沒有看到,略顯遺憾!

塔的樣式仿古印度造型,十分有特色,類似的建築在中國並不多見。在北京,也就僅有北京碧雲寺金剛塔、西黃寺清淨化城塔了。

被遺忘,但令人驚豔的佛塔和600年的古銀杏樹,今年最後觀賞期

北京香山碧雲寺金剛塔

被遺忘,但令人驚豔的佛塔和600年的古銀杏樹,今年最後觀賞期

北京西黃寺清淨化城塔

在金剛寶座下部的須彌座上,裝飾有天王、羅漢等法相。還有金剛杵等法器。

被遺忘,但令人驚豔的佛塔和600年的古銀杏樹,今年最後觀賞期

由於金剛寶座融合了中、印建築和佛教文化特色,1961年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五塔寺可以說是這兩年的才躥紅的網紅景點,甚至很多北京人,都不知道動物園對面,還有這樣一方美景。

不管出於什麼理由,能讓更多人欣賞它,瞭解一段它的歷史,都是值得高興的事。

被遺忘,但令人驚豔的佛塔和600年的古銀杏樹,今年最後觀賞期

真覺寺真正流傳下來的遺蹟有兩樣:

一是剛剛講過的金剛寶座塔;

二是兩株近六百年曆史的銀杏古樹

明媚的秋陽下,樹冠如蓋,遮天蔽日,葉燦如金,滿目金光,給古塔平添了溫暖和生機。

這兩株銀杏古樹與古塔同齡,歷經幾百年風雨,依然挺立。它們均為雌株,金秋時節白果盈枝。“常生之根”四個大字,是它們最好的註解,給人力量和希望。

寺廟喜歡種什麼樹?揭曉謎題的時間到!

中國北方的佛教寺院內種植銀杏樹是古來的傳統,取銀杏樹不被蟲蝕,果肉潔白,樹齡長久的特點,寓意佛法長存,僧家潔淨之意。

被遺忘,但令人驚豔的佛塔和600年的古銀杏樹,今年最後觀賞期

在這裡,所有人都是攝影師,捕捉秋天最美的樣子。

不管是年輕的美少女,還是上了年紀的阿姨們,無不婀娜多姿。瀟灑地拋灑落葉,45度角仰望天空,文藝得很吶!

小孩子們簡直都玩瘋了,一捧一捧地扔落葉,在落葉堆裡蹦蹦跳跳。全然不顧媽媽們一個勁兒地喊:“衣服髒啦,衣服髒啦”!

古人說“自古逢秋悲寂寥”、“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這裡沒有“傷春悲秋”,只有地樂人歡。

被遺忘,但令人驚豔的佛塔和600年的古銀杏樹,今年最後觀賞期

被遺忘,但令人驚豔的佛塔和600年的古銀杏樹,今年最後觀賞期

這裡也是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所在地。除了賞秋、觀塔、拍照。實在不應該錯過精美的石碑、石刻。

我保證,當你靜心地駐足片刻,就能從冰涼堅硬的石頭裡,看出中國傳統文化的妙處,會忍不住讚歎:怎麼那麼美!

被遺忘,但令人驚豔的佛塔和600年的古銀杏樹,今年最後觀賞期

冰冷堅硬的石頭,會講故事呢!

石刻博物館按內容及功用大體分為8個陳列區。

目前展出的歷代石刻文物500餘種,還有近一半的庫藏曆代石刻沒有展出。

很多人覺得石碑看上去就是一塊冰冷的大石頭,摸摸“大龜”的頭,拍張照片就算到此一遊了。其實,仔細看看石碑的花紋、文字,能找到意想不到的樂趣!

*比如這塊《普勝寺重修碑》。

被遺忘,但令人驚豔的佛塔和600年的古銀杏樹,今年最後觀賞期

我們先是被它的造型所吸引,僧帽頂,方坐帶龜趺,下有海墁。

遠看以為是個光禿禿的大石板牆,仔細看看,這麼一塊碑上,融合了滿、蒙、漢三種文字。講述了藏傳佛教的意義,還有重修普勝寺的情況。

* 這是迄今為止,我見過最小最精美的墓碑,題為《黑舍里氏壙志》。

被遺忘,但令人驚豔的佛塔和600年的古銀杏樹,今年最後觀賞期

這塊石碑精巧玲瓏,碑主人竟然是一個7歲的小女孩。

這是她的墓碑,刻有“墓誌銘”。

首題“清故淑女黑舍里氏壙志銘”。黑舍里氏是清代輔政大臣索尼的孫女、索額圖之女。我心想,只有名門之後,故去以後才會有這樣的待遇吧。

*這裡能欣賞到精美的石刻書帖。

金剛寶座的東面有一條碑廊,正在展出石刻法帖《正氣歌》,書寫者是明代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徵明。

被遺忘,但令人驚豔的佛塔和600年的古銀杏樹,今年最後觀賞期

《正氣歌》明代文徵明書

時刻法帖是摹刻於石板之上的書跡,以便讓後人欣賞、臨摹。

為了達到“以為師範”的作用,法帖的書法要美,內容也要好,所以大多選自歷代帝王、名臣和大書法家的墨跡。

在這秋高氣爽的時節,高聲朗誦幾句《正氣歌》,“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心情真是無比舒暢!

*千萬別擔心孩子覺得無聊!

五塔寺和北京動物園(北門)只有一橋之隔,小娃看到動物園大門時,死活要進去,直呼“不想去看樹葉”。結果進來以後,看到許多小朋友拋灑銀杏葉,瞬間興奮起來!

金剛寶座北面有一小片植物築成的“迷宮”,大人在裡面尋找拍攝角度,小朋友穿梭其中,享受著秋天帶來的喜悅。

被遺忘,但令人驚豔的佛塔和600年的古銀杏樹,今年最後觀賞期

在迷宮裡捉到一隻小可愛!

痴迷於過家家的小朋友,對石供桌、石椅、石洗、滾墩石這些東西天然愛。小娃把石洗當大鍋,熬製濃濃的樹葉湯,怎麼叫都不肯走。

被遺忘,但令人驚豔的佛塔和600年的古銀杏樹,今年最後觀賞期

孩子喜歡石頭,就像喜歡大海沙灘一樣!

被遺忘,但令人驚豔的佛塔和600年的古銀杏樹,今年最後觀賞期

金石學,是一門大學問。

中國傳統文化中,喜歡將重要的信息刻在青銅器和石頭上。

挖掘這些隱藏在文字和圖案裡的秘密,就成了一個專門的學科——金石學。

金石學是我國文物考古鑑賞中最常用的學問之一。

金石學的“金”,主要是指青銅器及其銘文,“石”是指石刻而且主要是指石刻文字。

所以,在石刻藝術博物館裡還有一個“金石講堂”。為金石愛好者開設免費講座,展示拓片表演。

拓片表演:週二至週六, 10:00、14:00。

被遺忘,但令人驚豔的佛塔和600年的古銀杏樹,今年最後觀賞期

製作拓片,是我國一項古老的傳統技藝,用宣紙和墨汁,將“金”、“石”上的文字或圖案,清晰地拷貝出來。

從事拓印這一行當的人很少,通常都是師徒手把手相教。

拓印用墨的濃淡、力度的輕重,都極其有講究,沒有師承和長期實踐,是很難達到理想效果的。

而且,原拓物本來就是珍貴的歷史文物,不是想拓就拓,也不能想拓多少就拓多少,有著極高的文物價值。

有人可能要問,要想記錄金石之文,直接拍照不就行了麼?

非也,非也。拓片不僅具有文物價值,還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它的細膩精準,古拙深沉之美,是照片根本表達不出來的。

這是我從石刻藝術博物館官網上找到的漫畫圖,告訴大家制作拓片的繁瑣流程。

被遺忘,但令人驚豔的佛塔和600年的古銀杏樹,今年最後觀賞期

跟著古人學做拓片(圖片來源:石刻藝術博物館官網)

我們的小娃用彩色鉛筆體驗了一把“拓”。當然,此處的“拓印”僅僅是個小遊戲,激發小朋友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

明年就是鼠年了,小娃選了“子鼠”的圖案。

我們旁邊有一對母子玩了很久,把全家的屬相都拓了一遍。兒子說,回去要把拓片送給爺爺奶奶、姥姥姥爺,讓人心裡暖呼呼的。

被遺忘,但令人驚豔的佛塔和600年的古銀杏樹,今年最後觀賞期

被遺忘,但令人驚豔的佛塔和600年的古銀杏樹,今年最後觀賞期

最後,說說五塔寺獨特的地理位置。

前邊說了,北京動物園北門和五塔寺大門只有一河之隔。

這條河名為高粱河,原名長河。當年慈禧去頤和園消暑休閒,乘坐的遊船便從此處蜿蜒而過。

這條河在今天看來依然波光粼粼、水趣盎然。

被遺忘,但令人驚豔的佛塔和600年的古銀杏樹,今年最後觀賞期

遠處白石橋,橋北是五塔寺,橋南是動物園。

五塔寺絕對稱得上是“大隱隱於市”。

周邊全是有名的地方,可以足足玩上一整天!

被遺忘,但令人驚豔的佛塔和600年的古銀杏樹,今年最後觀賞期

五塔寺走遍都是有名的地方。

北京動物園和紫竹院公園也是賞秋的好地方。

【北京動物園】

你以為北京動物園只能看動物,那就太遺憾了!

動物園始建於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包括大門在內,有很多近代西洋風格的古建。

在動物園西北部,有一座非常美的歐式建築——暢觀樓,1908年建成,是北京市唯一保存完整的、清末最後一座皇家巴洛克風格夏日行宮

被遺忘,但令人驚豔的佛塔和600年的古銀杏樹,今年最後觀賞期

北京動物園暢觀樓

在動物園水域周邊,可以欣賞秋天的水景。秋風輕輕吹動著湖面,一派盪漾的動態之美。

被遺忘,但令人驚豔的佛塔和600年的古銀杏樹,今年最後觀賞期

北京動物園水域

燦爛的秋葉,把動物園妝點得更加夢幻多姿。

被遺忘,但令人驚豔的佛塔和600年的古銀杏樹,今年最後觀賞期

北京動物園北極熊館

【紫竹院公園】

紫竹院公園始建於1953年,園內西北部有明清時期的廟宇,因而得名"佛蔭紫竹院"。

公園裡呈三湖、兩島、一堤、一河、一渠的基本格局,以竹取勝的自然式山水園。但除了賞竹,這裡春天的櫻花、秋天的銀杏和紅楓,也非常吸睛。

被遺忘,但令人驚豔的佛塔和600年的古銀杏樹,今年最後觀賞期

紫竹院公園一瞥

如果想同時看到銀杏葉和楓樹葉,紫竹院是個好選擇。黃燦燦與紅豔豔交織如火,閃閃發亮,讓人沉醉。

被遺忘,但令人驚豔的佛塔和600年的古銀杏樹,今年最後觀賞期

紫竹院公園有銀杏和元寶楓

好啦,終於介紹完這次五塔寺之行,還有周邊賞秋佳境。

寫完這篇文章,突然覺得

給2019年的秋天畫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秋天過去了,接下來是冬日暖陽,還是寒風瑟瑟呢?

無論怎樣,我們都不會停下腳步。

滿地盡是黃金甲之後,會迎來什麼樣的北京,我們都很期待……

被遺忘,但令人驚豔的佛塔和600年的古銀杏樹,今年最後觀賞期

秋天,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