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該如何突破個人成長的極限,實現人生的二次飛躍式成長?

01 個人成長也會遇到極限或瓶頸嗎?

成長的極限——每個人成長的過程中都會遇到極限或瓶頸

要想回答一個人的成長會不會遇到極限或瓶頸這個問題,我們首先來看一個概念:“S曲線”,通常也叫“第一曲線”。

“S曲線”一般用來描述經濟增長、行業和企業發展、技術提升、產品創新等方面,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最後的增長形態都會呈現“S曲線”。


我們該如何突破個人成長的極限,實現人生的二次飛躍式成長?

圖:S曲線


管理學大師查爾斯·漢迪在其著作《第二曲線:跨越“S型曲線”的二次增長》中說到過這樣的論斷:“任何一條增長的S曲線,都會滑過拋物線的頂點(極限點)。”也就是說,無論是技術、產品、行業或是公司等,一定會達到極限點。

事實上,S曲線可適用範圍非常廣,就像混沌大學創始人李善友說的:“S曲線幾乎可以代入一切事物的發展週期當中。”

而我們個人的成長也符合S曲線這一基本規律,即:每個人成長的過程中都會遇到極限點或瓶頸。

02 為什麼我們會遇到成長的極限?

大家都聽說過“複利”這個概念,被愛因斯坦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蹟”。 複利,一般我們用來衡量收益與時間的關係,在複利作用下,收益隨著時間的推移,呈現幾何級上升。我們也知道,一個人的成長也是遵循“複利效應”的,當你持續地學習成長,就會有累加效應,過了那個臨界點或叫拐點,就會迎來快速的成長。

關於成長的複利效應,李笑來老師在其《財富自由之路》一書中也有過相關的表述,他將那個臨界點叫做里程碑。一旦我們的成長突破了那個里程碑點,就將進入快速上升通道。

我們該如何突破個人成長的極限,實現人生的二次飛躍式成長?

圖:複利效應曲線


按照人成長的複利效應曲線來看,那不就意味著人會無限地成長下去,而且成長的速度會越來越快嗎?為什麼還會遇到成長的極限呢?為什麼還會由複利曲線變為S型曲線呢?


我們該如何突破個人成長的極限,實現人生的二次飛躍式成長?

圖:複利曲線變為S曲線


解答這些疑問,首先我們必須要對複利曲線成立的兩個前提條件有充分的瞭解。一個是利率值保持不變,一個是重複的次數足夠多。

但是對於個人成長來說,誰都沒有辦法五年、十年、二十年甚至一輩子都保持同樣的成長速率,而且執行的次數也無法保證。你可能在三五年甚至十年內都保持了較好的成長效率,但是人畢竟不是機器,總是會受到其他因素影響,而無法按照複利曲線一直成長下去。比如突然生病了,休息了一段時間,比如自己變得懈怠了,減緩了學習的效率等等。

在經濟學裡有個概念叫“邊際效用遞減”,在人的成長方面也是符合這個原理的,人不管你再怎麼努力學習和成長,也同樣會面臨成長的“邊際效用遞減”,也就是我們說的會遇到成長的極限點,由複利曲線變為S曲線。

其實一個人的成長是一個系統,這個系統一旦形成正反饋效應就會增長的比較快,但是不會無限地循環下去,不斷地去增長,總會遇到各種人為的或外部的因素影響,對系統進行調整。不可能一直正反饋循環下去,這也是所有系統的一個基本特徵,是一個動態的平衡過程。

事實上,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有機體、無論是我們人類、動物或是我們所創造的各種產品,所有事物的發展,最終都會面臨一個“生命週期”的自然規律,都會經歷從誕生到成長,從成長到衰退的過程。這是自然的根本規律,無論是人類、生物,還是城市、國家,都遵從這個底層規律。

說到我們的個人成長也是如此,在某一個領域,持續成長和精進的過程中,終究也會遇到極限點或瓶頸。

就連世界上最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在物理學領域裡也遇到了自己的極限點。尤其是職業生涯後期對量子力學的極力否定。後來連他自己也頗有感慨:“為了懲罰我對權威的不敬,命運使我自己成為了一個權威。”

從認知的角度講,任何一個人的認知都是有邊界的。我們普通人如是,愛因斯坦也如是。有時候,你所擁有的還會成為限制你的。

所謂成長其實就認知能力的不斷提升。任何人的認知能力不是無限提升的,而是也會遇到極限和瓶頸,這個極限就是你的認知邊界。

這就是為什麼說我們個人成長不會永遠按照複利曲線發展下去,而是會遇到極限點,發展成為S曲線。

03 我們該如何突破自己的成長極限?

我們既然知道了人的成長會遇到極限或瓶頸,那麼這個極限和瓶頸是階段性的呢還是永久性的呢?我們有沒有辦法突破這個極限,迎來再一次或二次的高速成長呢?

首先我們來回答第一個問題:“我們遇到的成長極限是階段性的還是永久性的呢?”

這個問題的回答其實是因人而異的,成長的S曲線的極限點對於很多人來講可能是這一輩子的一個成長極限點。也就是說許多人一輩子只經歷了一次成長的極限點。甚至有的人連複利曲線的拐點或臨界點都沒有突破。

然而,生活中的確有這樣一小部分人在遇到第一次成長的極限點後,成功突破,迎來了人生的二次大的成長或飛躍。

那麼如何才能突破S曲線的極限點,實現人生的二次大的成長或飛躍呢?

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就需要從企業的創新理論中去尋找答案突破口。

在創新理論中,S曲線被稱為“第一曲線”,按照熊彼特關於創新的分類,屬於連續性創新或漸進式創新。而要想突破第一曲線的極限點就要做到“創造性破壞”,跨越到第二曲線。英國管理大師查爾斯·漢迪針對企業創新與變革也提出了跨越“S曲線”的二次增長,即第二曲線創新。

李善友在其《第二曲線創新》一書中指出:“第二曲線創新並不是對第一曲線的改良,而是重新開啟新的曲線。”這也就是說第二曲線創新不是在第一曲線基礎上的漸進式的創新,而是在第一曲線的基礎上的突破式創新,屬於非連續性創新。


我們該如何突破個人成長的極限,實現人生的二次飛躍式成長?

圖:第二曲線圖創新模型


知道了第二曲線創新的概念,對於我們的成長來說,我們又該如何實現從第一曲線到第二曲線的跨越呢,第二曲線成長又給了帶來了我們什麼啟發呢?

分形創新實現人生的二次飛躍

如何由第一曲線變為第二曲線,李善友教授在其《第二曲線創新》一書中利用生物學的進化與企業創新的同構性(事物的同構性,是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系統結構),指出,企業由第一曲線向第二曲線創新的過程為“分形創新”。


我們該如何突破個人成長的極限,實現人生的二次飛躍式成長?

圖:分形創新示意圖


這裡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分形的定義:一個粗糙或零碎的幾何形狀,可以分成數個部分,且每個分部(至少近似地)是整體縮小後的形狀,即具有自相似的性質。

分形理論是美籍數學家曼德布羅特(B.B.Mandelbort)首先提出的,這個理論是關於局部形態和整體形態的相似性。在他著名的那篇論文《英國的海岸線有多長?》中說到;“在沒有建築物或其他東西作為參照物時,在空中拍攝的100公里長的海岸線與放大了的10公里長海岸線的兩張照片,看上去會十分相似。事實上,具有自相似性的形態廣泛存在於自然界中,如:連綿的山川、飄浮的雲朵、岩石的斷裂口、布朗粒子運動的軌跡、樹冠、花菜、大腦皮層……曼德布羅特把這些部分與整體以某種方式相似的形體稱為分形 (fractal)。”

說回到企業的分形創新就是企業二次創新都是從第一曲線中生髮出來的,每條S曲線又是由很多的小S曲線組成的。我們說的第二曲線就是源於第一曲線的分形創新。阿里巴巴在第一曲線主營業務上分形出支付寶,亞馬孫電商平臺分形創新出雲計算服務,美團在團購業務上分形出外賣業務等。

對於個人成長來說,其實與企業創新也具有同構性,個人成長的第一曲線也可以分形創新出第二曲線來。

因此要想突破第一曲線的極限點和瓶頸,就要利用分形創新,在第一曲線的分形創新中生長出第二曲線,實現人生的二次飛躍。

著名的天使投資人、真格基金創始人徐小平,在新東方實現了人生第一曲線的飛躍,後來離開新東方做起了天使投資,成立了真格基金,2016年,入選美國福布斯雜誌“全球最佳創投人”榜單,在第一曲線經歷的基礎上分形出投資的第二曲線,實現了人生的二次飛躍。

帶領大家一起讀書的樊登,最早在央視做主持人,後來有機會給企業做培訓,自已閱讀整理書中的核心內容,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做出PPT來講課。後來他想一年收費300元,發給你50本好書的PPT不也是很好嗎?但是再後來發現大家更喜歡聽書的方式來學習,於是就有了樊登讀書這個新物種。

我們看,其實樊登讀書也是樊登成長過程中分形出來的第二曲線,他的第二曲線離不開第一曲線過程中的積累和努力。

成長的第二曲線就是突破自我的認知邊界

成長的第一曲線所分形出來的第二曲線,其實就是在第一曲線的基礎上實現了認知的突破。

很多時候,我們過往獲得的認知,同時也是禁錮我們成長的最大力量和障礙。我們通過第一曲線獲得的認知會帶來認識禁錮,導致我們很難突破自我的認知邊界。很多人在到達第一曲線極限點的時候,就開始了走下坡路,一輩子都沒能突破。就像那就話說的:“你過去的成功,成為了你未來的最大障礙。”

因此要想實現第二曲線的人生二次飛躍,就是要突破自我的認知邊界,升級自己的認知層級和維度。

滴滴出行創始人程維對此有過生動形象的比喻,他說:“每個人就像魚缸裡的魚,魚缸則是我們每個人的認知邊界,我們很難知道邊界之外的空間到底有多大。”這是他在人生迷茫的時候,遇到瓶頸的時候每天對著魚缸思考之後的感悟。

也正是這次認知上的突破,讓他走出了瓶頸,突破了自己的極限點,迎來了人生的二次成長和飛躍。

他從阿里巴巴普通銷售做起,一直做到了部門最年輕的區域經理。很快就到達了人生第一曲線的頂點,之後便陷入了一段人生的迷茫期。後來通過對著家裡的魚缸思考,突破了自己的認知邊界。不想讓自己侷限在阿里巴巴的邊界裡,離職後創立了滴滴出行,實現了人生的二次飛躍成長。

小米公司創始人雷軍到目前為止就經歷了人生的兩次大的飛躍,也就是從第一曲線成功跨越到第二曲線。

第一曲線其實是指他在金山軟件時期,拼搏了16年終於等來了2007年金山軟件的上市,同時這也成為了雷軍的第一曲線極限點,之後幾年金山並沒有什麼顯著的發展。在金山軟件期間,雷軍是有名的工作狂,勤奮而且拼命,每天工作不少於16小時,將金山軟件管理的非常好。

然而他卻發現,即使自己付出了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與同一時期的互聯網巨頭BAT相比還是掉隊了。於是發出了這樣的疑問:“我比馬雲創業早10年,比他更勤奮,為什麼還是落後了?”

後來,經過深度的思考,終於在雷軍四十不惑的時候想明白了努力與成功的關係,他總結道:“聰明、勤奮不保證你能成功,真正重要的是順勢而為。”於是,2010年創立了小米公司,2018年成功在香港上市,市值遠超金山軟件。

其實,雷軍創立小米公司就是因為突破了自己的認知邊界,突破了第一曲線的極限點,迎來了第二曲線的飛躍。

成長的第二曲線其實就是認知的第二曲線,只有認知實現大的突破,才能實現成長的第二曲線。

04 結語:敢於重新定義自己

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總有遇到瓶頸或極限的時候,突破的關鍵就是如何跨越到人生成長的第二曲線。

第二曲線成長也意味著有時候面對瓶頸你要徹底的改變自己,敢於重新定義自己,開闢一條與當前(第一曲線)完全不同的新道路。這也就要求我們對熟悉的問題和事物要擁有全新的認知和視角,這樣才能突破自己的認知邊界,實現人生的第二曲線成長。

最後我還想強調一點,第二曲線成長並不意味著第一曲線不重要,沒有第一曲線的成長和積累,就不會分形出第二曲線。事實上,第一曲線成長非常重要,是第二曲線成長的土壤和根,第一曲線成長的越好,越容易分形出第二曲線。如果你在某個領域的第一曲線都沒有什麼作為,只是在第一曲線的拐點之前徘徊,就不會分形出第二曲線。

所以說,我們要在自己的第一核心領域(第一曲線)做到足夠好,才更容易分形出第二曲線來。就如同下面這句話說的:“只要將眼前的事情做到極致,下一步的美好自然會出現”。

時代發展的越來越來,創新和顛覆每天都在上演,第一曲線的技能有時候很快就會被淘汰,每個人都需要努力突破自己的成長極限和認知邊界,以適應這個變幻莫測的新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