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朐”地名考釋

內容摘要:通過對淵源、時間、規律三個方面的分析,臨山說、臨山臨水說、臨朐是山名說都不能成立,因此臨朐應該源於臨水說。但以上僅僅是解決了“臨”的問題,而“朐”字是何意,此地的山水為何都以“朐”字命名,尚需要對“朐”進行深層次的探討。

關鍵詞:臨山說;臨水說;朐;臨朐

臨朐縣在山東半島中部,濰坊市西南部,沂山之北,彌河上游。自西漢置縣迄今已越兩千餘年,文化底蘊豐厚,風景名勝眾多,是全國文化模範縣和著名的“小戲之鄉”、“書畫之鄉”、“奇石之鄉”。但唯其稱謂至今尚存疑義,筆者不揣冒昧,在立足於本專業的基礎上對“臨朐”地名的由來、“朐”字的含義以及其中的諸多疑點進行探析,藉以拋磚引玉,引起相關專家學者的進一步探討。

一 關於“臨朐”地名的四種說法

1.臨山說。《漢書集釋八》載: 應劭曰,臨朐山有伯氏駢邑。師古曰,朐,音劬。《通典》漢置臨朐縣,以縣東有朐山也。《元和志》今青州臨朐縣,本漢縣。縣東南二里有朐山,因取為名。《寰宇記》朐山,在臨朐縣七十里,縣因山建名。且其名臨朐者,謂其臨朐山也。《齊乘》、《山東通志》等都言此說,即縣東臨朐山而得名。朐山又名覆釜山( 從東南望之狀如覆釜) ,據《臨朐風物專輯》記載: 朐山,自漢代即建廟立祠,歷代續修增建,形成了古建築群,主要建築有淫祠、玉皇殿、文昌閣、魁星樓、步雲臺、高明堂等。

2.臨水說。《辭海》載: 以縣東朐水得名。《水經注》: “朐,亦水名”,是也。但城近臨龍泉水,外臨巨蔑水。《國語》所謂“具水”。酈道元亦未定指朐水為何水。疑具、朐聲相近,又為天下經水,近在郭外數 武,必以臨此水名也。《水經注》載: 巨洋水,即《國語》所謂具水矣。袁宏謂之巨昧,王韶之以為巨蔑,亦或曰朐瀰,皆一水也,而廣其目焉。朐水即是彌河,彌河是臨朐的母親河,河水澄澈,浮光躍金,兩岸綠樹連蔭,花香怡人。

3.臨山臨水說。山水指朐山、朐水。按此說法“臨朐”的“朐”字是朐山和朐水的合稱。《續修四庫全書》載: 趙氏一清曰朐是山名又是水名,縣名臨朐以城臨側之故耳。

4.臨朐是山名說。最早見於《水經注》: 應劭曰臨朐,山名也。故縣氏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臨朐縣委員會學宣文史委員會. 文史資料選輯 第20 輯》載: 臨朐縣名稱之由來,東漢應劭說得很清楚: “臨朐”二字是一座山的山名,所以以此命名該縣為臨朐縣。臨朐山,又稱臨山、朐山,故合稱臨朐山,後世簡稱朐山。

以上四種說法各有道理,孰是孰非,尚無定論。但臨朐真正的由來必在其中,今筆者在現有資料的基 礎上對其進行分析。

二 關於四種說法的分析

1.從淵源看。四種觀點分別來源於兩句話。第一句話,《漢書·地理志》載: 應劭曰,臨朐山有伯氏駢邑。這是關於臨朐最早的記載,也是臨山說和臨朐是山名說最根本的依據。由於西漢始建臨朐縣,《漢書》成書於東漢( 漢和帝時期) ,應劭( 漢靈帝時期) 是當時著名學者,時間接近,較為可靠,所以多為後世縣誌、風物誌、辭書等典籍所遵從引述。但由於古書無標點,此話也有多種理解,首先“臨朐山”可作“臨,朐山”或“臨朐,山”之解,臨山說取前一種,意為臨側朐山。臨朐是山名說取後一種理解,意為臨朐是山名。但對於臨朐是山名說,首先明確“臨朐,山名也。故縣氏之”是酈道元對應劭原話“臨朐山有伯氏駢邑”的錯解,《水經注疏》載: 《漢志·注》引應劭曰,臨朐山謂臨側朐山也,非以臨朐為山之名, 善長誤矣。酈道元錯解此話,而在《臨朐文史資料 選輯 第 20 輯》中又將酈道元之語誤為應劭之語,且 “臨朐山,又稱臨山、朐山,故合稱臨朐山,後世簡稱 朐山”未見資料有此記載,多是作者的臆想和猜測, 因此臨朐是山名說不能成立。再者歷來學界對“伯氏駢邑”存有爭議,但無論作何解釋,應劭之語皆可意為臨近朐山有伯氏的封地,其只是陳述了伯氏的封地在縣內朐山附近的事實,未說明臨朐是因朐山建名,如其已確切說明,與其時代最接近的酈道元也不會錯解此話,而後世多側重“臨,朐山”三字的意思, 未通觀全句之意,實有斷章取義、牽強附會之嫌。現今最早明確言臨山的是《通典》,但此書也不可盡信, 如臨邛縣,書中也言臨山,實際此縣名歷來也有邛水、 邛崍山、邛民的爭議。所以僅憑應劭的一句話臨山說與臨朐是山名說都難以立足。第二句話,《水經注》載: 應劭曰: 臨朐,山名也。故縣氏之。朐亦水名,其城側臨朐川,是以王莽用表厥稱焉。臨水說與臨山臨水說出於這句話。在《水經注疏》中記載: 其城側臨朐川,注: 朱訛作側川臨朐,趙同,戴改。趙即趙一清,他將《水經注》原文“其城側臨朐川”錯訛為“其城側川臨朐”,“側川臨朐”即臨山臨水之意,但此意乃是亂改原文所得,顯然錯誤。從第二句話看臨山 臨水說是講不通的。但統觀兩句話的意思都難以否定臨水說。

2.從時間看。如上所述,從淵源看,不但否定了臨山臨水說與臨朐是山名說,也撼動了臨山說的基礎。雖然臨山說的文獻資料更為廣泛、權威,但未必能以多取勝。筆者認為有必要對朐山、朐水出現的時間進行考釋。朐山最早出於東漢應劭之語,而對朐水的記載卻在朐山之前。《水經注》載: 應劭曰: 臨朐,山名也。故縣氏之。朐亦水名,其城側臨朐川,是以王莽用表厥稱焉。這句話暗示了一條重要的信息,王莽用表厥稱的是朐水,可見王莽時期( 新漢) 即有朐水之稱,因此朐水早於朐山。有觀點認為此話有矛盾,如臨朐縣西漢置( 莽改監朐) ,又為何名稱反倒取自王莽之朐水? 正如《青州府志》( 清咸豐版) 所云: “臨朐漢置而言王莽,豈謂莽不改朐之名耶?”此觀點初看挺有道理,實則沒有領會其中的含義。這句話分為兩個部分,“應劭曰,臨朐,山名也”是酈道元對應劭之語的錯解。“朐亦水名,其城側臨朐川, 是以王莽用表厥稱焉”是王莽對“朐”的觀點,即王莽認為“朐”是水名。筆者認為在此之前也尚未明確“臨朐”地名因何而來,酈道元乃是借該段話敘述自 己的觀點和王莽的觀點而已。王莽曾將臨朐改為監朐,以王莽之意,臨朐之“朐”與監朐之“朐”都指朐水,此解順理成章,何來矛盾呢? 因此從時間上看,朐水早於朐山,並且王莽已明確指出臨水說,臨水說也早於臨山說。

3.從地名規律看。古代處於農業社會,人們受水源的限制、農業的灌溉以及安全防禦的需要,早期的城鎮大都臨水依山而建,而地名以山水命名的方式也有其規律性。筆者將規律進行簡單總結: 規律一,以水或以山命名,其地名往往直接將水名或山名作為地名,如泗水縣、商河縣、沂水縣、文登市、高唐縣等。規律二,臨水或臨山命名,位於河流側畔的地名前多加“臨”字,如臨賀縣“郡對臨、賀二水之交會,故取名焉。”《漢書地理志》臨晉縣“應劭曰臨晉水故曰臨晉,”臨淮、臨沅、臨沮等,或以水為參照確定其方位,多作陰陽或南北之說,如《山東通志》載: 陽信縣, 因處信水之北而名,濟南,因位於濟水之南而名。但以在山側為名的地名多作陰陽或南北之說,如寧陽縣,縣在寧山之陽,嵫陽縣,以 城西嵫山為名,蒙陰縣、萊陽市等,而“臨”字後接山名者少之又少。臨朐始建於漢代,筆者對《漢書》中臨字開頭的縣進行考證,其中未有明確言臨山者,漢以後,臨山鎮,明洪武二十年防倭患置衛所築城,以其背山面海,環衛皆山,易名臨山。臨高縣,據《郡縣釋名》載: 縣西北十里有毗耶山,一名高山。縣名臨高以此,臨澗鎮,因四面皆山得名臨澗。通過觀察以上所述臨水臨山的地名又可得出一條規律,“臨”有其一定的適用範圍,如臨水,此水莫不是蜿蜒盤旋,浩浩蕩蕩的流經該地區,哺育沿途兩岸人民,多是該地的母親河。一條聲名不彰,長不過百米的小河不可言臨。臨山之臨亦如此,所臨之山必有其獨特之處,上文所述以臨山為名的地區中,臨山鎮,以居所環衛皆山而改名。臨高縣,因避嫌改名且高山是縣內著名風景區。臨澗縣,乃四面環山。可朐山極是普通, 海拔 160 米,僅是一彈丸之地,雖有一定的歷史建築, 但漢代始建,可知漢代之前更是默默無聞,而同時期的朐水《青州通史第 1 卷歷史紀程》載: 漢代的青州經濟發達、文化繁榮,淄河、彌河這兩河流域,更是當時最繁華的地方,漢朝的兩河流域就相當於現在的長江三角洲。再者如果縣內無朐水,臨朐山可視為在規律之外,但縣內既有朐水,且朐水之功能、聲譽皆高於朐山,有此水不臨,為何舍大而志小言臨山呢? 因此從規律看,臨山說也不能成立。

通過對淵源、時間、規律三個方面的分析,臨山說、臨山臨水說、臨朐是山名說都不能成立,因此臨朐應該源於臨水說。但以上僅僅是解決了“臨”的問題,而“朐”字是何意,此地的山水為何都以“朐”字命名,尚需要對“朐”進行深層次的探討。

三 “朐”字的淵源

對於“朐”的含義,在志書典籍中多言: 自一面望之如朐,故名朐山。《辭海》載: 通“軥”。車軛兩邊叉馬頸的曲木。筆者認為“朐”字素來少用,而山皆有彎曲之形,多有曲木之狀,為何獨此山言朐之名? “朐”在殷商時就已出現,如商銅器句須簋。原始社會出現了圖騰崇拜,人們將動物或植物作為群體的圖騰,並以此作為群體的名稱,久而久之也以圖騰命名自己的居住地。因此近代學者結合以“朐”命名的地名又提出“朐”乃朐族之說,但對朐族之“朐”的含義 又有不同考釋。筆者將主要觀點總結如下:

“朐”指胸彎曲。《康熙字典通解》載: 《禮·曲禮》“左朐右末。”《注》: “屈中曰朐。”“屈中曰朐”,屈中指胸彎屈。此地居民可能有佝僂之形。《東夷源流史》載: 須句,《爾雅·釋鳥》鷉,須蠃釋曰:“鷉一名須蠃,郭雲: ‘鷉鷿似鳧而小,膏中瑩刀。’”《方言》: “野鳧,其小而好沒水中者,南楚之外謂之鷿鷉。”原來須是以水鳥須蠃為圖騰的,而蠃即嬴,又與嬴族有親密關係。郭沫若對商銅器《句須簋》釋句須即春秋僖公二十二年之須句。《水經注·濟水》作須朐。京相璠曰“須朐一國二城兩名”,說明朐並非語尾,而是與須結合的另一個部族。山東省臨朐縣南有 朐山,下有朐水,當是朐族最早的居留地。後來朐人西遷與須人結合成須朐國,為子爵,朐人的名稱之意, 可能因這個民族具有的體形而得名,朐人又南遷到今江蘇東海縣的朐山,秦於此置朐縣。《海州文史資料第 7 輯: “朐山、朐縣”初探》也言此說。

2.“朐”通“雊”,一種野雞。《蜀史考》載“長江三峽有朐忍縣也,當是句芒族故地; 山東臨朐縣南有朐山,下有朐水,當是句芒族的居住地。關於朐族之名義…”句“應是雊鳥的省寫,即野雞。”“雊”字是個象聲詞,來自於野公雞的叫鳴聲。《詩〈小雅· 小弁〉》: “雉之朝雊,尚求其雌”。《陝西地理沿革》雲: “陳倉山,在寶雞市東南四十里,一名雞峰山,上有石塊形若山雞。《漢書〈郊祀志〉》: “秦文公獲若石,於陳坂祠之,其神來,聲殷殷如野雉夜雊,因命曰陳寶祠。”說明該地人是以野雞為圖騰的。

3.“朐”通“眗”,日出之意。《少昊氏稽索》載:這座祭日之地的眗谷之山,處於少昊之墟太陽高掛的昊天之下,屬於少昊分支“東方句芒”的地域之中,再證以將軍崖的“三日圖”以及東磊的太陽石,用朐字命名,實在是恰當的。

在觀點 1 中,何光嶽先生將臨朐之“朐”定位在須朐國,須朐國由“須”和“朐”兩個族群結合而成,筆者同意這兩種觀點。但筆者認為臨朐地區並不是朐族最早的居住地,而是由須朐國遷至該地區。試述理由如下:

( 1) 須朐國,是西周時期封置的風姓子爵小國。相傳為古帝太皋伏羲氏之後,統治地域,在今山東省東平縣一帶。在此地區,據《臺前縣志》記載: 西周有須句國,春秋時期南部地區屬於朐邑,隸屬魯國。戰國時期隸屬齊國。秦朝設須昌縣。又《齊魯軍事史 ( 下冊) 》載: 梁山,西周為須朐國之地,戰國時屬齊國的範邑、壽邑、朐邑。《山東省志 3 建置志》: 臨朐, 西周為紀國郱邑( 亦稱駢邑) 。春秋時為齊國之郱邑、東陽邑。戰國為齊之朐邑。以上資料可知,在戰國時期,這兩個地區都有朐邑之稱且都屬於齊國。

《中國政治制度史( 戰國官制綜述) 》載: 縣制普遍建立,長官稱令,唯齊國的邑相當於縣,長官稱大夫。說明當時邑的面積並不小,並且兩個地區在同一時期、同一個國家、地理位置如此相近,邑名又相同,這絕非巧合,筆者認為朐邑只有一處,應是東平之朐邑東遷至臨朐地區。

( 2) 《臨朐縣誌》記載: 據《竹書紀年》和《齊乘》載,今臨朐境少昊世為爽鳩氏、帝堯時代為帝子丹朱、虞夏時期為季前、商朝為諸侯逄伯陵的封地。西周今臨朐境稱駢邑,為紀國所轄。春秋時期,齊國滅紀, 駢邑改屬齊國。戰國時臨朐地為齊之朐邑。以上資料表明臨朐地區春秋時期就屬於齊國,但“朐邑” 之稱始於戰國時期,之前沒有以“朐”字或與該字相 近的字作為地名的相關記載,而在東平地區西周時即 有須朐國,春秋時有朐邑,可見臨朐之朐邑晚於東平之朐邑,再者東平地區處於齊國的西南部邊境,各國 征伐,戰亂頻繁,此處的朐邑應遷至東部的駢邑地區, 隨後駢邑地區改用朐邑之名,現在文獻關於朐邑的記載多指臨朐地區。

從上可知,臨朐之“朐”源於須朐國。但對“朐” 字的最終含義何光嶽先生認為可能是族人有佝僂之形,但無可靠的文獻記載,僅是一種猜測,不足為信。而須朐國之“朐”源於朐族,“朐”應該是這一族群的姓氏,由於早期的姓氏、地名多是圖騰名,所以“朐” 字應來源於一種圖騰,因此筆者同意“朐”通“雊”的說法。在這一族群居住地的附近一定有許多野雞,形似鳳凰,或於空中展翅飛翔,或於林間開喉歌唱,人們對這種野雞的敬畏和崇拜油然而生,將它作為自己的圖騰。關於“朐”通“眗”的說法主要依據是將軍崖巖畫,但巖畫的內容、年代等至今仍議論紛紛,也難以令人信服。並且關於臨朐縣與江蘇省古朐山縣的關係, 現今也是莫衷一是,依據現在的資料難以定論。

通觀全篇,在原始社會有一個以野雞為圖騰的民族,名曰朐族。後來與須族結合,組成了須朐國,居住在東平地區,在戰國時期又遷往臨朐地區,附近有一座山和一條河,分別名之為朐山、朐水,此地區因臨近朐水而得名臨朐。

身份證上的人名、地名為什麼打不出來

北京地名羅馬化拼寫的謬誤

我國河流名稱變遷的規律及成因

天津衚衕命名理據

來源:《濰 坊 教 育 學 院 學 報》2011年 第 6 期

圖源:網絡

選稿:常宏宇

終校:劉優華

由於版面有限,文章註釋請參照原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