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芬奇《最後的晚餐》,一部真善美的經典

《最後的晚餐》是意大利藝術家達芬奇為意大利修道院創作的一幅巨型壁畫,達芬奇以“膠畫法”花費了四年的時間完成了這幅鉅作,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偉大作品之一。美與醜往往共同存在,讓我們走進文藝復興來品味《最後的晚餐》的魅力。

達芬奇《最後的晚餐》,一部真善美的經典

一、《最後的晚餐》的思想內容

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取材於基督教的神話故事——《新約全書》,主要講述了耶穌的弟子猶大因為貪戀錢財出賣老師,致使耶穌第二天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故事。《最後的晚餐》描述的就是耶穌與12個弟子共進最後一次晚餐的場景。

達芬奇《最後的晚餐》,一部真善美的經典

“最後的晚餐”這個題材既有神秘的宗教性,又有哲學上的象徵性,還蘊含著濃重的悲劇意味,向來是西方宗教繪畫的重要題材,畫家們常以“最後的晚餐”來歌頌悲憫、寬恕、獻身真善美。羅馬帝國時期就有了《分麵包》之類的繪畫。

達芬奇《最後的晚餐》,一部真善美的經典

中世紀“最後的晚餐”的題材有著更多教義、聖訓的意味,如6世紀的基督教鑲嵌畫中,眾多門徒平靜地坐著,正在聆聽耶穌的教誨和叮囑,氣氛莊嚴、肅穆、安詳。

13世紀的西班牙祭壇畫上,耶穌和眾多門徒正在談論聖餐之事,色調鮮明,氣氛熱烈。文藝復興時期的“最後的晚餐”題材側重於表現猶太人的叛變行為,內容更加豐富,思想更加深刻藝術性也有了明顯提高。

達芬奇《最後的晚餐》,一部真善美的經典

二、《最後的晚餐》的藝術特點

《最後的晚餐》體現了素描表現的正確性和觀察的精確性,而且巧妙的構思、卓越的佈局以及嚴格的體面關係更賦予作品創作的活力和歷史的意義。

(一)改變了猶大的位置,取消了夜視儀的神聖標誌

長期以來,人們在表現《最後的晚餐》這一場景時,出於對《聖經》“猶太人吃了一點餅,就出去了”的不同理解以及對叛徒位置、表情、心理刻畫的難度,許多畫家在表現這一場景時,要麼只畫耶穌的11個徒弟,將猶太人排除在外;要麼將猶大單獨安放,從而便於人們識別。

但在達芬奇創作的這幅作品中,猶大不僅沒有與眾門徒分開,且讓他更靠近耶穌就餐,這一方面說明人們居心叵測和金錢對人的靈魂的腐蝕,另一方面也深化了主題,體現了巨大的現實意義。

達芬奇《最後的晚餐》,一部真善美的經典

藝術源於生活,達芬奇創作的《最後的晚餐》中耶穌頭上不再環繞聖光,他與所有門徒一樣都是正常的普通人。為了創作這幅鉅作,達芬奇每天都會觀察無數人,畫無數張素描,為了塑造叛徒猶大形象,他甚至花費一年時間到無賴、流浪漢聚集的地方去觀察寫生,因而達芬奇作品中人物都是有著常人情感和思想的普通人,他們不再是神,更沒有神的標記。

(二)獨特的構圖和空間處理手法

達芬奇在創作《最後的晚餐》時主要圍繞耶穌的“你們中間有一個人出賣了我”這句話來塑造人物形象,表現人物情感、營造場景氣氛、刻畫人物的心理,生動地再現了典型環境中典型的人物形象。

達芬奇在安排人物時並沒有參照生活中參照生活中圍坐就餐的形式,而是採用以均衡和對稱為特徵的三角形構圖法,耶穌坐在中間,門徒分為兩組分坐兩邊,彼此相互呼應,相互聯繫,既使得畫面更加集中、完美,又體現出強烈的向心力,突出了主題。

達芬奇《最後的晚餐》,一部真善美的經典

在空間處理上,達芬奇妙用透視法則和原理不僅有效地延伸了視覺空間,還使得耶穌成為視覺的中心人物。從畫面上來看,教堂餐廳牆壁的水平線與畫中人物,桌子之間構成水平方位,這種方位能使人產生視覺和心裡錯覺:人們彷彿感覺自己也在參加他們的晚餐,而且透過畫面中的窗口似乎還能看到耶路撒冷美麗的黃昏。

達芬奇《最後的晚餐》,一部真善美的經典

三、《最後的晚餐》的人物形象賞析

《最後的晚餐》展現的是耶穌與12個門徒在進最後一次晚餐時,預言將有人出賣他的瞬間故事場景。

在《最後的晚餐》中,達芬奇嚴格按照《聖經》中“耶穌與12門徒”的人物數量進行設置,共描繪13人,畫面以耶穌為中分為左右對稱的兩組,其中人物的大小,餐桌的面積以及牆體的高度都是根據現實尺寸繪製的。

在刻畫人物形象時,畫家使用了不同的神情、姿態和動作,不僅人物的傾斜度、傾斜方向各不相同,而且人物的高矮、人物之間的距離以及腳的擺放姿勢也各不相同,這種差異性處理既增加了畫面的新意,有效地避免了同一畫面中人物形象眾多引起的視覺疲勞,也體現了畫家嚴謹的、深厚的藝術功底,彰顯了畫面的合理性、唯美性和緊湊性。

達芬奇《最後的晚餐》,一部真善美的經典

從著裝上來看,由於耶穌還在逾越節晚餐的筵席上,逾越節使用的無酵餅、沒有發酵過的酒都擺放在耶穌的面前,這些都是逾越節的習俗,因而畫家在描繪人物整體著裝時也非常講究,既保留了逾越節的風俗習慣,體現了真實的風俗背景,如“腳上穿鞋”“腰間束帶”,也充分考量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年齡、性格等,如年輕者使用鮮豔的色彩,而年長者使用樸素的色彩。

達芬奇《最後的晚餐》,一部真善美的經典

《最後的晚餐》中以耶穌為中軸將人物分為兩組,這兩組人物又可以沿餐桌大致分為四組,這樣整個畫面中的人物一共可以分為五組。在這五組人物中,最耀眼的自然是畫面的主角耶穌,他那慈祥而佈滿愁容的臉顯示了對出賣他的門徒的惋惜之情。

面對門徒們的震驚和依戀,耶穌卻顯得格外平靜,自然攤開的左手彷彿暗示著他已經將生死置之度外,坦然的神情、下垂的雙眼顯得他十分沉穩、從容,我們可以從他背後的牆壁上清楚地看到他的身影,透過他身旁的空隙,窗外寧靜的景色都與他融為一體,而湛藍的蒼穹宛如一圈光輪懸掛在他的頭頂。

達芬奇《最後的晚餐》,一部真善美的經典

由耶穌的動作可以看出耶穌對叛徒出賣事件的平靜心態,這既體現了耶穌對背叛者的寬容,也體現了耶穌作為“聖子”所具有的高尚人格。

耶穌右手邊的一組人物:彼得、約翰和猶大,他們既是整幅畫中表情最豐富的人物,也是畫面中僅次於耶穌的重要人物。緊靠耶穌落座的就是耶穌最喜歡的弟子聖約翰,據《聖經》記載,晚餐時他靠在耶穌的胸前;耶穌死後,他接耶穌之母瑪利亞到家中照顧。

許多畫家在表現這一情景時都讓聖約翰倒進耶穌懷裡,以表達不勝悲哀的樣子,但在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中,聖約翰低垂的雙目,合攏的雙手,靦腆的臉龐都表現出與耶穌一樣的神情,這既體現了聖約翰溫和的性格,也表現了他深受耶穌影響,對耶穌話語的深刻理解。

達芬奇《最後的晚餐》,一部真善美的經典

手握錢袋抓緊不放的猶大是整個畫面中唯一一個反面形象,在其他畫家的作品中,他總是被“特殊處理”,要麼根本就不出現在畫面中,要麼被孤獨地置於一邊,便於識別。在達芬奇的作品中猶大不僅與其他門徒一樣出現在畫面中,而且還處於主要位置,由此可見,達芬奇繪畫藝術的高超。

畫面中的猶大聽到耶穌的話後,驚恐地窺視者耶穌,緊張的身子後仰,抓著出賣耶穌得來的30塊銀幣的右手在倉惶中打翻了桌子上的鹽罐,整個神態充分展現了猶大內心難以抑制的驚恐和害怕。與眾不同的是,畫家對猶大的臉部進行了獨特的灰暗處理,活生生地勾勒出了一個背叛光明、投身黑暗的無恥叛徒嘴臉。

達芬奇《最後的晚餐》,一部真善美的經典

緊挨著猶大的是聖彼得,他是耶穌的首席門徒,滿頭銀髮、淺淺的鬍鬚說明其年齡較大,但捕魚出身的他性情暴烈,聽到耶穌的話後勃然大怒,右手拿著剛剛用來切割無酵餅的餐具,左手搭著約翰的肩膀霍地站起來衝著老師就問:“他是誰?”凜然正氣呼之欲出。

在這三個人中,耶穌最愛的兩個門徒與可惡的叛徒組合在一起表達了正義與無恥的對立。

達芬奇《最後的晚餐》,一部真善美的經典

耶穌左手邊的一組人物分別是老雅各和菲力。老雅各是聖約翰的哥哥,聽到耶穌的話,他很震驚,憤怒地攤開雙臂以致打翻了桌子上的杯子,後仰的身體似乎在驚叫:“什麼?出賣?太可怕了。”與老雅各並坐的是多馬,他伸出的手指、炯炯有神的眼光直逼前方的猶大,似乎在說:“這種好事怕只有你才幹得出來。”年輕的菲力雙手捂著胸口,探身詢問耶穌:“您說的叛徒不會指我吧?”臉上顯示出對自己忠誠的懷疑的痛苦神態。

耶穌右手最遠處的一組人物分別是安德烈、小雅各和巴多羅買、巴多羅買用手按著桌子從座位上跳了下來,眼神中流露出對老師預言的驚訝,似乎急於證明自己的清白。小雅各聽到老師的話後震驚地伸手抓住身邊人的肩膀,眼神流露出求證的渴望。

馬太、達太和西門是最後一組,聽到老師的預言,三人的目光聚在一起,顯得極度焦慮和不安,其中,馬太和達太急於知道誰才是真正的叛徒,一臉茫然的西門則攤開雙手,無奈地表示自己對此確實是一無所知。

達芬奇《最後的晚餐》,一部真善美的經典

結語

達芬奇創作《最後的晚餐》的目的不是為了弘揚基督教,而是要謳歌真善美,揭露批判假惡醜,但正因如此該畫反而深化了宗教意義。《最後的晚餐》以其不朽的生命力和藝術魅力戰勝了時間的挑戰,成為世界藝術殿堂中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達芬奇《最後的晚餐》,一部真善美的經典

參考文獻:

1.劉曉東.《最後的晚餐》之慣例與達芬奇的藝術創造

2.崇秀全.從神性走向人性:達芬奇《最後的晚餐》解讀

3.周紹斌.西方美術作品欣賞.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