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祕“窮忙族”群落

探秘“窮忙族”群落

什麼是窮忙族:

職場競爭激烈,忙碌是正常現象,但是,職場中有這樣一個群落,加班無數、犧牲假日、沒有娛樂……這一切換來的是什麼,沒有豐厚的收入、沒有多彩的生活、沒有光明的前途,如果你也是這種狀況,那就定義為窮忙族,窮忙族是指拼命工作卻得不到回報,看不到太多希望的人,“窮忙族”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超時工作,卻不知忙些什麼,為什麼而忙,看不到效果,也看不到希望。甚至有些人迫於生計,或本身技術含量不高,身兼數職,每天疲於奔命,沒有時間充實自己,不但腦力退化速度越來越快,職場競爭力也越來越弱,這樣的惡性循環,到頭來只能是一場忙碌一場空。

數據說話:

一項在線調查顯示75%的人自認為是窮忙族,12.7%的人表示不清楚,自己是否是窮忙族,只有12.3%的人明確表示自己不是窮忙族,13.2%的人認為哪個年齡階段都有窮忙族,但是人數不多。

造成“窮忙族”的主要原因:

首先就是社會生存及競爭的壓力,其次是對自己、對家庭以及對所在單位的責任,第三個人缺乏合理的職業規劃。不少人認為,加入“窮忙族”行列的,大多是剛走出校門的年輕人,由於社會閱歷較淺,處世經驗不足,加上業內缺少人脈關係,他們暫時得不到高職位和高薪水,不得不“窮”和“忙”。然而,不少擁有高薪和社會地位的“白領階層”甚至是“金領階層',也認為自己是“窮忙族”的一員。其實,他們眼中的“窮”並非物質上的匱乏,而是精神上的空虛。窮忙族是一種無奈,是社會結構帶來的馬太效應。

專家支招

階段性窮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窮忙變成常態就應該引起警惕了,面對付出與收入不成正比的問題,職場人士需要調整個人工作效率和平衡自我心態。有時候如果我們的工作不能帶給我們經濟上的收益,那我們就要思考一下我們的職業定位、思維習慣、處理問題的方式是否有問題,然後及時修正。總之,一是:合理規劃人生,二是:積極充電,提升自我價值,不斷充實、武裝自己,增強競爭力。

上班族心聲縮影

職場人士:每天我都衣著光鮮地進入寫字樓上班,但是為了生存,我犧牲了自己所有的業餘愛好,習慣了一日兩頓的盒飯和加班,可謂“起得比雞早,睡得比狗晚,吃得比豬差,幹得比驢多”,儘管我成了單位的“勞模”,但結果依然是囊中羞澀,還要負擔房貸,連逛一趟超市都要把商品價錢看半天才決定買還是不買。我就這樣在忙碌中絕望,在絕望中繼續忙碌,越忙越窮,越窮越忙。

職場人士:在北京這種大都市裡,我的收入不算低,但日常花銷特別大,內心沒有安全感,每週工作時間在54小時以上,加班更是家常便飯,比照總結出的窮忙族界定標準,我也是標準的窮忙族。

職場人士:“我們‘窮忙族’比‘月光族’可憐多了。”某私企白領很坦率地承認,自己就是徹頭徹尾的“窮忙族”。她說,“月光族”也許多少有些“自得其樂”的成分,而“窮忙族”更多的是“越忙越窮,越窮越忙”。

職場人士:孤身闖城市並非那麼容易,工作換了兩三個,也不見得更加穩定,出租屋換了四五處,條件也沒有好多少。剛來時急著找了個工作安定下來,結果待遇非常低,因此下班後不得不又找了個替人做私人看護的兼職,每天下班從單位趕回出租屋時,隨便洗漱一下就已經是深夜了。

職場人士:在外人眼裡自己絕對是年輕有為、意氣風發的黃金單身漢,拿著高薪,住天河北高檔小區,開著轎車,穿名牌,平日宴客闊綽……即便如此,我還是把自己堅決歸入“窮忙族”。“我相信,在廣州,我這種類型的窮忙族也是比比皆是的。”因為身在商場,首先必須在消費和品位上跟得上客戶們的步子,因此我不得不在穿戴上下點本錢……於是,我辛苦掙得的年薪,被每月的房貸、養車、著裝、社交等種種項目掏空殆盡。

職場人士:套用網絡上非常流行的一句話“我是一隻趴在玻璃窗上的蒼蠅,眼巴巴看著前途一片光明,卻怎麼也找不到出路。”來形容我自己是最合適不過了。相比那些失業者,我是幸運的,起碼還有一份比較固定的工作,但是努力工作幾年卻一直沒有看到升職的希望,現在我對自己一點信心都沒有了,這樣的日子不知何時才能結束。

職場人士:最終換到眼下這家公司後,工資倒是高過之前兩份工作,但是上班的忙碌和加班的疲憊,卻絲毫不亞於之前兼職做兩份工,並且工作兩年了始終既沒加薪也沒得到提拔……她分析說可能是自己學歷太低,只是大專文憑,外語和計算機都不是很好,所以只能做些低端工作。

職場人士:換了三個行業,跳了五個公司。有的是因為探聽到更好待遇的崗位,急於求成便迅速跳槽;有的是因為個性太強,與上司無法相處;有的是因為工作本身在短時間內失去了挑戰性,使我失去耐性……“有一年裡,我始終處於試用期中,這份工作剛試用完又跳去另一份工作,掙點錢除了日常花銷,全都投入去找下一份工作了,整天瞎忙還窮得不可開交。”

職場人士:以前,我也是名副其實的“窮忙族”,情緒一度非常消沉,好在我挺過來了。沒錯,生活的壓力是不小,但我們不能因此失去自我,更不能對自己、對人生缺乏長遠的規劃。

職場人士:與那些年輕人不同,身為中年人,我上有老,下有小,身上所肩負的責任更多更重,壓力越來越大。每天,我不但要應付工作上的事情,還得為柴米油鹽操心,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我總感覺日子越過越忙,越過越窮,心態想積極也積極不起來!

職場人士:工作近三十年,我到現在還住五十平米的的房子,看九十年代買的舊彩電。雖然總是用“窮不過三代”來安慰自己,但我的努力總不見得到回報,忙完就剩下一個“窮”字的生活讓我感到很迷茫,哪裡還有幸福感可言?

職場人士:吃夠了頻繁跳槽的苦頭,去年至今,他已經在現在這家公司做了一年多了。我不堪其累但也時常自我鼓勵,時常告訴自己:“要記住以前的教訓,這次一定要留住好好幹,沉住氣才會有成功。”

職場人士:由於工作的關係,我經常要出入高檔寫字樓。“人總得穿得體面精神些,才能見客戶;有客戶,效益才會好。”為此,我不得不將每月開銷的大頭安排在穿衣打扮上。“我身邊的‘窮忙族’很多,永遠覺得自己只是在‘過日子’,而不是在‘生活’。”不過我確信,“窮忙”是事業發展的必經階段。

職場人士:想生活得更好本沒有錯,但是有些人總對薪水不滿意,總覺得付出和收穫不成正比,結果把自己當作跳槽的奴隸,窮忙卻一無所獲。有時候,我們真的有必要把自己逼得那麼累嗎?

職場人士:以前看電視劇《奮鬥》的時候,我還特別有鬥志,認為生活總會越過越好,但是就算我沒日沒夜地掙錢、幹兼職,我依然處在謀生存的階段,而不是生活。

職場人士:某高校畢業,孤身前赴大城市求職。“窮忙”的日子似乎從到大城市那天就開始了,三年多來,我沒有一天得以安閒。

“窮忙族”們最常見的“症狀”為:1.一天工作超過9小時,但是看不到前途;2.一年內未曾加薪;3.三年內未曾升職;4.薪水很低,月底總是很艱難;5.積蓄少,無力置產;6.越忙越窮,越窮越摳;7.退休養老沒保障;8.老是計劃幹一番事業,但總是忙不完手裡的事情;9.白天工作,晚上回到家還得工作;10.收入雖不低,但內心沒有安全感。以上10項,如果你有3項或者3項以上,你已然邁入“窮忙族”的大軍了!

對於每個職場人面對整個外部的壓力與競爭都會感到很渺小和無助,對於個人來說改變整體環境遠遠比提升自己能力和緩解自己壓力更難。規劃也好,充電也好,對於職場人的職業發展都有一定的幫助。與此同時,壓力的釋放與時間的管理同樣也是職場人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方面。尋找工作與生活的平衡,職場人也許不能向“忙”說不,但是至少可以向“窮忙”說不。

探秘“窮忙族”群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