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話“好男不吃分家飯,好女不穿嫁時衣”是什麼意思?你怎麼看?

農村閒人搞野


好男不吃分家飯,好女不穿嫁時衣。我的理解是,做人要有理想志氣,有骨氣,不要總是依靠別人,依靠父母,沒作為。要發奮努力,自立自信,自主自強。

做父母的過分溺愛兒女不好,往往會害了兒女。兒女被過溺愛寵愛偏愛,就不知獨立拼搏,依賴性強,凡事多找藉口,對兒女的成長髮展是極不利的,應引以為誡。

過去,不講計劃生育,一般的都有幾兒女,幾兄弟姐妹,父母有偏好偏愛,對兒女會有偏心,於是又出現兄弟姐妹為爭愛爭利而不和等現象。兄弟姐妹間為多得父母利益而不顧同胞親情,大打出手,勾心鬥角,不擇手段者大有之,針孔不藏鐵,斤斤計較,如此不肯吃虧,不大氣,目光短淺,氣量狹小,是沒有大作為大成就的。吃虧是福,兄弟姐妹間應多包容忍讓,少計較,有胸懷,有眼光,別老盯著父母那一點點。父母生養了,是最大之恩,應奮發有為多報恩才是。所以,好男兒寄望分家飯,而應儘快自立自強最好,好女兒也不寄望出嫁時父母相贈的嫁衣嫁奩。沒本事的,父母留下金山銀也會窮,何況大多父母並無金山銀山。還是及早消除依賴別人,依賴父母念頭為好,一心一意發奮自靠,自信自立自強是最好。





樹德漢碩


從小在農村長大,我覺得農村有很多民諺、俗語、老話都有一定的哲理,飽含著許多經驗,其中“好男不吃分家飯,好女不穿嫁時衣”就隱喻著做人的志氣和道理。


其實,在“好男不吃分家飯,好女不穿嫁時衣”之前還有一句就是“樹大分叉,人大分家”。以前在農村裡,每家有三五、七八個孩子是比較普遍的,尤其是兒子多的人家,一般成年娶了媳婦後總是要分立門戶過日子,不可能一生一世都在一口鍋裡吃飯,除非是大富人家,這樣可以減少家庭的許多紛爭。


每到兒女分家出嫁的時候,農村父母和老一輩就會叨唸“樹大分叉,人大分家”這句話,隨後又把“好男不吃分家飯,好女不穿嫁時衣”送給兒女,但是好多兒女不理解父母,孝順的有本事的人懂父母,沒有本事、自私自利的兒女不但不懂父母,還因為分家和父母起隔閡。


農村人說話比較含蓄,“分家飯”泛指祖輩分家時留給兒子的家產和產業;而“嫁時衣”也是泛指女兒出嫁時候孃家人所送的嫁妝。父母給兒女們這句話,也是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做人的道理,希望孩子有志氣,不依戀父母,不貪戀分家時候父母給的家產多少,不留戀出嫁時候孃家人給的嫁妝。


兒女分家出嫁後,就意味著成年了,所以要學會自立,要有骨氣,不依賴父母,憑自己的頭腦和雙手勤儉持家、勤勞致富,過上好日子,這也是千百年來有至深哲理的教育觀。

然而看看當今社會,有些父母太過於溺愛自己的孩子,說什麼“你的是你的,我的還是你的”,這種教育觀讓孩子在父母的庇護下永遠長不大,成為家庭和社會的“巨嬰”,成為令人髮指的啃老族。


所以,做父母的應該從小就培養孩子有骨氣、有志氣、有責任心、有擔當、有作為,而不能什麼都包辦、替代。總有一天父母會離開,祖輩的家業會吃空,唯有靠自己獨立自強,才能讓自己很好地生活下去!

“樹大分叉,人大分家;好男不吃分家飯,好女不穿嫁時衣”既折射出父母的養育恩,也飽含著父母對兒女的殷切希望。所以做兒女的也要體諒和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無論父母是否留給你家產和嫁妝,請你一定要及時行孝並自強自立,這樣才不愧對父母愧對自己!


花腰妹


俗語“好男不吃分家飯,好女不穿嫁時衣”,我認為講得非常有道理。不過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意思是成家後,不要依靠分家後父母給的財產,應該憑藉自己的能力,自力更生,這樣才能得到幸福的生活。

“好男不吃分家飯”

我們中國的家庭都是大家庭,以前四世同堂,五世同堂也屢見不鮮,甚至好幾房都在一起,隨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家庭的組成越來越小。家庭規模從大到小,財產從集中到分散,必然牽涉到財產如何分割的問題。好男人分家後不會依靠分到的財產而生活,他們會自力更生、奮發圖強,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增加家庭的收入,這樣的家庭才會越過越紅火。如果完全依靠分家飯,長此以往,一定會坐吃山空,生活水平一日不如一日。



“好女不穿嫁時衣”

以前的女人基本都在家相夫教子,不外出工作。她們出嫁時,父母會為她們添置一些嫁妝,被子、衣服、箱子等都會運到夫家。但是作為家庭婦女,也會在家做些小工或協助丈夫一起勞作,收拾家務等。如果懶惰,家庭收入不佳,最後會穿孃家添置的嫁衣,只時候說明家裡已經很困苦了。所以,好的女人,會幫襯丈夫,一起處理好家庭事務,生活會越來越紅火,也就沒機會穿陪嫁的衣服了。其實,這裡的嫁時衣也是特指衣服,泛指嫁妝。


中國有句老話“富不過三代”,財富不是永久的留在家裡,而是會流通的,今天在你家,明天就在我家。要家中的財富越來越多,只有靠自身努力創造,才會生生不息。


三農的心聲


以前小的時候,經常聽父母唸叨說,他們剛結婚的時候家裡非常窮,分家的時候只分了一間房子,一張桌子兩個海碗和幾雙筷子,連鐵鍋都沒有。那時候家裡只有一口鍋,要留給爺爺奶奶和幾個未成婚,還沒有分家單過的叔叔。父親借錢託人在供銷社買了一口帶沙眼的鐵鍋,花了兩塊錢。

那口鍋一直用到我十四五歲的時候才換掉。我記憶非常深刻,每次煮飯的時候都會漏水,要用米飯粒糊住才行。父親也曾說過“好漢不吃分家飯,好女不穿嫁時衣”民間俗語。因此我也有特別深的感觸。

好漢不吃分家飯

在以前農村一個家庭有五六個七八個子女,都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因為家裡窮,所以要多生子女,多種地多幹活。因為家裡人多,對糧食的消耗大,所以很多家庭都吃不飽。這是一個無法解決的死循環。

很多家庭年輕一輩,只要成婚以後就會分家單過。那時候家裡窮,基本上分家也分不到太多的財產。如果說好吃懶做不肯上進,努力幹活的話,很快就容易坐吃山空。這樣的人在農村是會被別人嫌棄和看不起的。只要是有志氣有尊嚴的人,一定會想方設法拼命幹活,讓自己的家庭更富裕一些,生活更好一些。

所以只要是一個有志氣的好漢子,好男子,都不會守著分家得來的那一點家產。因為總有坐吃山空的一天,所以必須通過自己的努力不斷增加家庭收入,才能夠過下去。

好女不穿嫁時衣

理解了上一句,好漢不吃分家飯以後,對於好女不穿嫁時衣,其實表達的意思也是一樣的。如果一個女子結婚多年以後仍然穿著成婚出嫁時候母親給做的嫁衣,很有可能說明這個家庭的男女都非常懶惰,不思進取。

當然也有可能是其他的一些意外情況,導致家庭一直沒有脫貧致富。但是,只要不想著指望分家時候的家產生活,只要自己肯努力辛苦勞作,肯定會將自己的生活過得越來越好。

因此這句話的含義就是說,不管男人還是女人,都應該要有志氣,要學會自食其力,要通過自己的雙手,努力開創自己的事業和前途,不要依靠父母生活。


三農有理


古人說的好兒不吃分家飯,好女不穿嫁時衣是何意思? 這句話說得就是要鼓勵大家自食其力,不能依靠父母和長輩,能夠樹立自立自強的人生價值觀。只有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才能有充足富裕的生活。其實農村這種寓人的俗語有好多,通過通俗化的解釋,來反映生活中的哲理化思考。那麼“好兒不吃分家飯,好女不穿嫁時衣”說的是什麼意思呢?



好兒不吃分家飯

在過去,一般孩子成家之後都會和父母進行分家,而分家的時候勢必就會涉及到財產的劃分情況。一般來說如果這家人非常的富有,那麼自己的兒子就可以獲得非常豐厚的財產,而如果這家人的家境一般,往往在財產劃分的時候就只能相對的獲得一些生活用品,享受不到太優渥的待遇和條件,這樣一來就會形成兩個極端。 一種是有錢的人家整天不思進取,靠著自己現有的財產不斷的揮霍出去。而這些人享受到生活上的富足之後就沒有了相應的經營意識,這樣一來就算是有金山銀山也很快就可以敗光了。但那些家境不好的人則會通過不斷的努力,不斷的拼搏和堅持,家境環境會一點點的好轉。



好女不穿嫁時衣

在古代,嫁女兒的時候送上的嫁妝都是一些布匹和衣服,以及女人的一些私人用品。這樣一來的話如果出嫁的時候父母送的彩禮比較多,就會養成女兒的浪費現象,衣服髒了直接丟了,用的時間長了就換新的東西。同時也沒有對家庭的責任感,這樣一來東西早晚會揮霍完畢,而到了最後什麼都沒有了。



以上就是勸告別人不要想著依靠家裡的財富,要靠自己的雙手去創造財富,培養自己的獨立意識。不知道大家怎麼看呢?


惠農圈



“好兒不吃分家飯,好女不穿嫁時衣。”這句古語裡藏了古人的偉大智慧,是講,人不能只知道坐享其成,要靠自己的一雙手去創造。


分家,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孩子和父母分家,一種是兄弟之間的分家,無論是哪一種,都是將家裡的財產進行一定比例的分割,分配給各方。

分家之後得到的可能並不是自己創造的財富,物質條件不豐厚還好,物質條件好的,可能會分到很多財產。如果財產持有人缺乏上進心,靠著財產過日子,早晚有一天會坐吃山空,到時候享受慣了又沒有創造財富的能力,結果可能會很慘。這跟中彩票的懶漢最後又變成窮光蛋的故事有異曲同工之妙。



“好女不穿嫁時衣”也是一樣的道理,結婚組建了家庭就要有家庭責任感。這裡的“衣”其實其實是一種以小見大的說法,如果新娘,覺得自己嫁妝堆滿堆,衣服很多,不珍惜,也不勞作,穿一件丟一件,總有空的時候。在古代,女子要學“女紅”,那做衣服就要會,尤其是在普通人家。更何況,很多地方的習俗嫁妝都是真金白銀砸的,如果只知用不知造,最後也只能是一無所有。




放在現在,這句話依然適用,而且範圍更廣闊,因為我們生活的環境範圍在增大,地球都變成一個村啦。

無論何時,何境,做一個能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創造財富的人,總是沒錯的。喜歡記得點贊關注哦


老娜年方十八


俗語“好男不吃分家飯,好女不穿嫁時衣”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好男不吃分家飯,好女不穿嫁時衣”,這句農村老話是真服年輕人的生活、工作態度而說的,意思是讓年輕人靠自己的勤勞來經營自己的生活。

“好男不吃分家飯”。這裡的分家是以前家裡子女眾多時得一種說法。現在也有,主要是農村的獨生子女與父母分家出去單獨過日子。在以前,家裡孩子多,沒成家的時候能在一個屋簷下吃飯、生活。而成家了之後就不行了,容易出現這樣的那樣的矛盾也不方便,父母就會把自家的田地、家產給幾個子女分配一下,讓他們自己經營自己的日子。而分的的耕地和財產就是分家之後的啟動資金了。但是那個時候老人普遍疼愛最小的那個,往往都會對最小的那個有些偏袒,偷摸的或者直接多給點,因為最小嗎。所以經常會出現因為分家鬧彆扭的。因此就有了“好男不吃分家飯”,意思是不能指著分的這些家產過日子,要靠自己的能力和雙手去過好自己的日子。

“好女不穿嫁時衣”,和之前的那句很相似。女兒出嫁,父母都會陪送嫁妝的,有的嫁妝也是根豐厚的。雖然說,配送的嫁妝也能穿,但是畢竟是父母給予的,對於一些自給能力較強、較有上進心的女孩子來說,嫁妝只不過是出嫁時父母送的陪襯。不能滿足自己家庭生活的需要,還是需要自己去用心經營這個家庭的。這也是“好女不穿嫁時衣”的主要原因。

總體來說“好男不吃分家飯,好女不穿嫁時衣”,最明顯的意思就是自己的工作、生活靠自己。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如有不當之處請海涵。


寒地水稻種植技術


農村的人們在勞動生活中總結出了很多經驗,都是發人深省、啟迪人生的。農村有句俗語“好男不吃分家飯,好女不穿嫁時衣”,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一、好男不吃分家飯

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之前,農村人是自由生育子女的,平均一對夫妻一輩子能生5—7個子女。

因為子女多,家家生活不富裕。孩子們長大了,父母要給兒子花錢娶媳婦。大部分父母都是娶進一房媳婦,就分一次家產,然後讓小兩口出去另過。

因為過去的父母攢下來的家底兒不多,分給子女的財產也是隨行就市。

我爺爺是中醫,奶奶是裁縫。我奶奶生了9子女,其中夭折了3個,我父親排行老大,身下有四個弟弟。

因為爺爺奶奶都是掙現錢的,所以他們的生活在過去過得相當不錯了。

我父親上個世紀40年代出生的,最小的叔叔是60年代出生的。

爺爺奶奶都是滿族人,思想十分傳統,所有兒子結婚後,都生活在一起。但是到了老叔結婚後,老嬸思想比較前衛,不喜歡過這樣的日子。

於是爺爺奶奶就給兒子們分家了,結果分家時候,幾個叔叔嬸嬸就不顧手足之情,都想多分得家產。

三叔最不肯吃虧,最後他分到了他想要的田地;四叔也分到了他想要的房產;五叔也分到了他想要的傢俱……

只有我父親什麼也沒爭,父親說:“好男不吃分家飯,我以後憑自己本事掙。”

後來,我父親考上了教師的崗位,母親憑著自己的勤勞雙手,讓我們過上了好日子。

過去有骨氣的兒孫,從來不爭老人的財產,講究勤儉持家,抱著吃虧是福的心態,正所謂“碗邊兒飯吃不飽人”。

二、好女不穿嫁時衣

就像《紅樓夢》裡的王熙鳳,孃家有錢,配送的綾羅綢緞、華衣美服、金銀首飾等等不勝枚舉。

過去的農村人,雖然沒有王熙鳳孃家那麼有錢,但是在女兒出嫁時,還是會陪送一些嫁妝。

我的爺爺在過去曾經開了油坊、粉坊和飼養場,所以我姑媽結婚時,爺配送的嫁妝非常豐厚。

因為自己家庭條件好,嫁妝又那麼多,所以姑媽在婆家比較有地位,更不會勤儉持家。因為她大手大腳過日子,影響丈夫也好逸惡勞。

結果姑媽幾年就把孃家的“陪嫁”花光了,夫妻倆的日子越過越難,所以我們那裡的老人常常恥笑她說:“好女不穿嫁時衣”。

意思就是說,會過日子的女人,不會靠著孃家人給錢過日子,而是靠自己勤勞雙手去致富。

“好男不吃分家飯,好女不穿嫁時衣”是一句十分有寓意的話。

農村老人告訴我們,一個有志氣的男人,不會靠父母生活,不會盯著父母的財產。尤其是現在的年輕人,不能做“啃老族”,不去“拼爹”,而是自立自強,努力奮鬥創業,讓父母過上好日子才可以。

有骨氣的女兒,不會一味地依賴父母,不會希望著父母給自己更多嫁妝去生活。女人是一個家庭的風向標,要做一個治家有方的好女人。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農村俗語:“好男不吃分家飯,好女不穿嫁時衣”,是什麼意思?你怎麼看?


其實,這句話的意思很明顯,就是勸人上進,別懈怠。分家單過了,就不能再過份依賴父母,就要承擔相應的責任與擔當,把自己的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在過去,農村講究多子多福的老觀念,兒子們長大了,相繼娶了媳婦兒,再在一起生活多有不便,自然就要離開漸漸衰老的父母,頂門立戶,分家另過,這是開枝散葉,延嗣子孫的必然選擇。

當然了,作父母的,也會盡最大努力給孩子們置辦一份家業,不管是榮華富貴的深宅大院,還是節衣縮食的小門小戶,分家時多少都會給予一些家當,好讓小輩們的日子更容易過得下去。


不過,即使出身再有錢的豪門之家,長大成人後,也需要憑藉著自己的能力,開拓進取,勇於任事,才能延續家族的榮耀與財富。否則,就是父母給他留下一座金山銀山,也有坐吃山空的那一天。

大家知道,清朝是滿人統治的王朝,入主中原後,對滿人給予相當優厚的待遇,什麼也不用做,朝廷也會養著他們。

久而久之,這個寄生群體養成了飽食終日,尸位素餐的習性,以至清朝滅亡後,許多人什麼也不會做,只能靠變賣家產維持生活。


其中有一個滿清的王爺,不僅把祖輩留給他的偌大家產賣了個精光兒,以致於在再賣無可賣的情況下,竟然把祖墳都換了銀錢。

因為這主兒家族顯赫,祖輩們的墳墓都修的氣派豪華,石材雕塑等價值不菲。不知是受哪位大神點撥,敗家沒商量的這貨兒竟然打起了賣祖墳的主意。

據說墓碑前面的馱龍碑賣給了張學良,就連墓前的那些參天大樹也一骨腦兒的伐掉,全部賣給了木材廠。最值錢的祖墳好像賣給了一個太監。


總之,他家族中的那些祖墳,生生的被這敗家玩意兒拆得七零八落,只要有人願意出錢,他是一律來者不拒,倒也買賣做的痛快兒。

讓人怎麼也想不到的是,就是這位王爺,竟淪落到靠拉黃包車的地步,還落得個“車王”的綽號。 據說,日本鬼子入侵中國後,他的日子更難過了,最後貧病交迫的死去了。

不過,歷史上也有與此截然相反的勵志逆襲故事。


比如三國時的劉備,雖自稱是漢山宗親中山靖王之後,可這位老兄卻沒有家徒四壁,窮得底掉兒,只能靠編草鞋賣勉強餬口,可見在他分家單過時,是沒有什麼家業的。

可是人家不甘平庸,適逢亂世,憤起舉義,在諸侯割據,群雄逐鹿的東漢末年,依賴軍師諸葛孔明的傾力輔佐,再加上關羽張飛等兄弟的生死跟隨,以至後來開創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帝王基業。

還有更勵志的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出身更是貧寒無比,尚未成年時,父母哥哥全家好幾口都被活活餓死,窮得甚至連埋親人的地兒都沒有。


可以想像,像他這樣的家庭,即使長大以後也不會有什麼家產可以分到的。

可人家朱元璋卻並未破罐子破摔,更沒有灰心頹廢的想法兒,而是胸懷大志,白手起家,歷盡坎坷磨難,搬掉了成功路上一個又一個的攔路石,開創了大明帝國近三百年的歷史。

從這些故事裡可以看出,“好男不吃分家飯,好女不穿嫁時衣”這句話,是非常有道理的。

當然了,現在時代不同了,再說咱們也不是什麼王爺皇帝的,大都是人間煙火的凡夫俗子,家庭和睦,兒女幸福是最大最真切的心願。


作父母的,誰都希望自己的兒女們生活的快樂幸福,往往是不遺餘力地支持幫扶,而自己卻是省吃儉用,正應了“可憐天下父母心”這句話的初衷。

當兒女的呢?也應該體會父母的不易與疼愛,從吚呀學語到長大成人,可以說是被一路呵護的成長起來。

如今婚嫁單過了,意味著不能再躺在父母懷裡撒嬌了,需要擔當起相應的責任,回報日漸老去的爸爸媽媽。

所以,我認為:“好男不吃分家飯,好女不穿嫁時衣”,這句老話並不過時,反而應該更加得到大力弘揚,因為滿滿的都是正能量啊!


大美威海幸福銀灘


農村俗語:“好男不吃分家飯,好女不穿嫁時衣”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民間的俗語都是經過老百姓長期以來日積月累總結出來的經驗所在,就如這句俗語“好男不吃分家飯,好女不穿嫁時衣”我個人認為這句俗語說的是非常有道理的,那它包含了意思又有哪些呢?

“好男不吃分家飯”這句俗語指的是在我們以前的舊社會,提倡人多力量大,很多家庭都是有七八個小孩,有的家庭兒子就有四五個,等這些孩子長大以後就要開始談婚論嫁了,像有些兒子多的家庭,一般到了成年娶媳婦之後都是要分立門戶過日子,也不可能一生一世都在一口鍋裡面吃飯,時間久了難免都會有爭執,除非是大富人家。【“分家飯”分家產與家業】不要貪戀父母分家時給的家產。

“好女不穿嫁時衣”兒女到了出嫁的年齡農村人都會念叨道,“樹大分叉,人大分家”隨後也會說上“好男不吃分家飯,好女不穿嫁時衣”送給兒女,但是懂得這句話的兒女到底有多少呢?很多都是自私自利不懂得感恩和孝敬父母,有很多因為分家而跟父母吵架翻臉。【“嫁時衣”給女兒送的嫁妝】不要留戀出嫁時孃家送的嫁妝。

既然已經成年也成家了,所有的事情都要靠自己,要學會自立自強、而且還要有骨氣,不要再依賴著父母,要靠自己的雙手去勤儉持家、勤勞致富,才能過上更幸福的日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