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衡“凿壁偷光”的背后:隐射出社会底层的教育缺失和阶级分化

匡衡为何凿壁偷光?是蜡烛太贵还是一本书的分量太重?

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这个发生在汉朝时期的历史故事被流传到了现在,甚至成为了教育学生努力学习的依据。在遥远的汉朝时期,有一个少年叫做匡衡。他虽然没有机会和富家公子一样,接受教书先生的教育。但是对读书有迫切想法的匡衡,还是千辛万苦地从他人手中借来了书本,并且每天挤出时间来读书。

不过古代社会的各方面条件还远没有现在这么好。现在我们习以为常的灯光,甚至廉价的蜡烛,在古代人看来,都是前所未闻的。匡衡只能凿壁偷光,是什么让匡衡不得不这么做呢?这跟汉朝时期的社会等级制度和科技发展水平有关。社会等级制度决定了匡衡想要读书的想法,而科技发展水平致使得匡衡不得不为了读书而凿壁偷光。

匡衡“凿壁偷光”的背后:隐射出社会底层的教育缺失和阶级分化


一、 汉朝时期的蜡烛

(一) 蜡烛的起源

其实在古代,“蜡”和“烛”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古代的蜡,是指一种油脂,一般都是在动物或者植物等身上榨取出来的。换句话来说,也就是现代蜡烛中可以燃烧的那一部分。而“烛”则是支撑燃烧的蜡的东西,也就相当于火把、火炬。是古人利用火的关键。

蜡的起源最早要追溯到原始时代,当时的人们把类似蜡和油脂等,非常容易燃烧的这类东西涂在树皮等可燃物上捆绑在一起,以供日常使用。不过真正意义上的蜡,应该是在公元前3世纪出现的蜜蜡。顾名思义,是以蜜蜂为原材料的,在古代的西方寺院中,会有人专门养蜜蜂,制作蜜蜡。

蜜蜡也被称为现代蜡烛的雏形。但在中国历史中,蜡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至今也没有一个可以定夺的考古“证据”。人们在汉代,甚至晋代的古书中,就找到过古人有关“蜡”和“烛”的描述。不过真正发现的实物,只有在汉墓中。

汉代可以照亮的灯被分成油灯和烛灯两种类型,其中支撑灯的灯柱被叫作“烛”。而汉代人们使用的蜡与西方古代社会的“蜜蜡”大抵相同,根据考古学发现,人们曾在汉墓中发现有黄蜡的残留,而黄蜡还有一个别称叫作“蜂蜡”。

匡衡“凿壁偷光”的背后:隐射出社会底层的教育缺失和阶级分化

铜器烛台


(二) 汉代的灯

古时候的科技并不发达。会发光的灯在汉朝时期,算得上是非常名贵的东西了。根据《西京杂记》中的记载,蜡烛在汉朝时期,都是国与国之间的贡品。不仅如此,因为当时的人们对蜡烛制作技艺的掌握程度并不高,蜡烛在社会上的流通,多半还是依靠君主赏赐给官员的方式。关于流通方式,有种猜想便是是:在当时寒食节禁火的时候,君王会将蜡烛赏赐给侯爵以上的官员和上品官员。

可见在汉朝时期,只有上流社会的人才有资格使用灯,而那些底层的人们,可能连灯都没有听说过。

匡衡出生贫寒,农民出身。白天要劳作,只有晚上才能学习。古代人想要照亮黑夜,除了火把就只有灯。而火把燃烧的时间往往很短,且火把释放的热量也很高,根本不适合长时间照亮学习。

匡衡“凿壁偷光”的背后:隐射出社会底层的教育缺失和阶级分化

汉代铜灯


二、读书在汉朝时期的重要性

(一) 汉朝时期的社会等级阶梯

汉朝的管制是施行三公九卿制。由丞相辅导帝王处理国内事物,这也意味着在汉朝时期,官员的权力还是比较大的。汉朝时期的社会阶层可以被大体分成四个阶层。第一层是“权”,包括皇帝、功臣、王室和高级官僚等人;第二层是“钱”,这里的钱不是单单的金钱,而是拥有大量社会资源的人,比如少量的权力、钱、知识或者人脉等,包括地方官、游侠、富商和太学生等人。第三层很简单,知识只有人身自由,却没有任何权力或者社会资源的,包括农民(有自己土地的)、屠夫等人。最后一层才是最惨的,他们没有任何属于自己的财产,以至于无处可住,如流民;有些甚至没有人身自由,如奴仆。

在古代社会中,还有一种说法叫做“士农工商”。其中“商人”是最底层,而“士阶层”,则是当时人们最为推崇的,人们也更加崇拜有大智慧的“仕”。这也就是为什么匡衡会选择努力学习的原因了。

匡衡在当时是属于第三阶层的,但是在后期,匡衡却跨越阶层,走到了第一阶层,成为了高级官僚——丞相。而让匡衡有机会大跨越阶层的,便是当时的选举制度——察举制。

匡衡“凿壁偷光”的背后:隐射出社会底层的教育缺失和阶级分化

匡衡剧照


(二) 汉朝时期的选举制度

汉朝时期的选举制度叫察举制。察举制与后来的科举制不一样,它更偏向于地方推荐,考试成绩只是辅助性的东西。对于当时的考生们来说,获得推荐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而真正帮助匡衡带入上层社会的,是《诗经》。匡衡对《诗经》的理解非常深刻,在汉朝时期,儒学成为主要的思想理论,匡衡将儒学融进了《诗经》中,当时的儒学之士对此大为欣赏,甚至流传出了“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一句。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赞美匡衡说的有关《诗经》的理解,让人听起来非常舒畅,讲得非常好。

所以虽然匡衡的考试成绩不佳,但是匡衡对《诗经》的深刻理解,得到了当时社会中很多经学家们推崇,匡衡的大名,甚至流传到了当时的太子元帝耳中。所以在汉元帝继位之后,匡衡立马被提拔。

凭借着对《诗经》的了解不仅取得了汉元帝的喜爱,还为此深受启发,想到了很多治国良方,帮助了很多百姓,也算是功德圆满了。

不过也幸好匡衡出生在西汉,如果是在东汉的话,匡衡可能就没有那么好运了。东汉的选举制度已经转变成以考试为主,也就是考生的个人能力变得更加重要了,且当时的人们还在考试中加入了很多成分,也意味着当时社会开始比较注重一名考生的全方面发展了。到那时,地方推荐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只能说与考试的重要程度持平。

匡衡“凿壁偷光”的背后:隐射出社会底层的教育缺失和阶级分化

匡衡


三、科技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一) 科技发展直接影响了制造业

匡衡的故事虽然是假的,但也反映出了很多现实问题。一个社会的科技发展程度,真的会影响其经济发展程度的,直接体现在当时的制造业上。早在西汉时期,蜡烛还只能流通在上流社会的人士中。对于底层人士来说,根本就没有蜡烛的概念。

而当时的人们也秉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到了晚上就睡觉,没有一处灯光,只偶尔会有几个火把闪耀。当时的制造业全部都是手工的,人们也根本没有机械的概念。因为当时的科技都掌握在上流社会人士的手中,所以占据西汉手工业统治地位的是官营手工业。除此之外,当时还有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

可见早在古时候,掌握核心科技,就能掌握大部分商业社会资源了。

匡衡“凿壁偷光”的背后:隐射出社会底层的教育缺失和阶级分化

西汉长信宫灯


(二) 科技的发展程度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蜡烛在现代看起来很普遍,实际上直到明清之后,蜡烛才真正走进了寻常百姓的家中。可见在古代,读书的成本是非常高的。如果蜡烛能够早点走进百姓们的家中的话,那么我国的教育和科技,起码也要前进几百年不止。

科技的发展程度会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而社会也正是由一个又一个的人组成。一个科学发明的出现,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绝对是翻天覆地的。

四、总结:

科技的发展程度能够影响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但是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带动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的关系却不大。比如现在的中国,虽然在经济发展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的经济大国了。但实际上,我国的很多核心科技还是依赖于其它发达国家。美国之所以还是世界的超级大国,就是因为美国人掌握了大量的先进的高科技。这点也可以从中国的人才流失中可以看出。

同时,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程度,也跟该国的各方面政策有关。这点从匡衡的事例中也可以看出。早在西汉时期的考试,可能对某一方面的内容针对性比较强,且当时人们也会比较注重考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个人突出能力。但是现在的教育制度却渐渐地忽视了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历史之鉴还是很有价值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