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战疫,城市规划助力抗疫下半场

当前,全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严峻,我们需要共度时艰,一起“抗疫”;也需要科学理性思考本次疫情的多个方面,反思和展望。


世界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将研发(R&D)活动划分为三种类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对于基础研究之外的应用研究,中国科学研究院将其细分为两类,即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而城市规划作为交叉学科,是将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联系到一起的一个广阔的学术与实践领域。城市健康规划是其中越来越受到国内外规划界重视的一个发展方向,这次的新冠肺炎将城市应急防疫规划推到了最为紧迫的建设方向上。


应急战疫,城市规划助力抗疫下半场


在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基本上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应急防疫体系,在1988年上海爆发甲肝病毒,2003年广州爆发非典(SARS)病毒时都经受了考验。而在全球化日益发展,中国城市化不断深入,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国内外的联系日益紧密的现实条件下,2019年底在武汉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又给我们的城市应急防疫系统及规划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暴露出了现行系统的种种问题,急需改进。


作为全球领先的规划设计机构,思纳设计股份对疫情带来的问题进行了汇总与思考,从城市宏观规划、城市应急措施和城市基础设施三个方面探讨对应急防疫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城市宏观规划方面


包括转变城市发展思路、协调城乡发展、打造韧性城市。

应急战疫,城市规划助力抗疫下半场


要反思增长主义,转变社会经济与城市化的发展理念。


一直以来,我们比较多地沉浸在经济数字增长所带来的满足,忽略了发展上的“泰坦尼克效应”:以为灾难不可能发生往往会导致不可想象的灾难。我们将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经济增长、生产规模和消费,忽略了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的提升。相比增长,发展的理念更需要系统观、全局观,既防“黑天鹅”,也防“灰犀牛”


应急战疫,城市规划助力抗疫下半场

例如,城市的扩张、工业化的发展带来更长的工作时间,持续的心理压力,社会网络的缺失,社区生活的匮乏。例如,伴随消费社会、消费文化的兴起,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炫耀性消费,包括食用各种稀有野生动物,成为部分人的消费状态。对大自然缺乏敬畏之心,加上盲目的消费观,以及对于医学常识的缺乏,为病毒传播和疫情爆发埋下了伏笔。


例如,老龄化社会的巨大挑战。这次疫情打击最大的是武汉的离退休老人们。重症、危症的发生与具有慢性病、基础性疾病的人群密切相关,老人往往有这些基础性疾病。我们还没有为即将到来或已经到来的老龄化社会做好准备。让老人们拥有更健康的身体、更高的生活质量,为老年人配置最好的生活设施、医疗设施、医护条件,理应成为社会的共识。成为老年人将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归宿,老年人的今天就是每一位盛年者的明天。


应急战疫,城市规划助力抗疫下半场


延伸阅读:结合新冠疫情浅谈养老设计


要协调城乡发展,进一步推动“灯下黑的”城市化。


与上一点相关,未来需要更加协调的城乡发展。传染病的危害性和个体面对疫情时的脆弱性(volunerability),主要与个体社会经济地位相关联,对于地方而言,同样如此。本次疫情的最高病死率一度发生在湖北天门。天门的经济发展在湖北处于末尾,却是典型的农业大市、人口大市和人口外流大市,大量的回乡人口伴随着有规模的染病群体,与当地人才、医疗水平和防疫能力的矛盾突出,造成很高的病死率。


武汉近年实施的“1+8”都市圈战略,不同于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的一体化进程。武汉周边实际长期处于人口、资金向武汉流失的“灯下黑”局面,区域空间极化的趋向是明显的。因此,如何让大都市的功能更多、更好地溢出,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提升相对落后地区的发展质量和设施水平,无疑将是疫后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应急战疫,城市规划助力抗疫下半场


其中,本地城市化是可以考虑的重要战略。根据我们的调查,汉川、仙桃、天门等地近年已经开始零星地承接从武汉汉正街等地溢出的服装产业,有了农民工和投资者回流的迹象。在目前乡镇地区“自下而上”自发努力的基础上,湖北省政府如能因势利导地予以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实现大规模的本地城市化并非不可能。


本地城市化的优点包括:一方面可以大幅提升农民工的生活质量、健康水平,一方面可以有效推动落后地区的地方发展,实现乡村转型。本地城市化也有利于减少不必要的大规模人口流动,降低流动性带来的社会治理和疫病传播风险。


进一步提升城市“韧性”、打造“韧性社区”。


韧性的概念源于心理学和生态学,指的是系统在消化干预、适应和复苏方面的能力,多用于指代个体或组织在危机后的恢复力、应对压力和灾害的能力。从个体到城市,其韧性特征包括:应对干扰的能力,自组织能力,以及学习和适应能力。


应急战疫,城市规划助力抗疫下半场


有韧性者,不畏变化,不惧将来。为此,应通过规划为城市塑造“韧性”,提升城市应对疫情、在危机中恢复乃至提升的能力。研究表明,韧性与“社会资本”有关,与社会联系、信任和支持状况相联系。武汉防疫表明,地方防疫能力不仅取决于政府的要素投入,也取决于社区的组织能力和治理水平,防疫的决胜尺度在社区。发挥我国在城乡社区建设和组织上的优势,对于防疫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要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民间力量的作用,让民间组织更好地发挥自主性和积极性,民间组织的特点在于灵活性和弹性,对具体问题更善于具体处理,可以很好地发挥补充作用。在硬件上,应在规划中更多考虑空间的多样化角色与可能性,提升城市空间的弹性化利用水平,让空间在危机中发挥重要效用。以本次防疫的方舱医院为例,就是很好利用了空间功能的弹性。


应急战疫,城市规划助力抗疫下半场

在规划上,一方面要建好风险防范机制,完善布局基础设施和信息网络系统,做好防灾减灾规划设计,一方面要强调功夫在平时,大力开展“社区规划”,齐抓共管,让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决策参与、信息分享和责任共担成为常态,提高居民主人翁意识,打造“韧性社区”。此外,对于空间和规划工作本身的理解也应进一步提升:

空间所涉及的不仅是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更是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空间规划应是面向人民美好生活的规划,首先是面向健康的规划。


城市应急防疫措施方面


包括合理预案、简洁平台和有效信息构建。

应急战疫,城市规划助力抗疫下半场


本次新冠疫情,也使我们城市规划工作者对城市应急防疫规划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弥补了书本与实践之间的差距。


制定合理预案


城市应急防疫和抗疫是一场不见硝烟的战斗,战场形势瞬息万变,一定要有预案,并且指挥官需要根据不断变化的战场形势,及时调整方案,做出准确的判断,来指导防疫和抗疫行动。病毒无孔不入,城市变得如战地一样惨烈,规划和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在病毒的不断攻击下,很容易暴露出问题。传统的研究方法和实践手段,在形势瞬息万变的战场上,缺乏灵活应对的能力


应急战疫,城市规划助力抗疫下半场


例如,如何运输捐赠物资、打通国际国内的物流等,只能自己去开创新的线路,在行动中比较多种线路的优劣。将货物成功运送到指定的医院是我们最终的目标,这些路线需要很强的韧性和灵活性,指挥官需要提前预判战场形势的可能变化,及时做出调整,以确保货物运输线路的持续通畅。


构建简洁平台


城市应急防疫和抗疫是一项系统工程,建立平台非常重要。越简单有效,越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的平台,其作用就越大,生命力也越强。对于应急防疫和抗疫行动来讲,平台可以简单地分解为需求、供给、联系供给和需求的通道这三个部分。准确获得信息非常重要,了解需求是第一步,也是决胜的关键步骤之一。例如,在救援行动中,将一线呼吸和传染科室需要的口罩、其它N95口罩、普通医务人员的一次性医用口罩进行区分,定向满足不同的需求,并根据需求的变化调整捐赠的种类。最后还要认真听取使用我们捐赠物资的医务人员的反馈,做到物尽其用,完成对所有捐赠人的承诺。


应急战疫,城市规划助力抗疫下半场


判断有效信息


城市应急防疫和抗疫是一项信息工程,兵者诡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无所不在的病毒躲在暗处,伺机发动攻击,而医院是病毒无可遁形的地方,熟悉和了解医院的情况对于城市应急防疫和抗疫至关重要。在对接医院需求的过程中,网络上充斥着大量不实的信息,即使是熟悉的人转来的二手的信息,也需要时间去确认。有一个简单实用的方式:可以通过身边最熟悉、最值得信任的人获得第一手的信息,在相互印证后再采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了解到不断变化的战场的实际情况。


城市基础设施方面


可以吸取防疫的经验和教训,增加防疫的需求,做到有备无患,如环卫设施的设置。

应急战疫,城市规划助力抗疫下半场


垃圾箱措施


人行道上的垃圾箱无疑是城市道路上病毒、细菌最为集中之处,在炎热的季节容易产生强烈的异味,是否可以让气味“锁”在垃圾箱内呢?可考虑令垃圾箱内形成“负压”。具体为,在路灯杆下预留电源接线井,邻近路灯杆设置垃圾箱,在垃圾箱内安装小型抽气过滤装置,有计划地向内抽气,令箱外空气向箱内流动,减缓垃圾变质产生异味,同时空气经过滤后再向外排出,从而避免垃圾箱内臭味向外扩散,为保障群众健康提供多一道保障。


应急战疫,城市规划助力抗疫下半场

路灯杆净化


路灯杆在净化空气方面的作用,建议在路灯顶部加装喷雾装置的办法取代水雾车。该法优势如下,一是路灯为城市道路空间的“制高点”,在高处喷雾对容易“飞得更高”的细微颗粒有更好的拦截作用;二是路灯分布均匀,无论路上还是桥上均有分布,配合喷细雾的雾化装置可增加水雾对有害颗粒的吸附能力;三是不影响交通,可在任意时段进行喷雾,既可根据天气随时调整喷雾计划以节约用水,也可根据交通量污染量随时调整喷雾计划以重点除害。


供稿:思纳设计股份 规划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