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後過得很拮据,到底該不該啃老?

大家好,我是學霸姐!


這兩天發現很多朋友都在討論《奇葩說》最近那期「畢業後過得很拮据,父母願意讓我啃老,該啃嗎」的辯題。


這個辯題很有意思。關鍵是節目中「該啃」的一方還以大比分勝出了。


對於啃老,這一代年輕人到底是怎麼想的呢?


啃老「新解」


一直以來,社會對啃老的主流觀點都是認為:啃老可恥。


常見各種怒其不爭:明明四肢健全可以賺錢養活自己,卻選擇死乞白賴地靠家裡父母供養度日。「好吃懶做」「不思進取」,批評的詞用起來簡直一波接一波……


而為了爭取可辯的空間,持「該啃」立場的正方,將啃老的既定印象做了延申,變成在父母有資源有條件且支持的情況下,適度啃老是合理利用家庭資源發展事業。


這樣一來,似乎有道理多了。


從自身的角度想,畢竟當代社會白手起家已經遠沒有以往容易,家庭有資源理應合理開發利用。


站在上一輩人的肩膀上無疑能跑得更快,非要單打獨鬥反而會扼殺了自己發展壯大的可能性。


再從群體的角度想,這就是個典型的囚徒困境——



你不借用家庭資源,你跑不過其他借用了家庭資源的競爭者啊!


畢業後過得很拮据,到底該不該啃老?


節目中正方的冉高鳴以自身經歷為例現身說法:


畢業時他拒絕「啃老」,跑去了電視臺做無薪實習,為了維持日常開銷,他選擇了來錢輕易但沒有太多學習提升空間的兼職工作,比如去表演噴火,與海獅親吻……


在所有觀眾都在笑的時候,人群中只有來看望他的媽媽在默默哭泣。


畢業後過得很拮据,到底該不該啃老?


不得不說,當時這番訴說確實打動了我。


「沒有啃老,看似勵志,但是,這真的是父母所希望的嗎?」


我們的「啃老」方式


拋開辯手的親身經歷,我們回頭看一下自己的親身經歷。


我們老百姓近10年最關心最喜歡聊的——房子。


10年前同樣兩手空空的兩個年輕人:


一個借用父母100萬首付買了房,從此迎來了黃金10年——


結婚、生子一帆風順,沒了顛沛和迷茫,坐享房價上漲帶來的資產增值,專心致志創造屬於自己的財富,活脫脫一個人生贏家。


而另一位,10年前不屑於啃老,非要自己獨立掙首付款,則是另一番景象——


眼看房價就像開走了的公交車,追不上了,只能漫天慨嘆「存款永遠趕不上首付」。


而且沒有房產,媳婦未必好找,一不小心熬成了大齡單身青年。



沒有媳婦,到後邊想再回頭啃老買房上車,卻發現啃也沒用了,因為房價已經到高位了,自己積蓄加父母養老金都不一定夠首付,這時得有「六個錢包」才能勉強上車。


如此一對比,怪不得「該啃」的一方能掙這麼多票啊!


難道是啃老這個詞過去被我們過度妖魔化了?


年輕人啃老其實是合理和可取的?


真啃老還是假啃老?


直到節目結束,冷靜一想,姐才發覺事有蹊蹺。


啃老族原本的含義是,指一些不升學、不就業、不進修或不參加就業輔導,終日無所事事的族群。


靈活借用、整合家庭資源,豈能等價於啃老啊?


剛畢業的大學生,生活拮据難以在社會立足,於是借用父母力量紮根城市,這不是真啃老,這是靈活借用家庭資源。


本質是年輕人和父母一起對家庭未來進行投資,期望穩固發展後反哺家庭,實現家庭利益最大化。


就像那些剛畢業,二度奮戰公務員/研究生考試的社會新人,備考期必然毫無收入,只能在家裡吃住依賴父母。雖然他們在短時間沒有經濟產出,但本質上是站在上一輩努力的基礎上,去衝擊新的高度。


這才是靈活借用家庭資源。


而真正意義上的啃老,是終日在家無所事事,自甘墮落地消磨生命。


真正的啃老,說的不是一時的行為,而是長期的心態。一種完全依賴、甚至寄生在父母身上,沒有目標,沒有理想,沒有責任,拖累著父母的混日子心態。


這種心態會讓人喪失人格上的獨立與自由,甚至吞噬掉人生所有的可能性。


所以學霸姐從來都是旗幟鮮明地反對啃老的,更反對那些「願意讓年輕人啃老」的想法。


只不過現在,我們還需要警惕那些將靈活借用家庭資源與啃老混為一談,混淆概念的言論


年輕人太容易受影響了。奇葩說現場觀眾瘋狂搖擺的投票結果,恰好證明了這點。


【蹦迪嗎?】


姐真的怕一部分年輕人,還沒分清什麼是啃老,什麼是靈活借用家庭資源,最後就只記著啃老無罪,越來越啃得心安理得,最終葬送了自己的未來。


假啃老其實是一種財務思維


真假啃老,你問我要怎麼區分?


很簡單,記住真啃老是一種心態,一種依賴、混日子的心態。


借用家庭財務資源則是「假啃老」,本質上是一種財務思維,是值得嘉許的。


就像學霸說財的兼職班班小七說的:「借用家庭資源,無非是以親情為支點,給自己加了個槓桿,幫助自己儘快實現目標罷了。」


小七在16年的時候,因為要結婚,曾拿著家裡給的30萬,加上自己的儲蓄,在廣州買了套二居室。


這30萬當然是他爸媽的養老錢,但是在他看來,這就是一個良性槓桿。


購房合同簽好的第二天,他就設計好了一個10年還款計劃:30萬本金以保底10%年化收益率,加上自己收入上漲的比例,平均攤分10年返還父母。


這一操作之精妙,在於既搞定了自己的置業問題,又能部分解決父母養老金增值的問題,更是從根子上控制了老人被詐騙亂投資的潛在風險


關注週期,用自己的投資框架進行分析,先有自己的決策,再借用家庭資源形成槓桿,實現自己的目標,同時清楚地意識到自己身上承擔的責任。


你能看出一點「啃老」的意思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