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多陪陪孩子吧,不要錯過真正影響孩子的“有效期”


父母多陪陪孩子吧,不要錯過真正影響孩子的“有效期”

身為父母,有幸能見證孩子從出生到成人的諸多經歷,孩子的經歷又會紀錄下父母的什麼?瞭解、陪伴和等待,還是嘮叨、指責和左右?

01

看過一個廣告。

小女孩一路小跑,跑到爸爸的房間,充滿期待地說:爸爸,你陪我玩。

爸爸在電腦前忙碌著,頭都沒抬,漫不經心地問了句:好啊,你要玩什麼。

小女孩被難住了,她咬著手指頭,皺起了眉頭,然後失落地走出了房間。

過了一會兒,小女孩又跑過來,依然很期待地跟爸爸說:爸爸,你陪我玩。

爸爸保持原來的姿勢,還是那句:好啊,你要玩什麼。

小女孩想了想,又低著頭走開了。

爸爸忙完,走到小女孩的房間,看到她坐在一堆玩具中,正百無聊賴地自己玩著。爸爸面有愧色,拿起手邊的一個玩偶就去找小女孩玩。

小女孩玩的很開心,對爸爸又是抱又是親,濃濃的父女情溢出來,畫面很是溫馨。

雖然這個廣告是為了推銷某款玩偶,但它還原了大部分現實。

生活中對陪孩子玩不那麼上心的父母真的為數不少,很多父母的問題是,陪伴的時間保證了,但投入不夠,和孩子互動很少,陪伴的質量很低,根本達不到增進感情、拉近關係的作用,反倒造成很多問題。

父母多陪陪孩子吧,不要錯過真正影響孩子的“有效期”

02

“不是手機好玩,也不是電視多有意思,是我們當大人的太不稱職了。”

認識的一個朋友,他家孩子1歲多的時候很粘人,他有時會不耐煩,就給孩子看動畫片,然後忙自己的。

孩子看動畫片多了,看到某個情節,能把對話接下去;

聽兒歌的時候,也能跟著哼唱,而且唱得有板有眼;

1歲半的時候,孩子看著早教片,竟然學會了幾個英語單詞。

他覺得看電視一舉兩得,孩子既能學到東西,他也輕鬆,於是就給孩子增加了看電視的時間。

量變引起質變,時間長了,他就發現不對勁了。

才半年而已,孩子就已經不再粘他了,電視比他的地位重要多了。

他主動改善和孩子的關係,向孩子示好,卻屢屢碰壁。

他很後悔的說,真的不是電視有意思,是我這當爸爸的太不稱職了。

我能理解他的挫敗,孩子確實陪了,時間也確實花了,孩子卻跟他越來越疏遠,他當然會抓狂。

父母多陪陪孩子吧,不要錯過真正影響孩子的“有效期”

03

前幾天看到一篇文章,作家龍應臺通過講述朋友家女兒8歲時表現出的卓越繪畫天賦與18歲再次見到時抽菸、紋身、與男友同居,完全變了一個人似的巨大落差,感悟到:

“其實父母跟食物一樣,都是有‘有效期限’的。”

看到本該充分發揮特長,收穫燦爛人生的孩子,如今卻走入彎路,龍應臺不無遺憾地說:

“我不認為她的父母現在有資格去批評他們的女兒,因為一直以來,她的父母只顧著自己,從沒重視過她的教育問題。現在再想教育已經不可能了,理由很簡單,那就是因為父母的教育功效已經‘過期’了。而且她的父母在‘有效期限’內也沒努力過。”

是啊,現實生活中,有些父母在孩子童年時期缺席,或是疏於管教,等孩子到了青春期,各種問題都凸顯出來了,才開始疑惑:好好的孩子,怎麼變成這樣了?

其實不是孩子變了,是父母自己在有效期內沒有好好把握,錯過了孩子的成長。此前疏忽的陪伴、溝通、瞭解,早就給今天埋下了種種隱憂。

父母多陪陪孩子吧,不要錯過真正影響孩子的“有效期”

04

當勸父母多多陪伴孩子,他們又煩惱:

○“誰不想多陪孩子呢?還不是因為工作忙?”

○“不掙錢,怎麼給孩子好的教育資源和成長環境!”

多“陪伴孩子”,這個定義,不在於人在孩子身邊,不在於罵過、念過、打過,而是,當孩子在經歷他們人生的許多經歷的時候,放下自己想要孩子做什麼的主導性,默默地觀察,尊重且陪著孩子去理解、去度過。

●利用週末的一點時間,陪孩子去公園玩玩、做做運動;

●飯後半小時,和孩子共讀一本書、玩一會益智遊戲;

●哪怕只有10分鐘,平靜專注地和孩子聊聊天……

孩子是敏感的,他們能感受到我們的情緒,也能從我們的心不在焉裡感受到我們的忽視與冷落。

每個孩子身上都有一個愛的杯子,他們從小就對愛有著天然的需求,如果這個杯子沒有被灌滿,他們會感受到這種匱乏,就會想辦法去尋求。

然而尋求的方法卻多種多樣。

有的表現的更加乖巧懂事,來讓爸爸媽媽注意,有的則是通過調皮搗蛋,故意惹爸爸媽媽生氣來實現。

如果我們一直對孩子的需求視而不見,他們的失望就會累積,到最後他們可能會破罐子破摔。壓抑住對愛的需求,變得冷酷無情,又或者疏遠我們,不再對我們抱有希望。

記住,高質量的陪伴永遠是稀缺品,遠比長期低質量的陪伴有價值的多

父母多陪陪孩子吧,不要錯過真正影響孩子的“有效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