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學外國人說去洗手間,下面幾種古人去廁所的說法更文雅

不管什麼時候我們在人前直接說去大小便都會讓人感到些許尷尬,作為現代人很多都會說“洗手間”,但如果你看了我們老祖宗說的去廁所用詞,那叫一個風流倜儻,倜儻風流啊。高,實在是高!下面就看老王瞎比比一回,看看你都知道幾個?

第一個,大家都知道的叫“更衣”!

一般來說更衣就是換衣服的意思。有史書記載,說某一天,漢武帝早起床讓平陽公主家丫環衛子夫服侍更衣,突然見色起意獸性大發,把衛子夫給OOXX了。見《史記·外戚世家》:“是日,武帝起更衣,子夫侍尚衣軒中,得幸。”後來衛子夫得寵直至被加封皇后,而兄弟衛青也從小斯升到大將軍,真是一人更衣,全家昇天啊!

唉,命運就是不一樣,這豈不就是當下流行的小說題材:看我穿越大漢,如何從一普通丫環轉身成為大漢皇后的?

別再學外國人說去洗手間,下面幾種古人去廁所的說法更文雅


更衣還有另外一個意思是對上廁所的婉詞。

廁所是啥地方,古代不像現在有抽水馬桶,方便完了可以直接沖走,還有換氣扇,空氣清新劑等神器,古人只有單獨搞一個房間,放一馬桶,而且又是公用的地方,那氣味真讓人不要不要的,所以有錢人在上完廁後,需要下人幫忙清洗,然後換套乾淨衣服。故此叫更衣。如:《水滸傳》第四三回:“ 曹太公推道更衣,急急的到里正家裡。”

別再學外國人說去洗手間,下面幾種古人去廁所的說法更文雅

二,雪隱,與之相呼應的叫西淨,還有就是東司,均是佛教語指廁所。傳說雪竇山的明覺禪仙曾在杭州靈隱寺打掃廁所三年悟道,故有後人把雪竇山和靈隱寺各取一字“雪隱”。西淨呢,這樣理解,廁所汙穢之所需要保持乾淨。西,住在西邊的僧侶;東司,住在東邊的僧侶去上廁所。

“東司”這個稱呼我們現代的中國人應該已經很陌生了,然而日本卻不竭餘力得保持和遺傳我們古人的文化,去了日本你還會發現日本的廁所依舊保留這“東司”這個稱呼。

別再學外國人說去洗手間,下面幾種古人去廁所的說法更文雅


三,解手,古代押送犯人,犯人的手需要綁起來的,押送路途遙遠,犯人如果需要上廁所就得先申請把手解開久而久之這個稱呼就流傳下來了。現如今我們很多地方依舊在用這個稱呼。如:《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敘了些寒溫, 魏生 起身去解手。

別再學外國人說去洗手間,下面幾種古人去廁所的說法更文雅


四,淨手,從字面應該也好理解,從廁所那臭烘烘的地方出來必然需要洗手的,真所謂飯前便後要洗手。哈哈,如《英烈傳》第二五回:太祖大笑,酒至數巡,卻下階淨手。

別再學外國人說去洗手間,下面幾種古人去廁所的說法更文雅


五,出恭,出恭是上廁所的雅稱。古代科舉考試一待就是幾天,全都蜷縮在一平見方的棚子裡,可士子也要解決生理問題啊,為了防止作弊,從元代起,科舉考場中設有“出恭”、“入敬”牌,以防士子擅離座位。士子入廁須先領此牌。因此俗稱入廁為出恭。如《西遊記》第二九回:“ 沙僧 ,你且上前來與他鬥著,讓 老豬 出恭來。”

別再學外國人說去洗手間,下面幾種古人去廁所的說法更文雅

六,登東,上大號的意思。古人常常把廁所建在房屋的東南角,古把廁所叫做東圊之所,登就是登門拜訪,所以登東就好理解了吧。看過《聖壇狄仁傑四》的朋友留意過沒有,狄仁傑領李元芳去沙爾汗家,李元芳借上大號去查探時說的:“府中東圊之所在於何處?

別再學外國人說去洗手間,下面幾種古人去廁所的說法更文雅

朋友們,你們還知道哪些比較文雅的上廁所的說法呢?不妨在評論區說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