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支付下半場:從服務消費者向賦能中小企業升級

我國移動支付發展目前已取得全球領先地位。數據顯示,2018年全年,我國銀行業機構共處理移動支付業務605億筆,金額277萬億元;非銀行支付機構共處理移動支付業務4722億筆,金額168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97.39%和59.73%。與2012年相比,移動支付交易筆數增長了200倍,交易金額增長了170餘倍。

支付是現代經濟活動鏈條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承載著資金流轉的基礎性功能。我國移動支付快速發展無疑改變了人們的支付習慣和支付方式。除此之外,它的價值還體現在哪些方面?

在11月28日舉行的第八屆中國支付清算論壇上,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司長溫信祥表示,網絡支付、移動支付等新型支付科技的發展,除了推動社會經濟增長,滿足人民群眾需要以外,也在推動社會經濟結構轉型上發揮了更大作用。特別是移動支付的普及,帶動了我國移動電子商務、餐飲外賣、共享出行、O2O等一大批新業態的產生,這些新業態提高了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也改變了產業結構。在部分地區,這些新業態已經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2018年,我國在全球電子商務銷售總額中排名第一,全球電子商務有50%來自中國。騰訊公司副總裁、騰訊金融科技業務負責人林海峰也認為,移動支付行業的發展,有效提高了支付結算速度,提升了實體經濟資金使用效率,在促進傳統產業創新升級的同時,也培育了共享經濟等新的數字經濟增長點,同時拉動如“夜經濟”和零售消費的增長,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產業融合發展。

以條碼支付為代表的移動支付在我國的普及,成為數字金融在全球發展的一個經典案例。林海峰表示,“中國式”支付創新能夠取得成功,其背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監管部門的包容性監管、完善的基礎設施和賬戶體系、移動互聯網的政策紅利等。“最為重要的一點,從產業內部結構來看,我國支付行業主體打破慣性思維,創建了直接服務於付款人和收款人的全新支付業務模式,迅速激活了產業創新動力和爆發式增長空間。”

目前,支付產業鏈生態體系初步形成,包括商業銀行、非銀行支付機構、清算機構、支付服務商、用戶、商戶等共同形成較為完整的支付生態體系,建立起“產業森林”,形成開放創新的新生態;同時,支付行業向金融化、生態化、技術化、多元化方向邁進,產生了“支付+”新業態,實現了多方共贏和行業繁榮發展。林海峰估計,從2012年到2018年,根據支付交易規模可以推測,第三方移動支付收入規模將從約3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