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波之死:没有杀不死的情怀,只有炒不完的热度

《大象席地而坐》获得了金马奖最佳剧情长片。当李安宣布最终大奖最佳剧情长片由《大象席地而坐》获得时,全场沸腾而心酸,胡波的老师上台代为发表感言,称“这个奖不止是给一部影片、给胡波的,也是给整整一代青年导演,给前前后后忙碌很多年的人最好的回馈。在这样一个华语电影至高无上的平台上,评审能够把奖给这样一部电影,是给青年电影人最好的感召。”

胡波去世了,具体原因在这里不多做赘述。资本时代,文艺青年跳楼并不稀奇。我想很多人都读过狄更斯的一句话:‘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个时代那么好,有才华的青年导演们可以在各个平台上的到机会,得到认可;这时代那么坏,坏到你再有才华也不得不向资本,向世俗低头。胡波导演不愿意低头,他的坚持成功了。《大象席地而坐》没有按王小帅监制要求的那样,剪成两个小时,三小时五十分钟,完整的播完。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我没有把王小帅放在制片人的位置去看,只是觉得曾拍出十七岁单车青红的人却没有看到四小时剪辑版的价值有些令人唏嘘。看到很多人认可胡波,因此去指责电影的监制人王小帅夫妇。我还是觉得,王夫妇只是做了一个监制该做的事,一个四小时时长电影,上任何商业院线都太艰难。监制有错吗?在一个既定的文化市场里,监制要行使自己的权力。胡波呢?也没什么错,坚持自己的文艺青年何错之有?那是体制的错?也说不上,多少年来,标准一直是这样的,市场是庸众为主的,偶有灵光一闪,照亮一下,震撼一下,仍然归于庸俗的多数,估计胡波如果不是用肉身献祭,这部电影也不会像今天这样被人认知。

世界一直就这么庸俗,从没好过。

《大象席地而坐》我没有看,因为我觉得应该等到它上映时坐到电影院再看。算是对导演及所有主创人员的尊重。

胡波之死:没有杀不死的情怀,只有炒不完的热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