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部門緊急摸排 結構性存款等金融產品“家底”

日前,部分銀保監局緊急摸底轄內結構性存款等金融產品的運行、銷售情況。銀行業內人士表示,結構性存款通過與利率、匯率、指數等波動掛鉤,實現風險收益,而實際銷售過程中投資者往往對其潛在的風險並不明晰。

截至今年3月末,中資銀行結構性存款餘額達11.67萬億元。分析人士預計,在強監管態勢下,結構性存款難以恢復前期高增長態勢,“假結構”將無處遁形。

部分銀保監局緊急摸底

“監管部門主要是召集了當地幾家國有大行的負責人,瞭解目前結構性存款的運行、銷售等相關情況。”某國有大行華東地區分行相關負責人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儘管沒有明確告知摸底原因,但此舉應與近期“原油寶”產品投資糾紛不無關係。

針對近期由於國際市場巨幅波動引發的金融產品風險,5月4日召開的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指出,要高度重視當前國際商品市場價格波動所帶來的部分金融產品風險問題,提高風險意識,強化風險管控。要控制外溢性,把握適度性,提高專業性,尊重契約,理清責任,保護投資者合法利益。

4月30日,中國銀保監會相關部門負責人強調,受當前疫情影響,國際金融市場形勢更加複雜多變,提醒金融消費者進一步增強投資風險意識。銀保監會將持續加大監管力度,督促銀行進一步加強賬戶類產品風險管控,一旦發現違法違規行為,將依法依規嚴肅查處,切實保護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

3月末餘額創歷史新高

“目前我行的結構性存款很暢銷,尤其受到企業客戶的青睞。”某國有大行長三角地區分行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談及是否會向客戶明確其中風險,該負責人坦言,銀行和(企業)客戶之間已經有多年默契,且銀行最後一般都會給到承諾區間內的最高收益。

中國證券報記者在多家銀行網點實地調研時發現,目前多數結構性存款起購金額為一萬元。即便是個人客戶,銀行網點客戶經理一般也會“暗示”產品可保證最終收益,且幾乎不會主動提及產品背後風險。

今年以來,結構性存款仍舊是銀行尤其是中小銀行的攬儲利器。央行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末,中資銀行結構性存款餘額達11.67萬億元,創歷史新高。

中信證券(港股06030)首席固收分析師明明表示,今年以來結構性存款漲勢迅猛。其中,單位結構性存款增長佔據絕大部分,較去年年末增加1.4萬億元,中小銀行單位結構性存款較去年年末增長1萬億元。相較大型銀行,中小銀行的攬儲壓力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和季末考核影響明顯增大,加之依靠普通存款攬儲能力遠不如大型銀行,只得轉而發行結構性存款以緩解負債端壓力。

明明預計,近期結構性存款規模擴張只是短期現象,與監管部門的初衷相悖。長期來看,預計結構性存款難以恢復前期爆發式增長態勢,“假結構”無處遁形,資金套利空轉會被進一步抑制。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研究員、新網銀行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認為,下一步結構性存款在形態上會更加規範,“假”結構也會逐漸清理整頓,沒有衍生品交易資格的一些中小銀行將不能發行結構性存款,預計未來結構性存款規模會小幅下降。

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再引關注

分析人士認為,監管部門此時摸底結構性存款等金融產品的風險和銷售等情況,還是源於對當前銀行投資者適當性管理方面的擔憂。

在中國證券報記者的隨機採訪中,多數銀行客戶對於結構性存款這類產品與利率、匯率、指數等的波動掛鉤或者與某實體的信用情況掛鉤,並不完全掌握。在不少投資者眼中,結構性存款就等同於剛性兌付的存款。而在近期的“原油寶”投資糾紛中,不少投資者亦表示,銀行此前的宣傳讓自己誤以為“原油寶”是一款銀行理財產品。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主任、原中國銀監會主席尚福林近日表示,要壓實金融機構保護消費者權益的義務和主體責任。堅決執行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評估、風險匹配原則、信息披露等規定。審慎客觀開展資管產品風險評級、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評估,並根據風險收益匹配原則,向投資者銷售適當產品。在可供投資的底層資產日益豐富的同時,要審慎對待期權、期貨等一些高風險、專業化投資工具的創新運用。

董希淼直言,我國投資者適當性管理亟待加強。從操作上來說,要進行全面風險測評,瞭解客戶的風險偏好、投資能力、承受能力等。另外,對於一些複雜金融產品還應有特殊的辦法。比如,個人投資者投資石油期貨,基本前提應該是對期貨市場、交易規則、風險敞口等有所瞭解。投資者不僅要熟悉期貨合約的特點、交易規模、交易規則等,還應熟悉影響期貨價格的因素、石油的政策屬性、投機屬性等方面有較高程度的認識和理解。“這類產品除了一般的風險測評外,還應設置一定投資門檻,把一些風險承受能力較弱的投資者排除在外。”他說。

本文源自中國證券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