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100家头部开发商120个标杆Mall战疫措施研究报告

受新冠疫情影响,实体商业的命脉——线下业务严重受阻,一时间购物中心、百货、奥莱纷纷转战线上。

那么,面对“黑天鹅”,商业主体们都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不同项目对不同措施的重视程度如何?

近期我们深度研究了全国7大区域(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北、西南)、36个城市、100家头部开发商旗下120个标杆Mall的线上战疫措施,以期探究特殊时期实体商业的应变能力,并为后疫情时代的经营与发展带来一些启示。(样本中项目以购物中心居多,另有部分百货及奥莱,为方便起见,下文中我们将所有项目统称为购物中心。)

全国100家头部开发商120个标杆Mall战疫措施研究报告

研究发现,疫情期间购物中心的线上举措大概有六方面:(注意:本文只研究由商场方面主导的措施,一些商户的自主行为虽列出但仅作补充,比如商户在自建的直播账号内直播卖货并不算商场层面的动作。)

全国100家头部开发商120个标杆Mall战疫措施研究报告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报告有如下几大鲜明特点

1、样本覆盖了除港澳台以外的全国所有地区(每个省至少有一个城市及一个代表性项目)。

2、样本选取过程中,除北上广深等几大城市外,对于其他城市的购物中心,我们并未简单粗暴地选取当地最热门的项目(这些项目往往属于头部开发商,而在北上广深几大城市中已有其项目),而是相应地增加了不少“地头蛇”开发商旗下的项目。比如昆明,我们没有选昆明恒隆广场、昆明大悦城,而是选了顺城购物中心、南亚风情第一城。因此,样本中的项目背后的开发商高达100家。

3、所有资料均来自于各项目的官方公众号。没错,我们“深扒”了120个Mall累计150+公众号、3000+文章及60+小程序的内容。

全国100家头部开发商120个标杆Mall战疫措施研究报告

底图素材来自网络

因此,不同于其他平台发布的各类基于问卷而形成的调研报告,本研究报告在城市、开发商两方面(尤其是后者)的覆盖面更广,所有数据与信息也更真实可靠,且更能真正反映头部开发商(无论是全国性还是地方性)及旗下项目的实际情况。

自信一点讲,我们估计这或许也是业内第一份能做到这个程度的报告,毕竟光是基础资料的收集,就花了整整半个月的时间。一切努力只为更接近真相。


一、样本基本面


从城市级别来看:4个一线城市,13个新一线城市,15个二线城市,3个三线城市,1个四线城市。


从城市属性来看:4大直辖市,22个省及5个自治区的省会城市;以及其他5个城市。

全国100家头部开发商120个标杆Mall战疫措施研究报告

各级别城市内购物中心的数量:一线城市51个项目,新一线城市40个项目,二线城市24个项目,三线城市4个项目,四线城市1个项目。

全国100家头部开发商120个标杆Mall战疫措施研究报告

具体到各城市:上海21个项目,北京12个项目,深圳11个项目,广州7个项目,武汉5个项目,成都、长沙、郑州、沈阳各4个项目,杭州、西安、南京、大连、天津各3个项目,其他城市1到2个项目不等。

全国100家头部开发商120个标杆Mall战疫措施研究报告

开发商方面:有华润、大悦城、万达、龙湖等

头部国企、民企开发商;有太古、新鸿基、九龙仓、和黄等头部港资开发商;有凯德、正大、塔博曼、SM Prime等头部外资开发商;更有北国人百、茂业、维多利、松雷、远大、柏威年、鸿荣源、星河、卓越、武商、建业、协信、步步高、万家丽、银座、海雅、海岸、赛格、建发、友好、东百、天河城、百信、宏立城等地方性头部开发商

二、电商情况

120个购物中心中,开通了电商业务的项目占比49%,暂时没有开通的占51%,可以看出两者占比基本相当。

全国100家头部开发商120个标杆Mall战疫措施研究报告

需要注意的是,在部分其他平台发布的调研报告中,拥有“电商”的购物中心占比要低一些,大致在30%左右。正如上文所说,本报告覆盖的基本上都是全国性头部开发商和地方性头部开发商,因此通过对比可知,头部开发商们在电商方面动作更大。

全国100家头部开发商120个标杆Mall战疫措施研究报告

西单大悦城、西安赛格国际购物中心已将电商与直播打通

电商业务的承载工具主要有3种。120家商场中,有40家使用小程序搭载电商,13家使用网页,13家使用APP。当然有些项目同时使用了两个甚至三个工具,如郑州丹尼斯大卫城、南京德基广场等既有APP又有小程序。

全国100家头部开发商120个标杆Mall战疫措施研究报告

不过,相比而言,小程序应该是综合体验最好的电商工具。网页容易受微信字体大小调整的影响而发生变形,而APP则因装机率(一般都很低)影响,容易导致电商业务流量匮乏。

全国100家头部开发商120个标杆Mall战疫措施研究报告

壹方城、印力集团旗下19家商场推出基于网页的电商

另外,除了“工具”,购物中心做电商还有一个“货源”问题。货源主要有3种,一是场内商户,二是商场自采自营,三是和第三方合作。

研究发现,大多数购物中心都属于第一种情况,即特殊时期紧急上线电商业务是为了帮助场内商户卖货。这类电商往往有一些共性,诸如平台功能不健全、系统架构较简单、场内商户覆盖率较低,货品的品类、SKU都较少,商品信息过于简单等等。

而货源来自第二、三种渠道的购物中心,往往兼有第一种渠道,且其电商业务不仅早在疫情之前就已存在,而且往往做得有模有样,没有“临时抱佛脚”的痕迹。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些项目大部分属于百货或者有百货背景的购物中心。

没错,整体而言在这一轮全渠道建设过程中,纯购物中心已落后于“百货”了。在此也顺便提出一个疑问:双方角逐过程中一直处于落后状态的“百货”会不会借由这方面的优势而实现弯道超车?


三、社群营销情况


同电商及全渠道一样,被提了多年的“社群营销”也以一种比较“简陋”、“粗糙”的形式得到普及。

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已发现,疫情期间购物中心们通过公众号文章,以各种形式公布了大量二维码。这些二维码主要有四种属性:


1、个人微信(店长、店员的微信,或商场客服的微信)

2、微信群(商场建立的微信群,商户自建的微信群)

3、场内商户背后的品牌官方小程序商城

4、其他(如特定网页、外卖小程序、商场官方小程序等)

其中又属前两种情况最多,最终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卖货”。真正能称得上“社群营销”的,其实是商场主导的兴趣群。

全国100家头部开发商120个标杆Mall战疫措施研究报告

深圳万象天地、珠海华发商都打造了多个“兴趣群”

与销售群相比,这类微信群“卖货”色彩更淡,目的在于增加粉丝粘性并建立消费者与商场的情感连接,最终引导其进场消费。因此即使有“卖货”倾向,也更侧重于线下的、长远的销售,而非线上的、即时的“秒杀”等等。

全国100家头部开发商120个标杆Mall战疫措施研究报告

通过上图可知,高达86.67%的商场公布了场内商户的微信(群),60.83%的商场公布了场内品牌的官方小程序商城,仅有40%的商场建了由自己主导的微信群。

关于公布品牌的官方小程序商城,我们认为如此做似乎有些“不够明智”。因为消费者在此类小程序商城产生的消费,不但与商场本身无关,长远来看甚至有害。(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说的品牌官方小程序,不包括餐饮、体验等需要到店消费的品牌的小程序或者外卖小程序,因为这些渠道产生的消费基本上都会使商场受益。)

四、直播情况

疫情之前,直播卖货还只是少数商场的试探性玩法,而如今这一领域已涌入大量新玩家。

全国100家头部开发商120个标杆Mall战疫措施研究报告

研究发现,有48%的商场开通了直播业务。和电商一样,由于样本基本上都是头部开发商旗下项目,这一比例要高于其他调研报告中的相关数据。

全国100家头部开发商120个标杆Mall战疫措施研究报告

至于直播平台的选择,毫无疑问,抖音一骑绝尘,共有48个购物中心开通了抖音官方账号,并在上面进行了直播。数量比其他几个平台之和还要多。抖音之后是一直播,共有10个商场开通了一直播官方账号。

不过,相比抖音、一直播等微信生态外的平台,我们认为看点直播、爱逛及商场自有的官方小程序是更好的直播平台,毕竟几乎所有购物中心的会员系统都是植入在微信生态内的,因此使用微信内的直播平台(尤其是商场自己的官方小程序),不仅不需要跳出微信收看,且更容易与现有的会员系统打通。

目前已实现在自有官方小程序内直播的商场仅有6个:西单大悦城、郑州正弘城、长沙步步高梅溪新天地、南京中央商场新街口店、南京金鹰国际购物中心新街口店、西安赛格国际购物中心。

全国100家头部开发商120个标杆Mall战疫措施研究报告

少数商场选择在自有小程序商城内直播


五、黑科技


1、VR逛店


120个购物中心中,仅有两个“动用”了黑科技——VR逛店,分别是广州K11、上海世茂广场。通过亲自体验,我们发现,广州K11的VR逛街要比上海世茂广场的体验更好一些。

其实大部分购物中心所谓的“云逛街”都言过其实了,充其量只是在线购物而已。相比而言,这才是真正的云逛街,虽然仍旧是“掌上”与“指尖”的动作,却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全国100家头部开发商120个标杆Mall战疫措施研究报告


在此提出第二点疑问:如果此项技术普及开,比如这120家标杆商场都开通了VR逛店,会不会对线下商业带来更严重的“颠覆”?

2、云看展


如果把相关设备安装到展览现场,是完全可以实现VR看展的,效果就和上面的VR逛店一样,而这才是真正的云看展。遗憾的是,少数几家购物中心宣传的所谓“云看展”,都只是在公众号文章中插入一些名画的图片而已(发现购物中心在宣传时似乎都很喜欢言过其实~)

六、异业联盟

研究发现,疫情期间,共有22家购物中心有异业联盟情况。


全国100家头部开发商120个标杆Mall战疫措施研究报告

有的是在商场层面与美团、饿了么等外卖平台进行合作(不是仅仅公布场内餐饮商户在外卖平台上的二维码或点餐小程序);


全国100家头部开发商120个标杆Mall战疫措施研究报告

部分Mall实现了商场层面与外卖平台的合作

有的是与喜马拉雅、优酷等音视频网站合作(送短期会员资格);也有的是与滴滴、T3出行等网约车平台合作,试图以出行优惠券将消费者引到商场。

全国100家头部开发商120个标杆Mall战疫措施研究报告

部分商场试图通过网约车平台导流


七、其他措施

除了上面几点,近期还有一些购物中心采取了其他方面的线上措施,如推出在线问诊、有奖猜谜、有奖答题、有奖调查问卷、有奖征集、H5小游戏等。


所有动作都是为了保持和消费者之间的互动,增进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与情感,为疫后商场的正常经营做准备工作。

不过,鉴于采取这类措施的购物中心较少,数据方面我们就不具体展示了,敬请关注我们的下一个专题《特殊时期购物中心如何借由公众号内容“粘”住消费者》(题目暂定),在那篇文章中,我们将详细介绍每一种玩法与案例。


八、结语(必看)


“大数据”在告诉我们整体现状及趋势的同时,也“抹平”了个体间的差异。为了一探标杆Mall们在疫情期间的具体表现,我们特别选取几项关键指标并设计了一套评分体系,计算得出120个商场的“战斗力”指数。


全国100家头部开发商120个标杆Mall战疫措施研究报告


每一项的分值是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商场为采取该措施所需付出的成本、对商场的影响、消费者端的体验、措施的普及性等)而设定。前十五名如下表


全国100家头部开发商120个标杆Mall战疫措施研究报告


在报告即将结束之际,我们必须强调,在本次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件非常“奇怪”,因此也非常值得留意的事情,那就是疫情期间相对其他项目,高端商场的动作普遍较少,而几个顶级高端商场几乎没有任何动作(“战斗力”指数为0),以至于给人一种“无动于衷”(或许也可以说是“灾难面前我自岿然不动”)的感觉!


比如,北京SKP(含SKP-S)没有采取任何线上措施,不但没有电商、没有直播,连一个二维码都没公布;再比如,北京侨福芳草地、上海恒隆广场、上海IFC、长沙IFS、广州太古汇仅公布了极少数的商户二维码(页面做的非常美观,几乎完全消弭了二维码“雨”带来的low感),而成都远洋太古里则只公布了部分商户的电话号码。


全国100家头部开发商120个标杆Mall战疫措施研究报告

高端商场更希望以一种“优雅”姿态来公布二维码;图例:广州太古汇

何以如此?可以肯定的是绝非因为缺少财力人力,恰恰相反,无论实力还是影响力,这些项目都堪称一流,她们是头部中的头部,标杆中的标杆。如果非要给出一个解释的话,笔者认为,是认识与理念的问题


显然,在深度拥抱“线上”这件事情上,这些项目有着全然不同的想法。这也让我们不禁反思,当下大部分购物中心的各类线上举措,是否真的足够明智,是否是基于长远、慎重的考虑,而非一时的“病急乱投医”?


(备注:本报告基于各项目3月15日以前的情况而生成,如个别项目在3.15之后有新举措,恕不另行通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