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用來抵禦外患的長城,竟成為“勒死”清王朝的繩索

大清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而且是由少數民族建立起的大一統王朝。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華大地遭受了長達一個多世紀的殘酷折磨。如此強勢的清帝國,到最後為什麼連反抗之力也沒有,只能被迫簽訂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究其根源,是閉關鎖國導致大清朝沒有趕上第一次科技革命,因此國力與西方相比,已經完全落了下風。

歷代用來抵禦外患的長城,竟成為“勒死”清王朝的繩索


其實清朝的衰落早就有了預兆,從清長城的修築就能看出來。那麼為何要這樣說呢?今天筆者就為大家講解一下長城的修築,是如何將清王朝推向深淵的。

一、大清帝國的建立

清太祖努爾哈赤是女真人,也就是金人的後代,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族後所建立的政權,史稱後金。從後金建立時起,努爾哈赤便起兵,著手對抗明王朝,短短几年時間,便連續攻佔遼東大部分的城池。皇太極繼位以後,聯合蒙古人繼續對明王朝展開進攻,勢力與日俱增。

歷代用來抵禦外患的長城,竟成為“勒死”清王朝的繩索


圖為努爾哈赤雕像

1636年,皇太極出兵,將漠南蒙古納入自己的版圖,次年,又降服了朝鮮王朝。1640年,松錦戰爭爆發,明朝軍隊大敗而逃,此次戰役使得整個遼東地區盡歸清軍之手。皇太極死後,由順治皇帝繼位,多爾袞攝政,駐守山海關的吳三桂直接投降了清廷,清軍得以順利入關。佔領北京後,順治帝遷都北京,宣告自己是全國的君主。此後二十多年間,歷經大大小小的戰爭,整個中華大地多數落入清廷的手中。

歷代用來抵禦外患的長城,竟成為“勒死”清王朝的繩索


圖為順治皇帝畫像

二、清帝國曆經康乾盛世,自詡天朝,進而閉關鎖國

1662年,年僅八歲的玄燁繼位,改年號為康熙。康熙帝在位期間,勤於朝政,關心民生,為康乾盛世的建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此後歷經雍正皇帝,乾隆皇帝,綜合國力一度達到極為鼎盛的時期。

古代中國是以小農經濟為主,完全是一種自給自足的狀態,不需要外來的東西。加之清朝時期,歷經康乾盛世,很多官員包括皇帝都認為,清帝國已經是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從心底看不上別的國家,所以自詡為天朝 。

歷代用來抵禦外患的長城,竟成為“勒死”清王朝的繩索


圖為外國人眼中的康乾盛世

雍正元年,由於羅馬教廷的理念與中國古代禮儀相沖突(西方世界認為教廷的權利,應該凌駕在帝王之上),因此雍正皇帝禁止外國傳教士進入中國,並開始限制貿易。1757年,乾隆頒佈一道法令,除廣州一地外,其它通商口岸禁止與西洋人貿易,自此清朝徹底進入閉關鎖國的狀態,整個國家也開始由盛轉衰。

歷代用來抵禦外患的長城,竟成為“勒死”清王朝的繩索


圖為雍正皇帝畫像

三、清長城的修築與帝國的衰落

自秦始皇下令修築長城以來,歷朝歷代修築長城的目的都是為了抵禦外患,然而清朝修築長城的目的與其他朝代有明顯的區別。

歷代用來抵禦外患的長城,竟成為“勒死”清王朝的繩索


圖為長城

總的來說,清朝修築長城有兩個目的。其一,清朝入關以來,整個天下其實並不穩定,很多人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到處製造混亂,於是清朝修築長城,是為了鎮壓國內的農民起義。其二,清朝的統治者,為了防止漢人進入滿蒙地區,在滿蒙邊境大量修建壕溝,並沿壕溝植柳樹,稱之為柳條邊。

歷代用來抵禦外患的長城,竟成為“勒死”清王朝的繩索


圖為清長城和柳條邊遺址

這種另類的長城是為了實行種族隔離,使民族融合倒退,是一種另類的閉關鎖國。而且這種措施直接導致了滿蒙地區人口大量銳減,讓沙俄有機會侵佔了東北一部分地區。可是這仍然沒有讓清帝國驚醒,清朝的統治者反而效仿修築長城的方式,封閉了沿海地區的通商口岸,將與西方文明的交流的通道徹底封死,進而導致清王朝向沒落的深淵越走越遠。所以說,長城最終成為“勒死”清王朝的繩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