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不創新,騰邦國際上演“債臺高築”的悲劇

自從“雙創”以來,市場衡量一家公司的優劣,越來越看重其是否具有核心競爭力。從上市公司2019年的年報披露也能看出,沒有核心競爭力的公司越來越不被市場接納。在創業板上市十年的騰邦國際(300178)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騰邦國際勞動節後開盤第一天便以跌停開盤。因其2020年4月30日披露的2019年報,全年實現營收約32.97億元,同比下降32.52%,淨利潤虧損約15.76億元,同比下降1039.49%,扣非淨利虧損約14.38億元,同比驟降4733.87%。

其實對於公司2019年大幅虧損,市場早有心理準備。因為公司4月21日就曾披露公告,稱收到廣東省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通知書》,債權人中信銀行深圳分行申請對公司進行破產清算,公司表示已經提交異議書,並積極與債權人溝通。

創業不創新,騰邦國際上演“債臺高築”的悲劇

被BSP扼住命運的咽喉

經查,BSP是開賬與結算計劃(Billing and Settlement Plan)的簡稱,國際航協藉此作為獨立第三方,管理旅行社和航空公司之間機票現金交易所產生的資金轉移。也稱為電子客票。

而截至2019年7月31日,騰邦國際未能及時清算2.17億元銀行擔保款項中部分款項,造成銷售未結算金額已達到其擔保額度的90%,所以國際航協暫停了BSP現金銷售權限,由此導致票代業務停擺。這相當於一家實體企業被釜底抽薪,斷掉所有原料供應,讓其無法產出商品,更無法實現營收,從公司披露的業績報告中也可見一斑。

其實,騰邦國際現金不足,早在2019年6月10日就已經暴露無遺了。當天,公司披露公告,稱債券“17騰邦01”無法按時足額支付約1.13億元利息,構成實質性違約。

結合公司半年報可知,騰邦國際上半年現金流淨額缺口約1.41億元,且半年報披露(8月30日)前已經無法支付1.13億元債券利息,更遑論2.17億元的擔保款了。

創業不創新,騰邦國際上演“債臺高築”的悲劇

經覽富財經瞭解,騰邦國際業務受限後,公司運營持續虧損。綜合國際上各種因素,公司下半年將原來覆蓋俄羅斯、東南亞、歐洲的20多條線路,逐步精簡為只面向俄羅斯的3條線路(深圳-彼得堡、南京-莫斯科、南昌-莫斯科)。但早在2019年5月,就有消息稱公司已經開始拖欠員工工資,如今直接大幅縮減運營路線,筆者不由的擔心員工工資更加無法保障。

成也票代,敗也票代

公司創始人鍾百勝1998年辭職後,在深圳華強北租個櫃檯開始了機票分銷生涯。由於彼時剛剛放開民營機票代理資質,騰邦國際抓住機遇,迅速搶佔深圳機票代理市場。然而這個行業幾乎沒有壁壘,更不需要費力營銷造勢,只需要一個攤位,一兩個人就能完成所有工作,因此票代領域迅速變為一片紅海,各路牛鬼蛇神層出不窮。

但騰邦國際絲毫不懼怕突然閃現的各路對手,認準了只要在某一域做到最大,自然就能存活下來。於是及時調整戰略,不斷將同業公司收入囊中。此舉在當時可謂一箭雙鵰,既快速擴張票代業務,又讓競爭對手迅速消失。

從公司2010年遞交創業板IPO資料可知,2007至2008年,公司先後收購8家同業公司,一躍成為華南地區票代領域龍頭。據悉,這8家公司中,航程航空、天鴻航空、時訊達3家是同一個老闆,也是因為資金鍊斷裂才出賣公司的。

收購完成後,騰邦國際的機票銷售金額成功飆升至11.22億元,猛增近5倍。至此,騰邦國際為成功登陸創業板打下堅實基礎。此前所有的收購成本瞬間不值一提。公司也開啟了上市後連續盈利的新篇章。但凡事有利有弊,被兼併的中小票代成就了騰邦國際,也將騰邦國際架在火上烤。

2018年,公司此前收購的各類中小公司,銷售機票總金額佔據票代業務的96%,公司直銷佔比反而被一砍再砍。從公司2019年報可知,商旅服務營收佔比為89.38%,華南地區的全部業務佔比90.40%,同比上升3.54%,其他地區佔比驟降84.24%,而去年華南地區業務整體佔比僅為58.91%。由此可見,公司抗風險能力被極大弱化了。

創業不創新,騰邦國際上演“債臺高築”的悲劇

窮途末路的票代公司

伴隨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民航局在2014年也開始逐漸佈局機票直營業務,直到2016年,中國航司取消前後返傭,規定佣金按張支付。這其實直接宣告票代時代的終結。

騰邦國際嗅覺還算靈敏,2014年民航局佈局直銷機票業務的同時就嘗試轉型,但是多年浸淫在票代業務這種簡單粗暴的盈利模式中,導致公司毫無戰略方向可言。

騰邦國際曾嘗試商旅管理、供應鏈金融、旅遊B2B,以及近年日趨成熟的5G應用等多種業務。顯而易見,騰邦國際的各種努力均沒有產生良好的化學反應,達成業績共振,更沒有明確的新的營收增長點,從其2019年報營業構成就可見一斑。

究其原因,無外乎票代業務盈利模式簡單易操作,趕上行業紅利可以躺著掙錢,公司決策層即便想改變,也沒有十足的內在動力。畢竟,2014年至2018年,公司還是保持持續盈利的。也正是這種“溫水煮青蛙”式的自我毀滅,才導致公司2019年直接虧損15.76億元,並面臨破產清算。

自從2014年探索新業務以來,騰邦國際2015年至2018年之所以能保持持續盈利,主要是因為金融貸等相關業務。

飲鴆止渴般動用所有融資工具

經覽富財經瞭解,公司2015年金融貸盈利1.01億元,佔全年1.46億元淨利的69.19%;2016年金融貸盈利0.87億元,佔全年1.78億元淨利的48.88%;2017年金融貸盈利1.21億元,佔全年2.84億元淨利的42.61%;2018年金融貸盈利1.21億元,佔全年1.68億元淨利的72.02%。

騰邦國際經歷過票代業務的行業紅利後,又恰巧站在金融貸業務的風口上,2018年的騰邦國際似乎一心想枕在自己的“功勞簿”上矇頭大睡,喪失了2014年那敏銳的嗅覺。

眾所周知,金融業務想要大幅盈利,必然伴隨規模龐大的資金運作。騰邦國際利用融資成本差產生利潤的同時,無法避免融資缺口的逐步放大,終將跌入資金鍊斷裂的深淵之中,這等同於飲鴆止渴。

況且2017和2018連續兩年金融去槓桿行動,騰邦國際賴以生存的股票增發,新債券發行,銀行貸款和授信以及質押股權等融資工具

我們開篇便說過,一家企業優劣與否,主要看其是否具有核心競爭力,核心競爭力的產生,必然要依託公司持續穩定的提供研發費用。

查閱騰邦國際近幾年研發支出可知,公司研發投入佔營業比例逐年降低,2016年該數據還是2.63%,2017年直接腰斬,2018年同比打3折。且研發方向也並未跳出公司目前業務。公司2019年報研發投入的說明文字,更是直接粘貼2018年報內容,甚至連個標點都沒改。

創業不創新,騰邦國際上演“債臺高築”的悲劇

如果說騰邦股份2019年大幅虧損,所以研發減少可以理解,那2018年盈利1.68億元,研發投入金額卻同比驟降61.43%則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查閱公司2018年報,公司拒絕解釋降低研發投入的理由。表示“研發投入總額佔營業收入的比重較上年發生顯著變化的原因”為“不適用”。

企業越是主營業務尾大不掉之時,越應該積極尋求真正的科技創新,而不是投機取巧,飲鴆止渴。可以說,騰邦國際是企業轉型失敗的典型案例。

“債臺高築”的悲劇

結合騰邦國際最新的2020年一季報,目前公司持有現金不足2.12億元,但是短期借貸為27.77億元,應付利息約為2.124億元,而公司總負債則為49.06億元。

騰邦國際總資產約為61.78億元,這其中還包括約36.97億元應收賬款,和應收利息0.11億元。其中,其他應收款就高達33.35億元。

通常情況下,這部分款項多數是關聯企業或大股東佔用欠款,而公司大股東騰邦集團早已深陷債務危機。如要還債,騰邦國際也只能變賣家產了,即開篇所說執行破產清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