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春联(散文)

记忆中的小时候,大概是七、八十年代。那时,农村物质上并不富裕,但年味很浓。春联是家家户户必贴的,大门、偏门、厢房门、内房门,甚至猪栏、厕所的门上都贴满了红红火火的春联

写春联(散文)

当时,春联不是买现成的,一般都是自已写。从供销社买来红纸、笔、墨,纸是整张的大度纸,回来自已剪裁。先裁大门联,联幅较大,以与大门匹配。偏门、房门联裁得较小一些,剩下的边角纸也不浪费,写横幅或写小一号的猪栏、厕所联。

写春联(散文)

村里有个老学究,姓吴,平时人称老吴,听说旧社会教过私塾,写得一手好字,加之他有一方端砚和一枝狼毫笔,每年春节,老吴就是神一般的存在。

除夕一大早,老吴先将狼毫笔放清水里发软,然后,磨好浓墨,用一个大海碗装好。这时,早起的人们三三二二的拿着红纸,来求写春联。早饭之后,来的人越来越多,这时就要排队等候了。

写春联(散文)

吴老写春联从不收钱,但乐此不彼,因为,人们在今天都是把平时的"老吴”喊成"吴老“,更有客气者还加上"先生"二字。他裁纸、折纸、铺纸,一丝不苟,最后饱蘸浓墨,提笔,顿笔,转锋,一副娟秀的行楷对联写就,放一旁凉干墨迹,就可以拿回家张贴了。

吴老写对联不喜重复,他拿着一本《春联集粹》让人们选,早来者选择余地大,诸如“国泰民安"、"人寿年丰"、“福禄财旺",或与生肖有关的“金鸡"、“银蛇“等应景的内容被人选尽,贪睡的后来者只好选一些纯写景联,如:“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之类的,好在人们对内容也不大介意,就图个喜庆。

写春联(散文)

那时,乡亲们真是喜庆不留死角,在猪栏、厕所上也要贴上春联。一般都是用裁纸时剩下的边角料,条幅较小,内容也单调,如厕所大都是写“一干二净,五讲四美“之类;猪栏大多是写“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或“姜太公在此“之类。

写春联(散文)

有一年春节,吴老中风,手颤抖地厉害,再也不能提笔为大家写春联了。父亲和乡邻们买来了大红纸,可是无人能写。我对父亲说:"让我试试吧。",父亲似乎有点怀疑:“你行吗?"我说:“反正孔夫子不嫌字丑。“

好在那时有大字课,就是练写毛笔字,所以,我在运笔方面有点基本功,字也写得凑合。徐夕那天,我帮乡邻们一直写到中午,父亲高兴得手舞足蹈,好象我为他长了好大的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