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家長幫助孩子的方式,決定了孩子是自律還是自卑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詹姆斯·赫克曼這樣說:

不斷地嘗試和失敗,恐怕是學習的最重要的來源。

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不計代價地幫助孩子,似乎也成了父母的天職,強調起跑線的時代,不管是怎樣背景的父母,都希望儘可能地在人生的開始,就讓孩子贏得更多的機會

心理學家:家長幫助孩子的方式,決定了孩子是自律還是自卑

很多父母,在孩子成長方面表現得非常焦慮,在幫助孩子的過程中,甚至有些“急功近利”,需要提醒的是家長必須注意方法

父母之愛子,必為之計深遠,我們對孩子的養育,最終是希望,孩子即使不在父母身邊,也能夠獨立堅強,過度的幫助,起到的作用卻是相反的。

​孩子當前,為什麼家長總是忍不住,就得出手相助

1)不允許孩子失敗,害怕他喪失信心

小朋友第一次拼多塊拼圖,會顯得手足無措,經過幾次簡單的嘗試

之後,有的家長看到孩子沒有什麼進展,就會上手,幫孩子一塊兒一塊兒地拼上孩子沒有摸索到拼圖要領,自己拼不上,就只好放棄,在一旁看家長拼。

父母一直在旁邊,孩子就一直學不會獨立完成一塊拼圖,我們害怕孩子失敗的結果是,孩子不可能獨立成功。

心理學家:家長幫助孩子的方式,決定了孩子是自律還是自卑

2)擔心孩子在獨立嘗試的時候,有任何危險

平平是個女孩子,大概兩歲的時候,媽媽發現,她對其他小朋友的滑板車非常感興趣,就給她買了一輛。

經過半年多的練習現在車技非常好,路過的阿姨經常誇她,有一個比她大一年的男孩,也是很早就有了滑板車,但連獨立轉彎都沒學會,那個男孩的媽媽,非常擔心他在轉彎的時候,會摔倒受傷,總是幫他扶著車子的。

心理學家:家長幫助孩子的方式,決定了孩子是自律還是自卑

平平的媽媽,就不擔心孩子會受傷嗎?她是這樣說的:“我很小的時候,就學會騎自行車了,那個時候,結結實實地摔倒過幾次,膝蓋和胳膊肘都擦傷流血了,但學會騎自行車的時候,太快樂了!”

不提倡孩子做一些危險的嘗試,但是身為父母也要想一下,是不是把孩子養得太嬌氣了,要知道步入社會以後,我們要承受的挫折,遠比騎車摔倒要嚴重得多

家長常常沉浸在幫助孩子的快感裡,忽視了過度地對孩子施以援手,是不利於孩子成長的。

心理學家:家長幫助孩子的方式,決定了孩子是自律還是自卑

過度的幫助,剝奪了孩子自己嘗試的過程

父母應該明白,填鴨式地講道理,結果經常是,孩子不耐煩地左耳進右耳出暴躁地發脾氣效果立竿見影,但是長時間以後,孩子也會變得

麻木不仁

經過自我體驗、親身實踐得到的方法和感受,才是孩子能銘記在心的,我們得到的最明顯的教訓,就是給孩子餵飯

心理學家:家長幫助孩子的方式,決定了孩子是自律還是自卑

在一歲之前

,小朋友會有很大的興趣,嘗試自己抓取食物,放進嘴巴里,很多媽媽非常介意,孩子把餐桌和衣服弄得髒兮兮的,拒絕讓孩子自主進食,取而代之的是全程餵食

家裡是乾淨了,孩子的衣服也很整潔,可是後來家長卻在抱怨,為什麼我的孩子,快三歲了還不肯自己吃東西,就得喂?

作為家長,必須得接受這樣一個過程:在孩子變得更好之前,可能會讓事情看起來更糟,即使吃一頓飯就要洗一次衣服,當看到孩子把自己吃得滿臉都是食物,但是卻很開心的樣子,請家長也滿足地笑一笑吧!

孩子的嘗試,獲得父母的認同,他們就會更努力的。

心理學家:家長幫助孩子的方式,決定了孩子是自律還是自卑

家長過度幫助,孩子失去嘗試的動力,滑向自卑的角落

孩子想吃一罐可口的曲奇餅,但是對他來說,打開上面的蓋子是個難題,很想吃裡面美味的食物,卻怎麼也打不開

罐子,孩子著急地跺腳、哇哇大叫

如果父母很快地出手幫忙,當然會迅速解決這個小麻煩,但是,孩子同樣輕易地向困難屈服,認為自己解決不了,開蓋子這些個問題,下一次,他喝果汁擰不開蓋子的時候,就會連嘗試都不嘗試,讓家長來幫忙。

心理學家:家長幫助孩子的方式,決定了孩子是自律還是自卑

當孩子告訴自己太多次“我不行”“我做不到”“我必須得別人幫忙”的時候,他就在慢慢地走向自卑

不恰當的幫助,會讓孩子習慣於依賴他人喪失自信,這與家長施以援手的初衷大相徑庭,我們希望得到的效果,可是在父母的示範下,促進孩子的自信、慢慢地養成自律的習慣呀!

幫還是不幫,該怎麼幫?家長怎樣做才能讓孩子走向自主自律

1)孩子提出需要幫忙的請求之前,不要插手

接觸新的事物,要做出新的調整去獲得體驗,如果

這個過程過於平順,也就沒有開心的價值了。

家長要懂得,在孩子專注於體驗新事物,即使煩躁地抱怨不停的時候,只要孩子還沒有提出讓父母插手、讓父母幫忙,就不要進行貿然的幫助。

心理學家:家長幫助孩子的方式,決定了孩子是自律還是自卑

2)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先提供方法,再做示範

無論何種情況,不要總是試圖代替孩子去做事情,比如孩子打不開罐子,向爸媽請求幫助,可以這樣告訴他:“蓋子不是直接拔下來的,需要向左轉開。”

家長可以先把罐子接過來,做出示範,甚至也可以幫孩子擰開,最不好擰的那一小段,然後把罐子交還給孩子,讓孩子嘗試學習自己剛才的做法,不要直接幫孩子把蓋子完全打開。

孩子自己打開餅乾罐的時候,開心的感覺,一點兒也不會比吃到餅乾差。

“寶寶自己打開了呢!這對於寶寶來說有些難,但是你已經通過學習掌握了方法!真棒!”受到父母的鼓勵

,下一次,再有一個裝了好吃的瓶子擺在面前,孩子一定會很輕鬆打開的

心理學家:家長幫助孩子的方式,決定了孩子是自律還是自卑

3)讓孩子理解失敗和犯錯,都是學習的好時機

“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即便是這樣,許多孩子還是不斷地以身試錯

,別人口中的對錯,不是基於自己的體驗,經過嘗試的才是深刻的,沒有去經歷過,別人說再多也覺得不可信。

我們通常的思路,是直接讓孩子記住正確的方法,孩子卻總是去嘗試,我們不允許做的事情。

轉變一下思維,失敗和犯錯其實都是在記住正確方式,“我不是告訴過你”這句話在家長脫口而出的時候,也許孩子已經跟自己說了“媽媽跟我說過了會這樣”,只要孩子獲得了成長,用哪種方式,就不必那麼糾結了。

心理學家:家長幫助孩子的方式,決定了孩子是自律還是自卑

所有的“不幫忙”,都不包括在孩子處於明顯的危險的情況,比如孩子還不會剎車,玩滑板車的時候,對面來了一輛汽車,比如孩子的嘗試是去拿剛倒了開水的玻璃杯。換而言之,家長在幫助孩子的過程,是不斷地去評估孩子的能力,區分孩子的需要和家長的過度幫助。

願家長們所有的幫助,對孩子來說都是雪中送炭,願我們到了只能目送孩子越走越遠的時候,看到的是孩子內外兼修,足夠強大的背影!

心理學家:家長幫助孩子的方式,決定了孩子是自律還是自卑

今日話題:關於巧施妙招幫助孩子成長,你有什麼暖心的小故事嗎?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和我們分享你的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