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衡出生之地,“鑿壁偷光”源於匡王村,就在臨沂


匡衡出生之地,“鑿壁偷光”源於匡王村,就在臨沂


匡衡出生之地,“鑿壁偷光”源於匡王村,就在臨沂


匡衡出生之地,“鑿壁偷光”源於匡王村,就在臨沂


古時候,有個名叫匡衡的孩子勤奮好學,但苦於家窮沒有蠟燭照明。

鄰家有燈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牆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來讀書。

同鄉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是個有錢人,家中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傭工,卻不要報酬。主人很奇怪,問他為什麼會這樣,他說:“主人,我想讀遍你家所有的書。”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把書借給他讀。於是匡衡成了大學問家,元帝時還位至丞相。

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鑿壁偷光”的故事,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個伴隨著很多孩子成長的故事就源於蘭陵縣匡王村。

匡衡在百度百科裡有這麼一段:匡衡所住的村莊叫“匡王村” (位於今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魯城鎮), 匡王村北邊的山叫“匡山”。匡衡上學的那個村莊叫“老書房村” 。

正是因為村裡出了個匡衡,後來匡衡出生的這個村子便改名匡王村。

石頭上留下匡衡母親的腳印

1958年大修會寶嶺水庫,最初的匡王村和眾多村子一樣進行了搬遷。

現在的匡王村由五圍子、樓前、大後莊、小後莊、北山口五個村子組成。

匡衡的出生地和曾經的一些遺蹟,也隨著水庫的開發被河水覆蓋,但匡衡的那些故事村裡人卻銘記於心。

匡衡年幼時家裡十分貧困,一直靠父親給人家當長工維持生活。當年的匡王村不大,只有二三十戶人家,且三面環山,一面靠水,交通非常不便。

匡衡自幼聰穎好學,勤奮不輟,父親便把他送到幾十裡外的西村私塾裡上學。

母親對匡衡特別疼愛,每天清晨早早起床送他上學,直到看不到他的背影,還要站在一塊大石頭上向西張望。

放學時,母親又到那塊大石頭上翹首西望,迎匡衡回家。

這樣天長日久,那塊大石頭上便留下了匡衡母親的一雙清晰的腳印。

村裡的老人講,修水庫之前還見過那快石頭,可惜的是當年的保護意識不夠,那些遺址都被留在水庫底下。

尊師重教之地

匡衡的故事已經久遠,但如今對整個鄉鎮依然產生著影響。匡王村所在的整個魯城鎮都特別注重文化教育,魯城鎮幾乎每年都被評為尊師重教先進鄉鎮。

整個鄉鎮從幼兒園到中學都是按照省級規範化學校的標準來建設的,這裡所有的孩子從幼兒園開始接受的都是省級規範化學校的教育。

憑藉匡王村的匡衡文化,整個魯城鎮有很大的旅遊資源開發潛力,還啟動了集休閒、度假、旅遊、觀光於一體的“匡衡文化園”建設項目。

另外,魯城境內還有鐵礦石、石英石、石灰石、海綠石等豐富的礦產資源,地質儲藏量鐵礦石4.2億噸,石英石6億噸。

中鋼集團山東礦業有限公司、濟鋼集團石門鐵礦有限公司、寶華礦業等18家大型鐵礦開採企業紛紛入駐魯城。

因為這些項目的入駐,村民的收入有了提高,日子也在發生變化。但有關匡衡的故事,他們依然銘記。

記者採訪期間,在村裡,甚至整個鄉鎮,隨便找個人問問有關匡衡的故事,他們總能為你講上那麼一段。隨著“匡衡文化園”的建設,匡衡文化必將還會對這片土地產生更深遠的影響。

蘭陵縣的其它有趣村名兒

蘭陵:陵上有蘭花

建村於戰國初期,為魯國的城邑。因邑中陵上盛開蘭花,故名。後屬楚國。《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記載,春申君以荀卿為蘭陵令,即此。同時還記載荀卿晚年定居於蘭陵,並死於蘭陵、葬於蘭陵。唐代大詩人李白《客中作》詩讚頌的“蘭陵美酒”即此所產。

將軍橋村:招兵買馬之地

建村於唐朝初年。相傳,隋末山東響馬史大奈夥同程咬金等,在村東北之“順王城”招兵買馬,為推翻隋朝,建立唐朝立下巨大戰功,因有一河阻礙通行,遂修一石橋,取名將軍橋。後以橋名村,清朝時,橋重修,立有碑碣。在村東頭橋上雕刻石像一尊,高約1.5米,傳為史大奈雕像。

為女橋村:父為女修橋一座

建村於萬曆初年,原名女南村。相傳,當時村中有一徐某,因為女兒嫁到燕子河西村,往返不便,父愛女心切,專為女兒修橋一座,立碑橋頭為記。村名源此。

可樂莊:這個可樂不能喝

建村於清朝光緒年間。原名馬樂圈。後易名可樂圈。1980年地名普查時,因縣內村莊重名,又改為此名。

九女山村:九女山下建村

相傳,建村於明朝萬曆年間。當時幾戶人家住河南岸,沒有村名。明朝天啟年間,入戶漸多,聚落向北遷至九女山下,遂以山命名。

考村:原來叫烤村

相傳,建村於清朝雍正年間,因有一古墩寺失火,周圍樹木被烤焦,故名烤村。後演變為考村。

下流井村:不下流

相傳,建村於唐朝。原名官莊。因聚落西有一井,每年夏季雨水外溢,明朝永樂年間,易名為流井官莊,後簡稱流井。因聚落分上、下兩處,與上流井對應。

拾錢莊:沒錢可拾

相傳,建村於清朝初年,先名石田莊,意即“福地”。後諧音為今名。

拾紙房村:村裡以造紙為業

據張氏譜碑記載,建村於明朝崇禎年間,村民原以造紙為業,故名村紙坊。後書寫為今名。

牧羊溝村:沒娘溝

建村於明朝洪武年間。相傳,因母子二人討飯經過此溝,遇大風後失散,故名沒娘溝。清朝末年,易為今名。

湧泉村:村內有泉水流出

建村於明朝洪武年間,因聚落西北有泉水汩汩流出,故名。

金山村:青鋼利刃,快馬飛刀

相傳,建村於清朝乾隆年間。一戶金姓從尚巖遷至廟山腳下,以打製鐵器農具為業,後繁衍成村落。現村中手工生產的鐮刀享有“青鋼利刃,快馬飛刀”之美稱,暢銷數省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