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波之死:沒有殺不死的情懷,只有炒不完的熱度

《大象席地而坐》獲得了金馬獎最佳劇情長片。當李安宣佈最終大獎最佳劇情長片由《大象席地而坐》獲得時,全場沸騰而心酸,胡波的老師上臺代為發表感言,稱“這個獎不止是給一部影片、給胡波的,也是給整整一代青年導演,給前前後後忙碌很多年的人最好的回饋。在這樣一個華語電影至高無上的平臺上,評審能夠把獎給這樣一部電影,是給青年電影人最好的感召。”

胡波去世了,具體原因在這裡不多做贅述。資本時代,文藝青年跳樓並不稀奇。我想很多人都讀過狄更斯的一句話:‘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這個時代那麼好,有才華的青年導演們可以在各個平臺上的到機會,得到認可;這時代那麼壞,壞到你再有才華也不得不向資本,向世俗低頭。胡波導演不願意低頭,他的堅持成功了。《大象席地而坐》沒有按王小帥監製要求的那樣,剪成兩個小時,三小時五十分鐘,完整的播完。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我沒有把王小帥放在製片人的位置去看,只是覺得曾拍出十七歲單車青紅的人卻沒有看到四小時剪輯版的價值有些令人唏噓。看到很多人認可胡波,因此去指責電影的監製人王小帥夫婦。我還是覺得,王夫婦只是做了一個監製該做的事,一個四小時時長電影,上任何商業院線都太艱難。監製有錯嗎?在一個既定的文化市場裡,監製要行使自己的權力。胡波呢?也沒什麼錯,堅持自己的文藝青年何錯之有?那是體制的錯?也說不上,多少年來,標準一直是這樣的,市場是庸眾為主的,偶有靈光一閃,照亮一下,震撼一下,仍然歸於庸俗的多數,估計胡波如果不是用肉身獻祭,這部電影也不會像今天這樣被人認知。

世界一直就這麼庸俗,從沒好過。

《大象席地而坐》我沒有看,因為我覺得應該等到它上映時坐到電影院再看。算是對導演及所有主創人員的尊重。

胡波之死:沒有殺不死的情懷,只有炒不完的熱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