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课堂里的老子——奠基时代的第一代表

余秋雨课堂里的老子——奠基时代的第一代表

老子画像

余秋雨说:“老子,是让中国文化获得世界身份的第一代表。”在《中国文化课》里,余秋雨对老子的介绍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系列统计数据

1、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世界上几千年来被翻译成外文而广泛传播的著作,第一是《圣经》,第二是《老子》。

2、《组约时报》公布,人类古往今来最有影响力的十大作者,老子排名第一。

3、被公认哲学素养最高的德国,《老子》几平每家一册。这个拥有比例,已经远远超过老子的祖国。

就凭这些统计,说老子是中国文化的第一代表,一点儿也不过分吧?

余秋雨课堂里的老子——奠基时代的第一代表

《道德经》

全部著作只有五千字

但是过分的是,这位最高代表,这位世界顶级的哲学家,全部著作只有五千字,而他的生平又扑朔迷离,连司马迁都说不清楚。那就只好任由后人想象了,但这似乎是老子的本意。

余秋雨课堂里的老子——奠基时代的第一代表

老子出关图

鲁迅对老子出关的描述

按照鲁迅在《出关》中的描述,那天,年迈的老子穿了一件黄衣服,骑了一头青牛,背着一个布口袋,要过函谷关,到远方去。他去做什么?好像不做什么。因为他认为,人就像水,应该向低处流,然后,渗透于沙漠蒸发于旷野,这就是生命的大道。他想到函谷关外面,把自己蒸发掉。他要过函谷关,守关的官吏叫关尹喜,是个文化爱好者。关尹喜向老子提出一个要求,过关可以,但要留一篇文章下来。

老子知道这是准许过关的条件,没办法,就坐下来,写了五千字。那就是《道德经》,也就是《老子》。

鲁迅在《出关》中写道,关尹喜收下了这五千字,还付给了老子一笔稿费——十五个饽饽,老子还再三道谢。这当然是幽默的想象了,但鲁迅对老子出关后的图景描写得很有意思:白发,青牛,黄衣服,布口袋,一下子进入灰色的尘土里,很快,什么也看不见了。

司马迁的“莫知其所终”

这个图景,全是不同的色彩。关尹喜从窗口看去,灰尘已经遮得半天皆暗。老人家怎么样了呢?司马迁写道,“莫知其所终”,也就是谁也不知道他最后是怎么结束生命的。留在世界上的,就是关尹喜手上的五干字。如果这个图景描述得不太离谱,那么,这篇著作的诞生过程也称得上绝无仅有了。初一看是那么偶然、那么匆忙、那么尘土飞扬,但是往深里一想,人们一定能感受到其间无比苍茫的哲学内涵和美学内涵。

老子消失了,但他留给大地的,是一个能够深思熟虑、看透万象的民族。

读着很美,却好像读不出为何为第一代表?

余秋雨大师的文采、文笔自然不用细说。一大段一大段的文字你也不会读得很累,因为他的文笔那么美,读起来非常享受。

但是,这种美的享受,还没读懂老子的思想、老子的重要性、老子之所以为第一代表的原因……就戛然而止了,实在意犹未尽,不够尽兴,不够痛快。

余秋雨课堂里的老子——奠基时代的第一代表

余秋雨

这是否也是余秋雨老师的本意

但,这是否也是余秋雨老师的本意——告诉你谁是第一代表了,并有优美语言引起你的兴趣了,自然,你就会饶有兴趣去自学,而兴趣,不就是最好的老师吗?

或许,余秋雨老师的本意,就是给学生指明一个方向,并带动学生主动去探索,所谓“授之与渔”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