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衡“鑿壁偷光”的背後:隱射出社會底層的教育缺失和階級分化

匡衡為何鑿壁偷光?是蠟燭太貴還是一本書的分量太重?

匡衡鑿壁偷光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這個發生在漢朝時期的歷史故事被流傳到了現在,甚至成為了教育學生努力學習的依據。在遙遠的漢朝時期,有一個少年叫做匡衡。他雖然沒有機會和富家公子一樣,接受教書先生的教育。但是對讀書有迫切想法的匡衡,還是千辛萬苦地從他人手中借來了書本,並且每天擠出時間來讀書。

不過古代社會的各方面條件還遠沒有現在這麼好。現在我們習以為常的燈光,甚至廉價的蠟燭,在古代人看來,都是前所未聞的。匡衡只能鑿壁偷光,是什麼讓匡衡不得不這麼做呢?這跟漢朝時期的社會等級制度和科技發展水平有關。社會等級制度決定了匡衡想要讀書的想法,而科技發展水平致使得匡衡不得不為了讀書而鑿壁偷光。

匡衡“鑿壁偷光”的背後:隱射出社會底層的教育缺失和階級分化


一、 漢朝時期的蠟燭

(一) 蠟燭的起源

其實在古代,“蠟”和“燭”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概念。古代的蠟,是指一種油脂,一般都是在動物或者植物等身上榨取出來的。換句話來說,也就是現代蠟燭中可以燃燒的那一部分。而“燭”則是支撐燃燒的蠟的東西,也就相當於火把、火炬。是古人利用火的關鍵。

蠟的起源最早要追溯到原始時代,當時的人們把類似蠟和油脂等,非常容易燃燒的這類東西塗在樹皮等可燃物上捆綁在一起,以供日常使用。不過真正意義上的蠟,應該是在公元前3世紀出現的蜜蠟。顧名思義,是以蜜蜂為原材料的,在古代的西方寺院中,會有人專門養蜜蜂,製作蜜蠟。

蜜蠟也被稱為現代蠟燭的雛形。但在中國歷史中,蠟到底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至今也沒有一個可以定奪的考古“證據”。人們在漢代,甚至晉代的古書中,就找到過古人有關“蠟”和“燭”的描述。不過真正發現的實物,只有在漢墓中。

漢代可以照亮的燈被分成油燈和燭燈兩種類型,其中支撐燈的燈柱被叫作“燭”。而漢代人們使用的蠟與西方古代社會的“蜜蠟”大抵相同,根據考古學發現,人們曾在漢墓中發現有黃蠟的殘留,而黃蠟還有一個別稱叫作“蜂蠟”。

匡衡“鑿壁偷光”的背後:隱射出社會底層的教育缺失和階級分化

銅器燭臺


(二) 漢代的燈

古時候的科技並不發達。會發光的燈在漢朝時期,算得上是非常名貴的東西了。根據《西京雜記》中的記載,蠟燭在漢朝時期,都是國與國之間的貢品。不僅如此,因為當時的人們對蠟燭製作技藝的掌握程度並不高,蠟燭在社會上的流通,多半還是依靠君主賞賜給官員的方式。關於流通方式,有種猜想便是是:在當時寒食節禁火的時候,君王會將蠟燭賞賜給侯爵以上的官員和上品官員。

可見在漢朝時期,只有上流社會的人才有資格使用燈,而那些底層的人們,可能連燈都沒有聽說過。

匡衡出生貧寒,農民出身。白天要勞作,只有晚上才能學習。古代人想要照亮黑夜,除了火把就只有燈。而火把燃燒的時間往往很短,且火把釋放的熱量也很高,根本不適合長時間照亮學習。

匡衡“鑿壁偷光”的背後:隱射出社會底層的教育缺失和階級分化

漢代銅燈


二、讀書在漢朝時期的重要性

(一) 漢朝時期的社會等級階梯

漢朝的管制是施行三公九卿制。由丞相輔導帝王處理國內事物,這也意味著在漢朝時期,官員的權力還是比較大的。漢朝時期的社會階層可以被大體分成四個階層。第一層是“權”,包括皇帝、功臣、王室和高級官僚等人;第二層是“錢”,這裡的錢不是單單的金錢,而是擁有大量社會資源的人,比如少量的權力、錢、知識或者人脈等,包括地方官、遊俠、富商和太學生等人。第三層很簡單,知識只有人身自由,卻沒有任何權力或者社會資源的,包括農民(有自己土地的)、屠夫等人。最後一層才是最慘的,他們沒有任何屬於自己的財產,以至於無處可住,如流民;有些甚至沒有人身自由,如奴僕。

在古代社會中,還有一種說法叫做“士農工商”。其中“商人”是最底層,而“士階層”,則是當時人們最為推崇的,人們也更加崇拜有大智慧的“仕”。這也就是為什麼匡衡會選擇努力學習的原因了。

匡衡在當時是屬於第三階層的,但是在後期,匡衡卻跨越階層,走到了第一階層,成為了高級官僚——丞相。而讓匡衡有機會大跨越階層的,便是當時的選舉制度——察舉制。

匡衡“鑿壁偷光”的背後:隱射出社會底層的教育缺失和階級分化

匡衡劇照


(二) 漢朝時期的選舉制度

漢朝時期的選舉制度叫察舉制。察舉制與後來的科舉制不一樣,它更偏向於地方推薦,考試成績只是輔助性的東西。對於當時的考生們來說,獲得推薦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而真正幫助匡衡帶入上層社會的,是《詩經》。匡衡對《詩經》的理解非常深刻,在漢朝時期,儒學成為主要的思想理論,匡衡將儒學融進了《詩經》中,當時的儒學之士對此大為欣賞,甚至流傳出了“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一句。這句話的意思,也就是讚美匡衡說的有關《詩經》的理解,讓人聽起來非常舒暢,講得非常好。

所以雖然匡衡的考試成績不佳,但是匡衡對《詩經》的深刻理解,得到了當時社會中很多經學家們推崇,匡衡的大名,甚至流傳到了當時的太子元帝耳中。所以在漢元帝繼位之後,匡衡立馬被提拔。

憑藉著對《詩經》的瞭解不僅取得了漢元帝的喜愛,還為此深受啟發,想到了很多治國良方,幫助了很多百姓,也算是功德圓滿了。

不過也幸好匡衡出生在西漢,如果是在東漢的話,匡衡可能就沒有那麼好運了。東漢的選舉制度已經轉變成以考試為主,也就是考生的個人能力變得更加重要了,且當時的人們還在考試中加入了很多成分,也意味著當時社會開始比較注重一名考生的全方面發展了。到那時,地方推薦已經沒有那麼重要了,只能說與考試的重要程度持平。

匡衡“鑿壁偷光”的背後:隱射出社會底層的教育缺失和階級分化

匡衡


三、科技發展對社會經濟的影響

(一) 科技發展直接影響了製造業

匡衡的故事雖然是假的,但也反映出了很多現實問題。一個社會的科技發展程度,真的會影響其經濟發展程度的,直接體現在當時的製造業上。早在西漢時期,蠟燭還只能流通在上流社會的人士中。對於底層人士來說,根本就沒有蠟燭的概念。

而當時的人們也秉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到了晚上就睡覺,沒有一處燈光,只偶爾會有幾個火把閃耀。當時的製造業全部都是手工的,人們也根本沒有機械的概念。因為當時的科技都掌握在上流社會人士的手中,所以佔據西漢手工業統治地位的是官營手工業。除此之外,當時還有私營手工業和家庭手工業。

可見早在古時候,掌握核心科技,就能掌握大部分商業社會資源了。

匡衡“鑿壁偷光”的背後:隱射出社會底層的教育缺失和階級分化

西漢長信宮燈


(二) 科技的發展程度決定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蠟燭在現代看起來很普遍,實際上直到明清之後,蠟燭才真正走進了尋常百姓的家中。可見在古代,讀書的成本是非常高的。如果蠟燭能夠早點走進百姓們的家中的話,那麼我國的教育和科技,起碼也要前進幾百年不止。

科技的發展程度會決定一個人的生活方式,而社會也正是由一個又一個的人組成。一個科學發明的出現,對人類社會的影響,絕對是翻天覆地的。

四、總結:

科技的發展程度能夠影響一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水平,但是一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水平,與帶動一個國家的科技發展的關係卻不大。比如現在的中國,雖然在經濟發展上,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的經濟大國了。但實際上,我國的很多核心科技還是依賴於其它發達國家。美國之所以還是世界的超級大國,就是因為美國人掌握了大量的先進的高科技。這點也可以從中國的人才流失中可以看出。

同時,一個國家的科技發展程度,也跟該國的各方面政策有關。這點從匡衡的事例中也可以看出。早在西漢時期的考試,可能對某一方面的內容針對性比較強,且當時人們也會比較注重考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和個人突出能力。但是現在的教育制度卻漸漸地忽視了對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歷史之鑑還是很有價值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