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是应该读万卷书还是行万里路?你怎么看?

江湖百晓书生


读万卷书和走万里究竟哪个更重要呢?宋真宗皇帝有金玉良言——

经常有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这种说法是没有道理的。如果你不是邮递员,如果你不是乘条员,如果行万里路不是你的工作,那你就是一个旅行者、消费者,行万里路对你的人生不会产生本质的改变。如果你系统地读几百本书,你会达专业水平;如果你系统地读上千本书你会达到专家水平;如果你系统地读几千本几方面的书,你会成为纵横家。

读万卷书的人在当今社会几乎是不存在的。前不久,有位主管教育的国家干部做了一个调查:普通人中一年读5本书的不到5%,大学生中一年读10本书的不到10%,副教授和教授一年读20本的只有20%,那么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哪儿呢,上网、打游戏……

大凡有点文化的人都知道这样两句话:书中自有颜如I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两句话出自宋真宗的《励学篇》,

由于真宗赵恒鼓励读书,打造了一代繁荣。那么,我们今天读书有没意义呢?能不能创造价值呢?答案是肯定的!无论工业、农业、科技、国防还是医辽,要想进步和提高,知识积累都是先决条件,有了基础才能升华。在我国有一个普通农民,他自学西北农林大学的课程,把他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水土流失的黄土高原绿化,在黄土高原上产出了优质苹果,不但改变了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也改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农民每年收入几万至几十万不等。他的事迹震惊世界,被美国哈佛大学请去给大学生讲课……

事实证明:读书不但可以改变命运,也能改变世界,书中真的有黄金屋!所以读万卷书远胜走万里路!






感动天下


我个人理解的是,“读万卷书”是“知”,“行万里路”是“践”,“读万卷书”是学知识,“行万里路”是实践和经历。这两者对一个人的成长同样的重要。人类走到今天一直都是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成长和进步的。

明朝思想家王守仁先生提出了“知行合一”,他认为学习知识和实践是合在一起的,密不可分的,只有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才能做好一件事。


景星庆云的奶爸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都会感到无比的陌生。

那么读万卷书,就是认识这个未知世界最好,且最有力的方式。

曹公曾经说过:

人一生要读两种书,一种是有字的万卷书,其二则是每天经历的人与事。

若想早些阅尽人间百态,那么行万里路,就是最为直接且有效的途径。

若问此两者孰重孰轻,实难较相权衡高低。

因前者是对世间万物,有个大致了解。后者又是清晰巩固与质疑更正,早前认知的误区。

我辈应先读万卷书用以巩固理论,再行万里路进行实践验证。两者相辅相成,定是一加一大于二的几何式增长……

故只有先来后到之序,并无高下之分!两者对人的成长,皆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是缺一不可。



书从文


看到这个我就想起了另外两句话:“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这是一副劝勉联,对联虽浅显易懂,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如果说上联是劝勉人们要“贵学”,那么下联“事非经过不知难”,就是强调“行”的重要性,光“学”不“行”终是无益。用明白易懂的语言,将“知”“行”有机地结合起来,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读万卷书是一个自我修行自我提升的过程,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自身能力是基础,读书就是一个自我提升的过程,所以我们经常挂嘴边的一些话如:活到老学到老;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等都说明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在读书的的年纪或者平时多注重提升自我的重要性

同样的当你毕业走向社会,进入到工作岗位,这个时候就是考验你个人能力的时候,我们每个人刚进入社会的时候都会有很多的不适应,这是一个交融的过程,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经历的不断增加,人也会变得更自信,正所谓学以致用,行万里就是一个实践修正的过程

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体



蒙面恐龙侠


这个东西,大部分时候我们是没机会选择的,所以因缘和合,哪个先来就先做哪个。

比如,大部分人,第一个接触的是读书,毕竟学得上吧,那就先读万卷书;

少数人,小时候没机会读书,可能很小就去打工挣钱,那就先行万里路;

个人认为,殊途同归,书读多了,也许就想出去看看,比如小者我,比如现在流行的微留学、出国游,有一定条件后,连大爷大妈都想去趟新马泰和迪拜,更别说年轻人,读再多的书,也无法安放一颗想亲身经历的心;

路走多了,踩的坑多了,就想停下歇歇,顺便读读书,让自己后面少走弯路,你看那么多企业家去上MBA就知道了,他们中有很多人都没有高学历,全凭社会经验凑,但真正书到用时方恨少,再读起来可能比年轻人还卖力。

所以,你说哪个应该,哪个不应该?小的时候家里没条件,或读不起书,或走不出去,只能先温饱再发展;也许你说现代人有条件了,可以选择了,但你真的有动力、时间、精力、财力去挑选吗?

我看80%的人,没的选,所以,顺其自然,如果真想有所发展,不必纠结于此,除非你只是在给自己找犯懒的借口,因为不管别人劝你先开始哪个,你都可以列出100个做不了的理由。

以上仅代表个人意见,共勉!


行云者水


我个人觉得能读书使人增长智慧,但也有可能只是空有理论,理解不是很深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需躬行”行万里路就是实践验证书中所讲。两者都是帮助完善我们的方法,没有那个更重要,它主要看每个人喜好,有的好静,一心读书,坚持下来可以有很深的造诣实现人生价值。有的好动可以在实践中领悟很多,持之以恒也能达到顶峰。


贤良诚敬之暖暖的太阳


常言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之前对这句话理解不深,毕竟世界那么大,一个人很难有机会用脚步丈量世界,而阅读游记则简单的多,只要你愿意付出时间。

之前去了国内一些地方,并没有很深的感触。2019年,有机会去了日本和中国台湾,虽然时间比较短,没有机会深入了解当地风土人情,但是也体会到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作为一名从小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青年,此前对于日本并无好感。日本之行,有三个地方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一是日本街道干净的甚至没有一丝尘土,而且没有见到环卫工人日常打扫;二是日本人的公共秩序,乘坐电梯统一站在左侧,留出右侧空间;三是日本人的友好,由于日本的地铁分属不同公司运营,同一个地铁站可能有两个不同的购票点,当地人可能也会搞错,两名日本路人耗时近20分钟帮我们成功买到了换乘票。一次日本之行固然不可能改变我对日本的态度,但却成功让我对日本这个国家增加了一份尊敬。

对台湾的印象主要是通过影视片,电影“那些年”展示了90年代的台湾风貌,生活在内地小城市的我,当时看后很感慨台湾的时尚,工作后,台湾的设计和文创让我一直很向往。

走进台湾之后,发现台湾并没有想象的繁华,如果以商业繁华程度而论,我感觉内地许多城市都已经超过了台湾,但是台湾略显老旧的楼房、风格各异的老店招更有人情味。两岸的文化融合、互联网的发展,让台湾当地的文创产品也并没有给我惊艳的感觉,打开酒店电视发现台湾的综艺节目也并不像视频里看到的那么夸张……相比内地,台湾保留了更多的生活气息。

其实很难比较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究竟谁更有意义,不读书你的思维可能受限,不走出去你无法对世界有真切的感受,与其进行比较,不如得空多看书,闲时走出去,从而去感知更真实的世界。


秀才谈天


读万卷书是知,行万里路是行,王阳明曾经说过,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方得始终。

如果你想问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哪个更重要,那我想说知行合一才最重要,知而不行纸上谈兵,行而不知,徒行百里,用行动实践知识,用知识指导行动,只有这样,你才能走的更远。

但就实际情况而言,读万卷书的可行性比行万里路的可行性要高的多,你可以利用零碎时间看书,但你做不到行万里路,毕竟行万里路的第一步就是得有盘缠,没有这身外之物,你是寸步难行啊,所以利用自己手头上的碎时间,多看书,多学习,自己的身体无法远行,那就让你的灵魂进入知识的海洋,随帆远航。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一路有书


读书可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开阔自己的眼界,书里有我们需要的,各种知识经验智慧,读书能上知天文,下知地里,能够更好的认识世界,多阅读可以更好学习到别人的经验和知识,但这都是别人的体会和见解,那毕竟不是自己的,行万里路与不同的人打交道,遇到各种形形色色的人,经历不少磨难亲身体会,切身感悟只有自己经历过,才会觉悟才学会自主思考的能力,将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相互补充,所以即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图片来源于网络)





淡然


首先思考,人要成长些什么呢?人的终极成长是灵魂的升级。从小我们就学习如何在这个时代,生存并适应身处的环境。

但对于生命的成长,则需要思考人活着的意义,要先明理,看古圣先贤走过的足迹就会找到答案。明理了再践行落地。这个是一体两面,不是二元对立的。

从读万卷书,到行万里路还要有中庸里讲的五个过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反之,没有笃行,前四者都是浮云,而没有博学,笃行就变成乱行,就算行上万里,只会迷失了生命成长的方向。

所以:

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

行万里路还要阅人无数,

阅人无数还要名师指路,

名师指路还要自己去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