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平友:我的岳母


向平友:我的岳母

我的岳母

文/向平友

我的岳母家住清太坪镇双树坪七组,今年七十八岁,如今健在。

岳母是个平凡却又不平凡的女强人,七十八年来尝尽了人生所有的酸甜苦辣。年轻时总共生了七个孩子,其中四个孩子没有养活,只养活了三个,包括我老婆、一个哥哥和一个妹妹。因为四个孩子的不幸夭折,她老人家身体几乎崩溃,差点疯了。幸运的是,三个孩子一养一成人,才让她老人家从阴霾中重见光明。

我的家与岳母家相隔只有三公里,谈不上亲戚,只能算认识。记得在一九八七年,经过我的一个堂姑介绍,我认识了我的老婆。我父亲十分赞成这门亲事,因为我们都是农村人。父亲常说:“开亲要门当户对,穷人和穷人结亲,富人和富人结亲。”他还说:“穷亲攀富亲,奔断扁骨筋。”于是在正月初八我就随着堂姑来到了她家,那时候岳丈也还健在。岳母和岳丈并没有嫌弃,接纳了我这个“毛头小子”,估计这也是前世的缘分吧,自此我和我老婆订了婚。经过三年“马拉松”式的恋爱,一九九一年我们终成眷属,从此我就成了她您儿的女婿了。

在长期的相处过程中,我发现一件很奇怪的事。第一次到她您儿家的时候,听到我老婆三兄妹给爸爸、妈妈叫的是伯伯、大妈。让我感到很奇怪,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才听旁人说,由于前四个孩子没有养活,所以这三个孩子不敢叫爸爸妈妈了。一对父母放弃了让孩子叫自己爸爸妈妈,只为换来他们能健健康康的长大。

岳母平生善良、朴实、勤劳,在岳母五十岁的时候,岳丈身患重病,医治无效,溘然长逝。那个年代,农村就一个字“苦”,家里的生活重担基本靠岳母肩扛,十几年如一日,含辛茹苦,没有白天黑夜,没有天阴天晴......白天干活,夜晚在灯光下缝缝补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岳母为了儿女,任劳任怨,默默奉献。直到孩子都已成家,直到自己在做父母的时候才深刻的感觉到,以她那样吃苦耐劳的精神让孩子健康长大,成家立业有多么的困难。

岳母平生待人宽厚,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岳母居住的地方位于木竹坪村、陈家湾村及郑家园村上街赶集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清江河对岸泗井路过之地。在那个没有交通靠步行的年代,人们走辛苦了,走累了,多么渴求一个落脚的地方,喝点水,歇歇脚,喘口气。

她您儿家就是过路人歇脚喝水喘气的地方。她您儿待人和善,不论年龄有多大,不论贫贱还是富贵,不论是当官的还是老百姓,都一视同仁,不分彼此。从不会让过路人喝生水,不管自己有多忙,也会放下手中的一切,烧上一壶热水泡上一杯茶供其解渴。对待客人天生就是一副热心肠,嘘寒问暖,叙叙家常,每当吃饭的时候,不论生活好与歹,都会奉劝客人吃饭。一直以来,提倡的就是“天天添客不穷,月月做贼不富。”

以前没有给她您做儿女的时候,就听旁人说过朝阳坪某某某一家,为人处世宽厚仁义,乐观向上,常待人如何长,如何短,那只是耳闻,只是听说;直到后来才深有体会,这一切并不是耳闻,不是听说。

岳母平生对孩子们要求比较严格,她常常告诫孩子们,要诚实做人,认真做事,她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使孩子们从小就耳濡目染,懂得做人的道理,懂得勤俭与诚信乃是立身之本。岳母为人正直,待人诚恳,深得乡里乡亲的信任;她谦虚低调,从不轻易在子女或旁人面前张扬她所付出的辛劳,我常常感慨,为有这样一个勤劳而又善良的岳母感到幸运。

时光荏苒,无情的岁月让我的岳母白发斑斑,双耳失聪,鞠躬佝偻。就在前一个月岳母突发疾病(脑梗塞),经过及时的抢救,从野三关转到恩施民大附属医院。目前已经脱离危险,不过丧失了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但我希望她老人家能永远地活着,儿女们已将近五十岁了,希望在六十岁,七十岁的时候还能叫一声妈,那该有多幸福啊!


赞岳母

一生辛劳脸沧桑,为儿为女奔波忙,

腰弯背驼多病魔,残蜡影摇白发晃。

容颜褶皱写辛酸,手拄拐杖望远方,

心里盼儿早回家,全家团圆幸福长。


——写于2019年8月7日

作者简介:向平友,1967年,文学爱好者,农民,家住清太坪镇清平社区十二组,一个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的普通钻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