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不可不知的夏日名作,還入選了中學教材,你會背嗎?

今天我們要欣賞的是周邦彥一首比較短的小詞

蘇幕遮·燎沉香

宋代:周邦彥

燎沉香,消溽暑。鳥雀呼晴,侵曉窺簷語。

葉上初陽幹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故鄉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

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

周邦彥,字美成,號,清真居士。宋仁宗嘉佑元年,也就是1056年出生於錢塘,也就是今天浙江的杭州。卒於宋徽宗宣和三年,也就是1121年。


這首不可不知的夏日名作,還入選了中學教材,你會背嗎?


他的一生經歷了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和徽宗五朝,他的詞集名《清真集》一名《片玉詞》存詞大約有兩百多首,我以前在介紹柳永的時候說過,柳永是北宋的職業詞人,他創作的歌詞歌曲是可以產生經濟效益,並且可以用來謀生的。而周邦彥是官方認定的專家詞人。在政和六年,也就是1116年,61歲的周邦彥,以傑出的音樂才能提舉大晟府。大晟府是徽宗年間朝廷的主要音樂機構,網絡了當時最頂尖級的專業音樂人,有賴於他們的工作,詞曲的收集整理,創制傳播,被推向了極盛時期。周邦彥生活的時代正是宋詞最為鼎盛的時候,許多一流大詞人活躍的年代,都和周邦彥有交集。周邦彥出生的時候也就是1056年,北宋詞人張先仍然健在,歐陽修,王安石、晏幾道、蘇軾等人都正在壯年。秦觀也已經七歲,周邦彥29歲的時候,李清照出生。不過群星璀璨的北宋詩壇,並沒有掩蓋住周邦彥的耀眼光芒,反而襯托出周邦彥更加的出類拔萃。

一直到清代,周邦彥的詞仍然被視為是填詞的最高境界,像四庫全書提要就誇他妙解聲律為詞家之冠。王國維誇他是詞人中的杜甫。清代詞學家週記甚至為學習填詞的人設計了這樣一條學習的途徑“問途碧山歷夢窗、稼軒以還清真之渾化.”(《宋四家詞選序論》)”也就是說呢,學習填詞的時候,入門先從模仿南宋詞人王沂孫開始,然後再進一步學習吳文英和辛棄疾的風格,最後努力攀登最高境界,達到周邦彥之渾化。那在很多詞人和學者的眼裡,周邦彥就成了高居宋詞巔峰的一個偶像。周邦彥之所以被人推崇備至,是因為他精通文學和音樂,擁有音樂家和文學家雙重身份,既能填詞還能作曲,所以相比其他人,能夠更加遊刃有餘的駕馭詞這樣一種音樂文學。周邦彥甚至還將自己與三國時候的周瑜相比,因為周瑜也是一個曠世難遇的音樂家。據說只要樂師演奏的樂曲當中有任何一點點細微的瑕疵,周瑜都能夠敏銳的察覺到,察覺以後還一定要找到那個樂工將瑕疵指出來。所以當時人都說“曲有誤,周郎顧。”那周邦彥和周瑜一樣也姓周。他就自號其堂為“顧曲堂”。說明周邦彥對自己的音樂才能自視甚高,以周瑜自比,是不是挺自信啊。不過呀,雖然周邦彥特別擅長原創的譜曲填詞,那這首蘇幕遮的恰恰不是他的原創調。蘇幕遮是唐代教坊曲,最早是來源於西域的一支舞曲,是唐代高昌國,也就是今天新疆吐魯番的民間音樂。在盛夏的時候,人們互相潑水來取涼的一種歌舞戲。我估計呢,這可能有點類似於今天傣族的潑水節。高昌的方言就把女子頭上戴的一種油帽稱為蘇幕遮,這就是這個詞牌名的來歷了。

有意思的是周邦彥的這首蘇幕遮恰恰就是描寫夏天的景緻。咱們中國的古典詩詞描寫春天和秋天的作品佔據了絕大多數,可能是因為這兩個季節更能夠在人的感覺上凸顯出時間的流動性,而自然風景在這兩個季節的變化也尤其明顯,特別能夠引發文人的情緒波動。而且中國大多數地方是屬於農耕文化,春秋兩季是播種和收穫的兩大季節,就連民間許多相關的重要的儀式化活動,甚至像婚戀嫁娶,都和春秋兩季關係更為密切。所以在古典詩詞當中,傷春和悲秋是最常見的題材,那相比之下寫夏天和冬天的詩詞,數量就少得多了,寫夏天的經典作品就更少了。雖然夏天也是農村比較繁忙的時候,可對於文人來說,在夏天和冬天,這兩個季節是特別容易思靜而不思動的,那在詞人的筆下,夏天的景緻往往就顯得更加的寧靜和幽深,那麼這首寫夏天的蘇幕遮又描繪出了一番怎樣的夏日風景呢?

“燎沉香,消溽暑 ”“燎”就是燃燒的意思,沉香是一種名貴的香料,放到水中會下沉,所以又名沉水香,據說沉香的香味可以避惡氣,避邪氣,因此在酷暑盛夏,點燃沉香來消溽暑。“ 溽”就是炎熱潮溼的暑氣。

開篇這兩句顯然是室內的景象,呈現出一種香霧繚繞,暑氣消退的寧靜氣氛。接下來兩句詞就轉向了室外。“鳥雀呼晴,侵曉窺簷語。”和室內的靜態相比,室外立即顯出一種動態的活潑氣氛,因為是雨後初晴,大概室外的暑氣消退了不少,所以不僅人會感到一種身心舒爽,連鳥兒雀兒,好像都在開心的竊竊私語了。尤其是“侵曉窺簷語”,這一句非常生動活潑,一個“窺”字好像連鳥兒雀兒都通了人性。一方面,調皮的在屋簷下偷偷窺視室內靜靜燃燒的沉香,並且還嘰嘰喳喳提醒著主人,外面已經雨過天晴了,氣溫也降下來了,你可以起床了。另外一方面也讓詞的結構,通過這一個“窺”字,自然的從室內人物的活動轉向了室外的自然風景。

而且上半闋的時間發展也脈絡清晰了。先是凌晨,然後到侵曉,也就是拂曉。拂曉再到太陽初升。時間也在隨著詞句的發展而自然的流動著,即然時間從安靜的凌晨來到了太陽昇起的上午,場景也從室內轉向室外,那接下來這一句就自然的描寫室外風景了“葉上初陽幹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這三句是詠荷花的經典名句,王國維的人間詞話認為詞真“能得荷花之神理者.”認為這三句寫足了荷花的神韻,那我們細細品讀之下,你會發現這短短的三句詞,竟然也是層次分明的。第一句“葉上初陽幹宿雨”純粹是客觀描寫出初升的太陽照在荷葉上,昨晚下的雨也被曬乾了。接下來一句“水面清圓”轉寫雨後,湖面的清澈圓潤,再次凸顯了初陽的時間特徵,最後一句“一一風荷舉”是三句當中寫得最為生動別緻的。“一一”其寫雨後荷花滿池,荷花盛開的情景。不是隻有一兩朵荷花,而是滿池的荷花都盛開了呀,“舉“字真是一個特別有力量的詞,而且還必須先有了水面清圓的背景鋪墊,才更能夠突出”舉“的立體感。因為一個”舉“字,二維的平面空間立即變成了三維的立體空間。“風荷舉”即勾勒出荷莖挺立出水面的清高姿態,又呈現出荷花在夏日微風的吹拂下,那樣一種翩翩神韻。難怪前人評價周邦彥的詞是:“結構天成,撫寫物態,曲盡其妙。”

從這短短的幾句詞當中,我們就能看出周邦彥確實是功力不凡啊!上片純寫夏日風景,並且層層鋪墊,最後推出這首詞最核心的意象也是夏天的標誌性意象——盛開的荷花。那下半片又從自然風景過渡到了思鄉之情,過片兩句“故鄉遙,何日去。”開門見山點出了思鄉主題,而且一入體就渲染出情感的濃厚,一個“遙”字強化了遠離故鄉和滯留他鄉的無奈。一個問句“何日去“問的尤其悽慘。故鄉迢迢,何時能夠重返故鄉呢?”“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吳門本來是指蘇州,周邦彥是杭州八 。這裡應該是以吳門代指蘇杭為中心的江南一帶。“久作長安旅”一個“久”字從遠離故鄉的空間距離,又轉到了闊別故鄉的時間距離。長安當然是代指北宋的都城汴京了,當然“長安”本來是漢朝和唐朝的都城。那此後的古典詩詞呢,就常常用“長安”作為京城的代指。像辛棄疾的“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還有李清照的“空夢長安,認取長安道。”都是用長安來代指北宋的京城開封。

“故鄉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一個江南遊子,常年北漂的辛酸無奈,就通過這幾句詞,淋漓盡致的流露了出來,即然詞人說到了北漂的艱辛和思鄉的痛苦,那我們就來回顧一下,周邦彥這位北漂一族的代表,在他的北漂生涯中到底經歷了什麼吧。

在宋神宗元豐二年,也就是1079年,周邦彥24歲那年,他第一次來到了都城汴京,成了一名愛學生,相當於是考上的公立大學了。在元豐六年,也就是1083年,周邦彥寫了一篇文采飛揚的《汴都賦》獻給宋神,宗,神宗是大為讚賞。當即命令一位很有學問的朝廷高官當眾朗誦這篇賦,可是這個博學的官員竟然好多字都不認識。所謂秀才認字認半邊兒,只能按偏旁去推測字的讀音,所以肯定很多字是讀錯了的。宋神宗覺得周邦彥簡直是個奇才呀,年紀輕輕,大學還沒畢業,可是學問已經超過了很多名家宿儒。於是他就將他從一個太學生直接破格提拔為太學正,那這就相當於從一個大學生直接晉升為大學的教務處長,或者是學工部部長這一類的職務了。一直到五年後,也就是宋哲宗元佑二年的春天,周邦彥才第一次告別京城,出任廬州教授,到了今天安徽的合肥。

從第一次入京,周邦彥從一名大學生被破格提拔為公務員,在京城一呆就是八年之久。宋哲宗紹聖三年,也就是1096年,41歲的周邦彥在江蘇溧水任滿接到了回京的調令。第二年開始擔任國子主薄,後來又屢次升遷,直到宋徽宗政和二年,也就是1112年,57歲的周邦彥知隆德軍府,就是在今天的山西長治市,那這是他第二次告別京城到外地赴任。這次在京城逗留長達16年之久。宋徽宗政和六年,也就是1116年,61歲的周邦彥回到京城任秘書監。三年後,也就是重和元年1118年,63歲的周邦彥出知真定府,就是今天河北的正定縣。這是他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揮別汴京。所以他才會在《蘭陵王》那首詞裡面說到:“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從蘇幕遮的詞意來看,應該是寫於周邦彥第一次客居京城其間,也就是11079到1087年這八年期間。就是他從24歲到32歲的青年時期,也是他希望能夠在京城謀得一席之地的奮鬥時期。這是他離開家鄉吳門第一次成為北漂一族的事情,思鄉之情自然難免很濃烈,而且雖然周邦彥的仕途看上去是比較順利的,但到了中晚年的時候,他也身不由己的被捲入了激烈的黨爭當中。周邦彥在北宋朝廷活躍的時代,正是宋神宗、哲宗、徽宗三朝,應該說是大宋王朝最為鼎盛的階段,但也是政治鬥爭頗為劇烈的時候。像新舊兩黨的政治鬥爭,從神宗朝一直持續到了徽宗朝。新舊兩黨交替執政,鬥得是不亦樂乎呀。可是無論誰上臺,誰主政、誰風光得意,周邦彥從來就不依附於任何一黨。他只是憑藉自己的真才實學,一點一點獲得職位的晉升。可以說他不是靠鑽營獲得,在朝廷的立身之地,靠的也是業務上的專業實力。可是不偏不倚的政治立場,並不能給她帶來安穩。在重和元年,63歲的周邦彥不得不離開京城,就是因為不願意依附蔡京的奸黨才從大晟府提舉任上被外放。

在經歷了朝廷黨爭爭權奪利的鬥爭之後,晚年的周邦彥在詞當中會流露出更加複雜,更加隱秘的一種情緒。不過,在這首蘇幕遮裡面並沒有摻雜太多其他的複雜情緒,表現的情感是非常單純的。只有一股淡淡而又深切的思鄉之情,那這樣的單純之詞,在周邦彥中晚年飽經情感波折之後,是很難再寫出來的。


從這短短的幾句詞當中,我們就能看出周邦彥確實是功力不凡啊!上片純寫夏日風景,並且層層鋪墊,最後推出這首詞最核心的意象也是夏天的標誌性意象——盛開的荷花。那下半片又從自然風景過渡到了思鄉之情,過片兩句“故鄉遙,何日去。”開門見山點出了思鄉主題,而且一入體就渲染出情感的濃厚,一個“遙”字強化了遠離故鄉和滯留他鄉的無奈。一個問句“何日去“問的尤其悽慘。故鄉迢迢,何時能夠重返故鄉呢?”“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吳門本來是指蘇州,周邦彥是杭州八 。這裡應該是以吳門代指蘇杭為中心的江南一帶。“久作長安旅”一個“久”字從遠離故鄉的空間距離,又轉到了闊別故鄉的時間距離。長安當然是代指北宋的都城汴京了,當然“長安”本來是漢朝和唐朝的都城。那此後的古典詩詞呢,就常常用“長安”作為京城的代指。像辛棄疾的“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還有李清照的“空夢長安,認取長安道。”都是用長安來代指北宋的京城開封。

“故鄉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一個江南遊子,常年北漂的辛酸無奈,就通過這幾句詞,淋漓盡致的流露了出來,即然詞人說到了北漂的艱辛和思鄉的痛苦,那我們就來回顧一下,周邦彥這位北漂一族的代表,在他的北漂生涯中到底經歷了什麼吧


在宋神宗元豐二年,也就是1079年,周邦彥24歲那年,他第一次來到了都城汴京,成了一名愛學生,相當於是考上的公立大學了。在元豐六年,也就是1083年,周邦彥寫了一篇文采飛揚的《汴都賦》獻給宋神,宗,神宗是大為讚賞。當即命令一位很有學問的朝廷高官當眾朗誦這篇賦,可是這個博學的官員竟然好多字都不認識。所謂秀才認字認半邊兒,只能按偏旁去推測字的讀音,所以肯定很多字是讀錯了的。宋神宗覺得周邦彥簡直是個奇才呀,年紀輕輕,大學還沒畢業,可是學問已經超過了很多名家宿儒。於是他就將他從一個太學生直接破格提拔為太學正,那這就相當於從一個大學生直接晉升為大學的教務處長,或者是學工部部長這一類的職務了。一直到五年後,也就是宋哲宗元佑二年的春天,周邦彥才第一次告別京城,出任廬州教授,到了今天安徽的合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